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家
前不久,知名教育博主張雪峰發(fā)表言論稱:“所有的文科專業(yè)都是服務業(yè),總結起來一個字就是‘舔?!贝搜砸怀觯瑹嶙h如沸。有人認為,這種“重理輕文”的言論背后,隱含著一套唯利是圖的拜金主義價值觀,這種觀念的底層邏輯是理工科專業(yè)與金錢和權力直接相關,而相應的財富與名望則是人生成功的標志。如此評價張雪峰的言論是否恰切還有待商榷,但在以市場為導向的理念指導下,教育的功利性日益凸顯,人文性日漸缺失,卻成了不爭的事實。在人文主義精神屢遭碾壓的背景下,有關“人文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問題已凸顯為事關國家前途與命運的緊要問題。
教育應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的發(fā)展既是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體現(xiàn)。因此,理想社會應該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基本原則。毛澤東同志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原則,認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習近平總書記繼承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在《之江新語》中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p>
不難看出,人的發(fā)展問題和人的評價標準,既是一個歷史和時代命題,也是事關教育手段與教育目的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的人”“能動的人”“全面的人”等概念,并多次強調“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講,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僅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所在,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所在。
當今社會出現(xiàn)人生目標漸被功利目的僭越的傾向,不少人要么在物欲橫流的圈子里內卷,要么在精神追求領域躺平,長此以往,整個社會有可能蛻變?yōu)榘蜖栐怂f的“金錢開動的機器”,我們很可能不知不覺地淪為“物化”的、“單向度”的人。在這種背景下,一個人有多少錢,他就值多少錢;如果他一文不名,他就一文不值。這種以“金錢確定人的價值”正是物化社會、踐踏人文精神的悲哀。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社會對人文教育明顯缺乏應有的關注。很多學校和家庭執(zhí)迷于功利性教育,在不少家長和老師眼里只有考試成績和各種證書,孩子的人格培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似乎可有可無。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會扼殺孩子的探索興趣和學習熱情,也將限制他們未來人生的認知境界和創(chuàng)新潛質。有研究者指出,現(xiàn)在教育最可悲的是有知識、無文化,高學歷、缺良知!
毋庸諱言,人文教育的確沒有明確的功利性價值和實用性訴求,但人文教育卻可以增強我們應對信息時代挑戰(zhàn)的能力,而且能讓我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更加自信地面對世界,更加從容地自由前行。人文教育的內涵在于注重教育對象的價值取向和人格完善,注重培養(yǎng)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注重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和態(tài)度,踐行做人之道,實現(xiàn)人格的健全和諧。人文教育通過人文科學知識的傳授、環(huán)境的熏陶,使之內化為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yǎng),成為人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格。由此可見,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并不矛盾,它們都是以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為基礎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缺乏人文精神的科學不是真正的科學,背離科學精神的人文也必是虛假的人文。從本質上講,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是相輔相成、彼此助益的文化共同體。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2023年年底,一個叫董宇輝的年輕人受到了網民的廣泛關注。有人認為,他的成功是人文教育的勝利,因為他對讀書人的敬意以及對弱者的同情,為大眾提供了共情價值;還有更多人認為董宇輝的努力與成功,讓我們看到了正義和良知的勝利,讓我們看到了純潔、善良、公平、公正的價值觀的勝利。在筆者看來,董宇輝的成長經歷給很多孩子的人生“種下”了一顆讀書有用的“種子”。他告訴人們,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靠學習、靠努力也一樣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誠然,人們對就業(yè)前景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無可非議,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人文教育的缺失將讓時代和民族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人文精神的衰減,很可能導致青年一代善惡不分、美丑不辨,在大是大非面前,既無法獨立思考,又缺乏辨識能力,只知道安享歲月靜好,稍遇挫折就不知所措。如今,這樣的時代巨嬰似乎越來越多,這種現(xiàn)象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在人文教育缺失的趨勢尚可遏制之前,至少廣大教育工作者有力挽狂瀾的責任。我們相信,與時俱進的人文精神可以使教育過度功利化的趨向得以矯正,可以使新時代莘莘學子生長出應有的能力,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踔厲奮發(fā),行穩(wěn)致遠。
當今是一個科技昌明、文明昌盛的時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輕松地獲取各種信息和知識。但是,信息過載也給我們帶來了嚴重困擾。一方面,信息便捷造成技術依賴和思維鈍化,容易使人困于“信息繭房”而自以為是;另一方面,巨量冗余的信息讓人如同汪洋中迷航的孤舟不知所措,越來越多的人不知不覺地淪為技術的奴隸、賺錢的工具或游戲的網蟲。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科技越發(fā)達、經濟越繁榮,人們對文、史、哲、藝等方面的關注和思考就越重要。古人言:“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育不僅要傳播知識、教授技能,還要擔負起培育審美素養(yǎng)、家國情懷和使命意識的責任。
眾所周知,人文教育強調平等友愛,鼓勵尊重他人,注重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的和諧精神。張雪峰的觀點明顯忽視了人文教育的基本內涵和深遠意義,更可怕的是,這種把教育簡化為一種功利追求的心態(tài)在社會中有著一定的代表性。這也足以說明,加強人文教育不僅任重道遠,而且迫在眉睫。說到底,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yǎng)人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如果教育過于注重功利性目標,那么我們將會失去很多寶貴的東西,比如對生活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感,等等。張雪峰的觀點提醒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去接受和理解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尊重不同的聲音和觀點,并嘗試去理解和吸收其中的有益之處。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有人文教育的新成就,也有科學教育的新挑戰(zhàn),更呼喚文理兼容的創(chuàng)造性新作為。無論人文教育還是科學教育,只有充分釋放人的創(chuàng)新激情、創(chuàng)新活力、創(chuàng)新能力,整個社會才能人人各盡所能、各展其才、各得其所,從而為發(fā)展提供持久活力與內在動力,為真正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提供可能。
人文教育是雕琢靈魂的藝術
玉不琢,不成器。人文教育是雕琢靈魂的藝術。教育學之父夸美紐斯說:“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好的教育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心智、毅力和志氣的培養(yǎng)。學習過程中留下的思維習慣、自學能力,還有家庭中潛移默化的情商、處理人際關系和面對挫折的調節(jié)能力,這些才是支撐一個人長久發(fā)展的動力。
就教育的本質而言,開啟心智,比分數、學歷甚至知識本身更為重要。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钡聡軐W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質是知識的傳遞,是審美的熏陶,是靈魂的喚醒?!苯逃谋举|是心靈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蔡元培說,“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xiàn)在,而專為將來?!苯逃哪康脑谟谂囵B(yǎng)人,在于培養(yǎng)人對未來的希望。管子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苯逃斠詷淙藶橹?,不能為了樹谷、樹木而忘記樹人。如果說十年樹木是園丁的藝術,那么百年樹人就是教育的藝術。
作家劉震云說:“如果一個國家最好的建筑是學校、圖書館和博物館,那么這個國家就充滿希望?!币驗橹R就是力量,教育創(chuàng)造未來。我們的社會應該為青少年兒童提供有益的成長環(huán)境。當然,良好社會環(huán)境的營造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
首先是社會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整合,如在線課程、教育平臺和學習App等互聯(lián)網技術,為整合教育資源、拓寬學習渠道提供了快捷便利的途徑。
其次是人文教育的國際視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者應該鼓勵受教育者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歷史和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可以通過組織國際交流活動、學習外語、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等方式實現(xiàn)。
此外,家庭教育作為培養(yǎng)孩子道德品質、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必須得到充分重視,家人尤其是父母要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引導,讓青少年兒童了解人性和社會規(guī)則,形成健康的人格。
信息爆炸時代,青年一代面臨著文化市場化、生存數字化的考驗,人文精神為其提供了穩(wěn)定的價值觀念。向內自省時,他們擁有對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和理解。這種自省讓人遠離迷茫和不安,因為他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標。向外探求時,他們超越了價值茫然,面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物質誘惑和選擇,知道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們一旦找到人生的航向,找到照亮自己的那顆“北極星”,就不會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不能只有“學什么更好就業(yè)”“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類現(xiàn)實盤算。曾幾何時,讀書人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自己的精神標識與價值追求,這種精神標識與價值追求是讀書人的靈魂和信仰,也是人文教育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