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懿嘉
我的家鄉(xiāng)在晉商發(fā)源地山西晉中,這里被譽為“面食之鄉(xiāng)”,刀削面、河撈面、貓耳朵……
我最鐘愛的是剔尖兒。傳說剔尖兒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八姑所創(chuàng),所以才稱剔八(撥)姑(股);因面形兩邊尖尖似魚,又稱撥魚。我之所以愛吃,源于媽媽做的剔尖兒味道一絕。
周日上午,媽媽答應我中午吃剔尖兒。我快速寫完作業(yè),便竄進廚房,只見媽媽正熟練地用筷子將已經醒好的面團挑到不銹鋼剔面板上,再將一部分面趕到板子前端,壓平后用筷子將面切成條狀撥離面板。在進鍋時,由于面比較軟,重心向下,面條被拉長。細長的面條落入翻滾的開水中,如同一條條長尾魚在水中暢游。不到一分鐘,鍋里的泡泡“呼嚕?!钡赜可纤?,媽媽用笊籬將浮上水面的面條撈進碗里,配上獨創(chuàng)的蒜薹肉絲鹵,面香混著肉香,平時吃飯磨蹭的我顧不上燙,哧溜幾口,一碗醇香濃厚的剔尖兒就下了肚。
媽媽說一碗好面離不開耐心。和面要有耐心,一點點加水,直到軟硬度適宜。剔面也要有耐心,掌握好筷子和面的連接點,不能著急,等面拉長后快速撥進鍋里,確保面條成熟程度一致。
一碗熱騰騰的剔尖兒與制作者的耐心和無數次重復的練習是分不開的,我也要向媽媽學習,把家鄉(xiāng)美食的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老師小評
小作者把制作“剔尖兒”的過程寫得繪聲繪色,從準備面團到將面“剔”進鍋里,讓人讀來垂涎欲滴。文中動詞運用恰當,似乎在讀者面前呈現出剔尖兒精美的制作過程。
【作者系山西晉中市榆次區(qū)逸夫小學四·6班學生,指導并置評:李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