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 薛明珂 劉明 尚曉峰 張旭彤 劉金娜
摘要:基于184條南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地理分布記錄、129條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地理分布記錄以及23個環(huán)境因子數(shù)據(jù),采用MaxEnt生態(tài)位模型預測南、北五味子潛在適宜分布區(qū),評估了制約其地理分布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結(jié)果表明,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MaxEnt模型訓練集和驗證集曲線下面積(AUC)均大于0.90,建立的模型預測結(jié)果準確。北五味子最佳生境主要分布在遼寧省和吉林省的長白山區(qū)域以及北京市;南五味子的最佳生境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區(qū)內(nèi),以及湖南省武陵山脈,郴州市、株洲市和衡陽市,浙江省金華市等地區(qū)。限制北五味子生長的重要環(huán)境因子變量分別是最濕月份降水量、最熱月份最高溫度、土壤酸堿度、最暖季平均降水量、最冷季平均降水量和晝夜溫差月均值;限制南五味子分布的環(huán)境因子變量分別是最冷月份最低溫溫度、年平均降水量、溫度變化方差和降水量變化方差。南、北五味子的潛在適生區(qū)呈區(qū)域化分布。
關(guān)鍵詞:南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MaxEnt模型; 潛在適生區(qū);環(huán)境因子
中圖分類號:S567.5?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4)01-0116-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4.01.02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Prediction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and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based on MaxEnt model and analysis of its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ZHANG Di1,2, XUE Ming-ke1, LIU Ming1, SHANG Xiao-feng1, ZHANG Xu-tong1, LIU Jin-na1
(1.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Yangling? 712100, Shannxi,China;2.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records of 184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129 Schisandra chinensis and 23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maximum entropy (MaxEnt) ecological niche model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suitable distribution areas of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and Schisandra chinensis.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stricting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of the training set and verification set of MaxEnt model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and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were both greater than 0.90, and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established models were accurate. The best habitat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Changbai Mountain area of Liaoning Province and Jilin Province and Beijing City. The best habitats of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mainly distributed in Qinba Mountain area, Wuling Mountain Range of Hunan Province, Chenzhou City, Zhuzhou City and Hengyang City, Jinhua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other areas. Th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limiting the growth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were precipitation in the wettest month, maximum temperature in the hottest month, soil pH, average precipitation in the warmest season, average precipitation in the coldest season and the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limi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were the lowest temperature in the coldest month, 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the variance of temperature change and the variance of precipitation change. The potentially suitable areas of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and Schisandra chinensis show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Key words: Schisandra chinensis;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MaxEnt model; potential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
收稿日期:2022-08-05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19年度專項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9JK0984);楊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博士+高職生”工作室建設項目(BG202005; BG2022003);楊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自然科學研究基金項目(ZK20-73);楊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基地建設項目(JD20-02)
作者簡介:張 迪(1988-),男,河北辛集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模擬研究,(電話)18731229918(電子信箱)zhangdi0101@sina.com;通信作者,劉金娜,女,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中藥材栽培與質(zhì)量評價研究,(電子信箱)sasaas_lt@163.com。
五味子的藥用歷史悠久,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的功效[1]。五味子有南北之分,長期以來兩者均同作為五味子入藥,但是南、北五味子在傳統(tǒng)用藥上存在差異[2]。北五味子功效偏向補益心腎,南五味子偏于斂肺止咳[3],2000年《中國藥典》已將南北五味子分開收錄。北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的干燥成熟果實,南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干燥成熟果實[1]。南、北五味子均被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屬于三級保護野生藥材物種。五味子的藥用價值日益受到重視,市場需求量激增,由于過度采摘,導致野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產(chǎn)量和質(zhì)量逐年下降。因此,保護五味子野生資源,實行規(guī)范化種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4]。
南、北五味子均是重要的護肝中藥,其制劑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如以南五味子為原料的五酯膠囊、五酯片、五酯軟膠囊等,以北五味子為原料的制劑五味子顆粒、五味子糖漿等[5]。雖然南、北五味子均有護肝作用,但是不同產(chǎn)地來源的五味子藥效差異較大[6,7]。此外,南、北五味子為同科屬植物,其性質(zhì)、顯微特征等相似,導致南、北五味子在藥品、食品、保健品等使用方面存在嚴重混用[6]。解決南、北五味子制劑在臨床上混用的問題已經(jīng)引起廣大醫(yī)學家和研究者的共鳴[5]。正確劃分五味子區(qū)域成為解決南、北五味子混用問題的前提。環(huán)境條件是影響植物地理空間分布以及化學成分種類和含量差異的重要因素[8]。科學預測南、北五味子的生態(tài)適宜區(qū),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野生資源保護區(qū)和人工栽培基地,這對不同五味子生境保護、合理開發(fā)和規(guī)范使用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nèi)外對特定物種生境適宜性評價及潛在分布區(qū)預測的研究較多。楊航等[9]應用主成分分析和相關(guān)分析,探索了吉林省靖宇縣北五味子單株產(chǎn)量與土壤養(yǎng)分和地理因子的關(guān)系。閆伯前等[8]分析了東北17個野生五味子種群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guān)系。實地調(diào)查研究具有調(diào)研周期長、成本高以及難以全面統(tǒng)計物種全部分布區(qū)的缺點[10]。物種分布模型由于其工作效率高、預測分布區(qū)全面、省時省力等優(yōu)點,已被廣泛應用于植物生境適宜性預測研究中[10-13]。郭彥龍等[14]利用模糊數(shù)學模型預測了秦嶺地區(qū)野生華中五味子的潛在空間分布。胡理樂等[15]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預測了A2和A1B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北五味子的分布范圍。MaxEnt模型是眾多生態(tài)模型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入侵生物學、保護生物學、全球氣候變化對物種分布的影響等領(lǐng)域[16]。盡管關(guān)于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種植分布已有研究,但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預測南、北五味子的潛在空間分布還需進一步研究。為此,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分別對南、北五味子生境適宜性進行定性、定量和定位評價,明確其生境適宜性特征與空間分布差異,可為生境保護與管理提供參考,同時也為野生撫育GAP基地建設提供借鑒。
1 材料與方法
1.1 物種分布數(shù)據(jù)的獲取
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地理分布數(shù)據(jù)收集自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http://nsii.org.cn/2017/home.php)和中國數(shù)字植物標本館(https://www.cvh.ac.cn/)。初步獲得南五味子標本數(shù)據(jù)2 165條,北五味子標本數(shù)據(jù)1 509條,為保證其樣本點信息的準確性,利用高德開發(fā)平臺(https://lbs.amap.com/console/show/picker)對所選取樣本點核實經(jīng)緯度信息,去除采集地信息不全、重復記錄的標本數(shù)據(jù),最終得到南五味子184個分布點,北五味子129個分布點(圖1)。依照MaxEnt 3.4.1模型文件輸入要求,將數(shù)據(jù)整理為csv格式備用。
1.2 地理和環(huán)境數(shù)據(jù)
從WorldClim數(shù)據(jù)庫(https://www.worldclimorg/)下載1970—2000年世界氣候環(huán)境圖層數(shù)據(jù)(Version 2.1),包括11個溫度數(shù)據(jù)和8個降雨數(shù)據(jù)(表1)。圖層分辨率為30″(約1.0 km)。從國家冰川凍土沙漠科學數(shù)據(jù)中心(http://www.crensed.ac.cn/portal/)下載基于世界土壤數(shù)據(jù)庫(HWSD)的中國土壤數(shù)據(jù)集(V1.1)和中國(1 km)分辨率數(shù)字高程模型數(shù)據(jù)集,選取pH、有機碳含量、土壤質(zhì)地類型、海拔高度4個變量因子。
1.3 模型預測及評估
首先將南、北五味子地理分布點和環(huán)境變量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成ASCII格式,然后導入MaxEnt 3.4.1軟件中進行建模運算。隨機選取25%的分布點數(shù)據(jù)作為測試集,剩余的75%分布點數(shù)據(jù)作為訓練集,設置10次重復,其他參數(shù)默認,進行模型準確性分析[17]。利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對MaxEnt模型運算結(jié)果進行檢驗。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數(shù)值為0~1,當AUC為0~0.50時,表明模型預測效果差;當AUC為0.70~0.80時,認為模型預測結(jié)果較準確;當AUC為0.80~0.90時,認為模型預測結(jié)果很準確;當AUC大于0.90時,認為模型預測結(jié)果極準確,AUC越接近1,表明模型預測結(jié)果越好[18]。
1.4 適生等級劃分和主導環(huán)境因子分析
將MaxEnt軟件分析得到的結(jié)果導入Arcgis10.2軟件中,利用Arcgis 10.2軟件空間分析工具中重分類工具進行適生區(qū)劃分。參考Yuan等[19]的方法,將五味子適宜性等級分為5級:不適宜生境(0~0.2)、低適宜生境(0.2~0.4)、中適宜生境(0.4~0.6)、高適宜生境(0.6~0.7)、最高適宜生境(0.7~1.0)。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MaxEnt模型的準確性評價
根據(jù)MaxEnt模型模擬的預測結(jié)果,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ROC曲線訓練集的AUC分別為0.913和0.952,測試集的AUC分別為0.907和0.944,均大于0.90。表明本研究建立的MaxEnt模型能夠精確模擬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的地理分布(圖2)。
2.2 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在中國的生態(tài)適宜性區(qū)劃
南、北五味子生態(tài)適宜性區(qū)劃見圖3。從空間格局來看,北五味子最佳生境主要分布在遼寧省和吉林省的長白山區(qū)域以及北京市,中高適宜區(qū)主要分布在陜西省、山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等。南五味子的最佳生境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區(qū),包括河南省、陜西省和湖北省交界處,甘肅省、四川省和陜西省交界處,重慶市北部地區(qū)。湖南省武陵山脈以及郴州市、株洲市和衡陽市,浙江省金華市的南五味子生態(tài)適宜性也較高。
2.3 影響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布的關(guān)鍵環(huán)境因子
利用MaxEnt模型[20]運行得出的貢獻率和置換重要值對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在中國潛在地理分布的環(huán)境變量重要性進行評估(表2)。用于MaxEnt模型預測的23個環(huán)境變量中,對北五味子分布貢獻率排名前三位的環(huán)境因子變量分別為最濕月份降水量(39.2%)、最熱月份最高溫度(12.7%)和土壤酸堿度(9.8%);對南五味子分布貢獻率排名前三位的環(huán)境因子分別為最冷月份最低溫度(40.7%)、年平均降水量(28.3%)和溫度變化方差(6.8%)。
置換重要值是隨機置換每個環(huán)境變量在訓練存在和背景數(shù)據(jù)上的數(shù)值,其數(shù)值越大表明模型對該變量的依賴性越強[21]。北五味子置換重要值排名前三位的環(huán)境因子變量分別為最暖季平均降水量(14.4%)、最冷季平均降水量(10.5%)和晝夜溫差月均值(9.2%);南五味子分別為溫度變化方差(18.0%)、降水量變化方差(17.0%)和最冷月份最低溫(13.6%)。
利用環(huán)境因子變量響應曲線判斷五味子的存在概率與環(huán)境因子之間的關(guān)系,當五味子的存在概率大于0.5時,表明其對應的環(huán)境變量值有利于五味子的生長。由圖4可以看出,適宜北五味子生長的最熱月份最高溫度的范圍為25~31 ℃,在溫度達27.5 ℃時北五味子的生存概率達最大值。適宜北五味子生長的最濕月份降水量的范圍為135~280 mm,當降水量達200 mm時北五味子的生存概率達最大值(0.56)。適宜北五味子生長的最暖季平均降水量和最冷季平均降水量的范圍分別為331~688 mm和9~116 mm。
南五味子存在概率對主要氣候因子的響應曲線見圖5。由圖5可以看出,年平均降水量在765~? ? ? 1 690 mm適宜南五味子的分布及生長;最冷月份最低溫度在-3.1~3.7 ℃適宜南五味子的分布及生長;溫度變化方差和降水變化方差分別在706~890 ℃和44~72 mm時適宜南五味子的分布及生長。
3 討論
MaxEnt是以氣候相似性為原理,利用已有的物種分布數(shù)據(jù)和環(huán)境數(shù)據(jù)找出物種概率分布的最大熵,從而對物種生境適宜性進行評價[20]。建立的生態(tài)位模型需要通過驗證后才能應用于預測物種潛在分布的研究中。本研究隨機選取75%分布點數(shù)據(jù)作為訓練集,建立MaxEnt模型參數(shù),剩余25%的分布點數(shù)據(jù)作為測試集,對已經(jīng)建立的模型進行驗證,利用ROC曲線評估MaxEnt模型模擬的準確性。結(jié)果顯示,南、北五味子的訓練集和驗證集AUC均在0.90以上,表明模型模擬效果好,可信度高,可用于五味子在中國地理分布與環(huán)境關(guān)系的研究。
本研究表明,北五味子最適宜種植區(qū)域集中在遼寧省、吉林省和北京市,在陜西省、山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等也有較高適宜種植區(qū)。本研究得出的北五味子分布與《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的北五味子空間分布一致,與胡理樂等[15]的研究結(jié)果略有差異,可能是適宜性等級劃分標準不一致造成的。南五味子的最適宜種植區(qū)域集中在甘肅省、陜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四川省、重慶市,湖南省和浙江省等也有較高適宜種植區(qū),本研究得出的南五味子分布與《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的南五味子空間分布一致。最大熵模型潛在生境分析方法是利用環(huán)境數(shù)據(jù)預測植物潛在最佳生長區(qū)域,而并未將植物有效成分含量加入到模型中。本研究得出的南五味子分布與郭彥龍等[14]基于五味子甲素和乙素的野生南五味子潛在空間分布一致。一般認為,植物生長在最適宜的地區(qū),其體內(nèi)的主要內(nèi)含物含量也較高[22-25]。如何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適宜分析方法預測植物內(nèi)含物最佳含量潛在分布,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楊航等[9]研究發(fā)現(xiàn)北五味子的基因型與土壤養(yǎng)分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海拔高度呈負相關(guān),而與經(jīng)緯度不相關(guān)。閆伯前等[8]報道,年均氣溫是影響北五味子果實質(zhì)量的最主要因子,然后依次是土壤全磷、全氮,有機質(zhì)含量和年降水量。胡理樂等[15]研究認為溫度季節(jié)性變化、最濕月份降水量、最熱季降水量、年均溫、最冷月最低溫度和最熱月最高溫度是限制北五味子分布的主要因子。毛亞娟等[26]指出最熱月的最高氣溫、最冷月的最低氣溫、最熱季降水量、年均溫、年降水量是影響北五味子果實中總木質(zhì)素含量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根據(jù)各環(huán)境變量對建模的貢獻率和置換重要性,限制北五味子生長的重要環(huán)境因子變量分別是最濕月份降水量、最熱月份最高溫度、土壤酸堿度、最暖季平均降水量、最冷季平均降水量和晝夜溫差月均值。北五味子生長的最熱月份最高溫度適宜范圍為25~31 ℃,北五味子生長的最暖季平均降水量和最冷季平均降水量的范圍分別為331~688 mm和9~116 mm,與毛亞娟等[26]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最熱月份最高溫度為25.89~28.51 ℃,最暖季平均降水量為368~654 mm),說明北五味子適宜生長在濕潤涼爽的氣候環(huán)境中。限制南五味子分布的環(huán)境因子變量分別是最暖季平均降水量、最冷季平均降水量、晝夜溫差月均值、溫度變化方差、降水量變化方差和最冷月份最低溫。適宜南五味子生長的年平均降水量在765~1 690 mm;最冷月份最低溫度為-3.1~3.7 ℃。說明南五味子不耐寒,適宜生長在潮濕溫暖的氣候環(huán)境中。
本研究在全國尺度上分別分析了南、北五味子的潛在適生區(qū),研究結(jié)果可為南、北五味子的規(guī)范種植和野生資源保護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jù)。本研究由于數(shù)據(jù)有限,僅考慮了溫度、降水、海拔高度和部分土壤理化指標對其適生分布的影響,并未考慮植物遺傳特性、復雜地理環(huán)境下的小氣候條件、土壤養(yǎng)分、種群特征、人類活動、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栽培管理水平等因素[27-29]。在未來的工作中,應盡可能獲取全面而準確的分布數(shù)據(jù)、氣象數(shù)據(jù)、地理環(huán)境數(shù)據(jù)、地理經(jīng)濟數(shù)據(jù)等,將這些數(shù)據(jù)納入到模型中以進一步提高模型預測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20.
[2] 焦美鈺,佟 月,吳浩善,等.南、北五味子“辨色論質(zhì)”機制及其定性識別模型研究[J].中國藥房,2020,31(24): 3007-3012.
[3] 劉宇靈,付 賽,樊麗姣,等.南北五味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方面差異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12):228-234.
[4] 包京姍,楊世海,傅金泉.北五味子種質(zhì)資源及栽培技術(shù)研究進展[J].人參研究,2017,29(4):26-30.
[5] 馮 格,翟健秀,陳萬生,等.南北五味子及其制劑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17,37(21):2206-2209,2215.
[6] 牟倩倩,賀敬霞,盧 一,等.電子鼻結(jié)合化學計量學方法在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鑒別上的應用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7,? 28(6):1356-1359.
[7] 左曉彬,孫小茗,王春宇,等.南、北五味子醇提物對對乙酰氨基酚誘導的藥物性肝損傷保護作用及藥效差異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9,44(6):1238-1245.
[8] 閆伯前,羅遵蘭,胡理樂.東北野生五味子種群特征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guān)系[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3,26(6): 618-623.
[9] 楊 航,張麗鵬,孫 偉,等.北五味子品種適宜栽培地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guān)系[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14,23(4): 92-98.
[10] 張 童,黃治昊,彭楊靖,等.基于Maxent模型的軟棗獼猴桃在中國潛在適生區(qū)預測[J].生態(tài)學報,2020,40(14):4921-4928.
[11] 孫李勇,蔣 政,劉晨妮,等.基于DIVA-GIS的紫玉蘭地理分布及適生性分析[J].植物科學學報,2018,36(6): 804-811.
[12] 段義忠,王 馳,王海濤,等.不同氣候條件下沙冬青屬植物在我國的潛在分布——基于生態(tài)位模型預測 [J].生態(tài)學報,2020,40(21):7668-7680.
[13] 王國崢,耿其芳,肖孟陽,等.基于4種生態(tài)位模型的金錢松潛在適生區(qū)預測[J].生態(tài)學報,2020,40(17):6096-6104.
[14] 郭彥龍,顧 蔚,路春燕,等.基于五味子甲素與乙素的秦嶺地區(qū)野生華中五味子的潛在空間分布[J].植物學報,2013,48(4):411-422.
[15] 胡理樂,張海英,秦 嶺,等.中國五味子分布范圍及氣候變化影響預測[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2,23(9): 2445-2450.
[16] 朱耿平,劉國卿,卜文俊,等.生態(tài)位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J].生物多樣性,2013, 21(1):90-98.
[17] WU B C,ZHOU L J,QI S,et al. Effect of habitat factors on the understory plant diversity of Platycladus orientalis plantations in Beijing mountainous areas based on MaxEnt model[J].Ecological indicators,2021, 129:107917.
[18] WANG G,WANG C,GUO Z R,et al. Integrating Maxent model and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for studying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habitat: Suggestions for conservation of endangered Red-crowned crane[J].Ecological indicators,2020,116:106472.
[19] YUAN H-S,YULIAN W,WANG X. Maxent modeling for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Sanghuang, an important group of medicinal fungi in China[J].Fungal ecology,2015,17:140-145.
[20] 張 華,趙浩翔,王 浩.基于Maxent模型的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胡楊在中國的潛在地理分布[J].生態(tài)學報,2020,40(18):6552-6563.
[21] FENG L,WANG H,MA X,et al. Modeling the current land suitability and future dynamics of global soybean cultiv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J].Field crops research,2021,263:108069.
[22] 賴長江生,魏旭雅,邱子棟,等.道地藥材質(zhì)量標準設計與應用[J].中國中藥雜志,2020,45(24):6072-6080.
[23] 何冬梅,王 海,陳金龍,等.中藥微生態(tài)與中藥道地性[J].中國中藥雜志,2020,45(2):290-302.
[24] 雷 捷,徐建國,張曉佳,等.銀柴胡的道地性評價初探[J].時珍國醫(yī)國藥,2020,31(8):1973-1975.
[25] 孟祥才,沈 瑩,杜虹韋.道地藥材概念及其使用規(guī)范的探討[J].中草藥,2019,50(24):6135-6141.
[26] 毛亞娟,衛(wèi)海燕,尚忠慧,等.基于GIS與模糊物元模型的東北地區(qū)五味子生境適宜性評價[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16,22(2):241-248.
[27] 劉麗娟,秦佳梅,叢 毓,等.栽培北五味子土壤營養(yǎng)因子變化規(guī)律研究[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0(22): 79-81.
[28] 曹 倩,高慶波,郭萬軍,等.基于MaxEnt模擬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因子對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祁連獐牙菜潛在分布的影響[J].植物科學學報,2021,39(1):22-31.
[29] 張正海,李愛民,張 悅,等.修剪強度對北五味子新梢萌發(fā)和生長的影響[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9): 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