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韜
高士奇跋文
王紱(1362-1416),字孟端,號友石,又號九龍山人,江蘇無錫人。他從小聰慧好學(xué),15歲考中秀才。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少年得志的王紱被征召到南京供職,不久因犯過失,謫戍朔州 (今山西大同)。直到建文二年(1400年),王紱才能以養(yǎng)子代行其戍邊而回到南方。從朔州歸來的王紱已無家可歸,只得借居鄰家。他曾寫詩文感嘆自己的遭遇:“征衣漠漠帶風(fēng)沙,暫得歸來重可嗟。在客每憂難作客,到家誰信卻無家。解裝羞貰鄰翁酒,借榻多分野衲茶??靶Υ松頊S落久,夢中猶自謫天涯。”特殊的生活境遇,亦造就了王紱卓爾不群的性情。據(jù)說,其“每酒酣,對賓客著黃冠服,意氣傲然,伸紙攘袂,揮筆灑灑,奇怪跌宕,不可名狀”??芍^士林敬重,文人褒揚。
王紱擅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畫竹兼收北宋以來各家之長,具有揮灑自如、縱橫飄逸、清翠挺勁的獨特風(fēng)格,人稱其墨竹為“明朝第一”。從《萬竹秋深圖》中王紱本人的款文來看,此圖創(chuàng)作于1410年,為畫家南歸后的第10個年頭,此時他隱居無錫九龍山(今無錫惠山)。其畫卷卷尾有自跋:“仆厭倦作畫久矣,一日俞君行,攜此卷向予征墨,君時小酌微醉,即欣然一揮,不覺紙盡。其韻度雖不能盡合古人繩墨,然一種林野散逸之氣出自家意思者,似亦可取。俞君天趣甚高,鑒賞之余其必舍形似而得于驪黃牝牡之外矣。”交代了創(chuàng)作此卷的緣由,表明為酒后揮毫,筆致瀟灑,皆合自然。
關(guān)于竹畫,典籍記載始于唐代。當(dāng)時的畫家畫竹多采用“雙鉤填廓”法。傳說五代時期李夫人描摹竹影,創(chuàng)制墨竹。后來,墨竹成為歷代文人抒情達意的絕佳繪畫題材。自宋代到王紱所在的明初,出現(xiàn)了許多畫竹名家,如文同、李、顧安、吳鎮(zhèn)、柯九思、趙孟等。宋代崇文抑武,竹畫大盛,出現(xiàn)了湖州竹派、坡公竹派的分野。他們各自承傳,代不乏人。
王紱曾言,“余謂今世士夫,欲希蹤摩詰,且先屏除隸家習(xí)氣也可”,提倡“以草書筆法作寫生”而摒棄“隸家氣習(xí)”。其所謂的草書筆法,是一種有法度與無法度的結(jié)合,為“從容自能中度”。結(jié)合畫竹的技法和韻致傾向,有調(diào)和取中之意。因此,在王紱的墨竹畫中,我們能看到其用筆具有書法式的揮灑果敢和筆法遒勁。
高士奇(1645-1703)自幼好學(xué)能文,工于書法,因大學(xué)士明珠推薦,供奉內(nèi)廷??滴趸实墼u價其“士奇無戰(zhàn)功,而朕待之厚,以其使朕學(xué)問增大也”。他于王紱《萬竹秋深圖》畫卷后方的跋文,內(nèi)容雅馴,字里行間透露著文雅之氣;書法更是于瀟灑中彰顯清秀之質(zhì)。跋文曰:“徑尺疏疏竹,籠宵勢數(shù)尋。筼筜千畝綠,淇澳萬竿陰。湘簟宜清暑,蕭齋恍在林。披圖常獨坐,無限故山心?!奔雀爬水嬅娴膬?nèi)容,又展現(xiàn)出作者的心境。隨后,“康熙己巳六月題于苑西余蔭軒,未及書之卷尾。庚午仲冬廿七日,觀于瓶廬,因書其后。今歲已過長至,天氣未寒,是日方覺微陰變冷,齋中蠟梅將破蕊矣”,則交代了高氏題款的過程,并且能感受到他從王紱畫卷中體會到的濃濃寒意。
閱讀跋語,我們能感知古人內(nèi)心世界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交互融通。“蕭齋恍在林”,畫中好似有隱于萬竿寒玉中的文人書齋。成熟的藝術(shù)家往往是生活的歷練者,相信經(jīng)歷萬竹秋深的磨礪,必然會迎來蠟梅吐蕊的美好結(jié)局。
《萬竹秋深圖》(局部)明·王紱 紙本水墨 26.1cm×847cm(全卷)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