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下午6點的北京地鐵八號線上讀到《紅旗渠上年齡最小的特等勞?!獜堎I江》(見《名人傳記》2023年第七期)這篇文章的。張買江一家三代修渠守渠的故事讓我在車廂擁擠的人群里淚目了。
關(guān)于太行山,古有愚公移山的傳說,今有林縣人民修紅旗渠的奇跡。如今的我們已經(jīng)很難體會缺水的生活是怎樣的,但在十年之前,我自幼生活的那座河北小城還總是不時停水。有時候半年不降雨,整個城市只能限時供水。每天早上起床,家里就會把能夠儲水的桶、盆、鍋、壺全部接滿,用來應(yīng)對一家一天的用水。因為親身經(jīng)歷過無水可用的時刻,所以實在看不得浪費水的情況。
說來慚愧,盡管長輩總是給我們講些更早時候更難處境里苦中作樂的故事,但不時的缺水不便還是時常讓年少的我抱怨不滿。自從2014年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通水后,我們河北人民也喝上了干凈甘甜的丹江水,從此之后便再沒有了停水?dāng)嗨挠洃洝,F(xiàn)在的我再回憶起從前,內(nèi)心充滿了對祖國建設(shè)者們的感激,還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澎湃之感。
老鄉(xiāng)們時常感慨,南水北調(diào)渠就像一條“游龍”,游到了我們?nèi)彼娜A北平原。面對這項造福我們北方群眾的民生大計,此時,我更加敬佩六十年前那些太行山上的修渠英雄。
在漫長的歷史時空里,有關(guān)為水所困、盼水找水的故事填滿了林縣的溝溝坎坎。20世紀(jì)60年代,歷經(jīng)近十年艱苦奮斗,河南林縣人民一錘一釬硬生生地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一條“天河”,把漳河水從山西部分截流引入林縣。這條長達一千五百公里的紅旗渠,凝結(jié)了數(shù)以萬計的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甚至鮮血與生命,徹底改變了這里祖祖輩輩缺水的生存狀況。
張買江一家正是這些值得尊敬的勞動人民的縮影。張買江的父親張運仁把生命獻給了紅旗渠。而張買江十二歲就來到紅旗渠工地,他人小志大,信念堅定,與修渠英雄們一起艱苦創(chuàng)業(yè)、戰(zhàn)天斗地,一干就是九年。張買江的兒子張學(xué)義也繼承并踐行著同一精神,成為一名守渠人,用行動守護著先輩們創(chuàng)造的偉業(yè)。而在這些修渠英雄身后,還有無數(shù)像趙翠英這樣的母親和妻子,默默付出。他們身上,都洋溢著那種樂觀、自強不息、與天奮斗的精神風(fēng)貌。
“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總書記的話猶在耳旁,“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沒有老一輩人拼命地干,沒有他們付出的鮮血乃至生命,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永遠銘記他們?!笔沁@樣的,從六十年前的紅旗大渠,到新時代的南水北調(diào),從太行山上的“天河”,到跨越平原的“游龍”,“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jié)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之所在,就是中華民族信仰之所在。
前輩們的勇毅品格和偉大精神銘刻在了中華大地的角角落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流血奮斗才創(chuàng)造出了今天這盛世,我輩正逢其時,怎能辜負!
我在網(wǎng)上搜到很多紅旗渠的照片,紅旗渠真美!很想現(xiàn)在就去紅旗渠,置身青山綠水之間,感受和汲取這里蘊含著的偉大力量。
北京 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