文 韓伊慧
瓷藝活動性課程是我園“瓷藝文化關照下的活動性課程”課題研究的重要成果。瓷藝活動不僅能發(fā)展幼兒的瓷藝技能,還能夠提升幼兒的多方面能力。本文著眼于我園瓷藝教育的現(xiàn)狀,闡述瓷藝活動性課程的價值所在。
我園根據(jù)幼兒的不同年齡特點,分別通過“小小泥巴村”“十二生肖”“恐龍世界”三個主題,實施小、中、大班瓷藝活動性課程。
“娃娃家”是小班小朋友最喜歡的游戲活動之一。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積極與瓷泥互動,將不同顏色的泥土混合在一起。這不僅加深了對泥土的認知,也為游戲增加了更多的樂趣。
幼兒在了解自己的生肖、家人的生肖和同伴的生肖后,用揉、捏、搓等方式將生肖呈現(xiàn)出來,并在教師幫助下燒制成陶瓷。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了解了十二生肖的特征和瓷泥的各種特性,也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與科學探索的欲望。
幼兒用自己的方法,探索神秘的恐龍世界。殘暴的霸王龍、自由的翼龍、有趣的竊蛋龍……這些生動的形象被幼兒用瓷泥表現(xiàn)出來的那一刻,也是幼兒對恐龍世界最直接的理解。
幼兒通過對瓷泥的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激發(fā)了參與瓷藝活動的興趣,發(fā)展了協(xié)調、想象、創(chuàng)造和思維等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觀察與分類能力。”大自然中的樹木、花草、蟲鳥是幼兒最好的觀察素材。幼兒在與世間萬物的接觸中,用看、聽、聞、摸等多種方式感受和體驗。泥土本身就充滿了天然的氣息和生命力,對幼兒的吸引力是無可替代的。幼兒在玩泥的過程中,不斷地觀察自己想要表現(xiàn)的事物,不斷地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隱藏的“驚喜”。
在瓷藝活動性課程中,只有正確地使用工具材料,才能更好地將所喜歡的事物表現(xiàn)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對泥土的好奇心會慢慢消退,不再滿足于單調的泥土帶來的視覺感受。這時,教師及時介入,為幼兒提供更多豐富、有意義的輔助材料。幼兒會創(chuàng)造性地將瓷泥與各種輔助材料相結合,制作出他們所喜歡的事物,可謂“稚拙中見生動,平淡中見樂趣”。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園應多為幼兒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戲的機會,鼓勵他們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開展活動?!庇變菏谴嬖诓町惖?,他們的興趣、審美、能力等都會有所不同,瓷藝活動性課程為他們提供了共同合作的機會。對于一件較為復雜的瓷泥作品,如果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就需要幾名幼兒共同合作。在此過程中,幼兒分工協(xié)作、相互配合,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進了同伴之間的友誼。
作品評價是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園采用幼兒互評的方式,引導和鼓勵幼兒“敢想、敢說、敢做,會想,會說,會做”。在幼兒互評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從作品的形態(tài)、材料的運用、創(chuàng)意等各方面進行評價,這有助于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幼兒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