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荔
“一燈如豆”,意思是一盞只有豆粒那樣大光線的燈,形容燈光暗弱。清代文人魏子安在《花月痕》中寫道:“和衣睡到三更后,一燈如豆,爐火不溫……”往前追溯,這個詞我在沈復的《浮生六記》里也見過:“急閉窗,攜酒歸房,一燈如豆,羅帳低垂,弓影杯蛇,驚神未定?!?/p>
油燈雖小,卻是迄今為止人類使用時間最長的照明器具,照亮了古人的漫漫黑夜。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民俗風情中,也蘊藏著許多與油燈有關(guān)的文化內(nèi)涵。一燈如豆,想一想好有畫面感:一桌,一書,一燈如豆;一人,一影,一月如鉤。
在電燈問世以前,在物質(zhì)相對匱乏的時期,一燈如豆,就是尋常百姓家夜里的光。暗淡的燈光甚至都不能把一間小屋完全照亮。這點略比螢火亮的光明,成就過多少寒窗讀書人?又有多少母親曾在燈下飛針走線?
記得《儒林外史》中有個嚴監(jiān)生,他臨死前盯著那盞油燈,伸著兩個指頭不肯瞑目。眾人不知何故,唯有他的小妾心知肚明,把油燈里的兩莖燈草滅了一莖。非得一燈如豆,在這一盞最小的油燈下,這個吝嗇鬼方才咽下最后一口氣。
想到“一燈如豆”,眼前便展開一幅幽幽的畫面,舊時光忽明忽暗:風平地而起,桐葉簌簌落,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莎雞啼鳴之聲斷續(xù)相聞,還夾雜著離婦紡織寒衣時的嘆息?!肮聼舨幻魉加^,卷帷望月空長嘆”中的“孤燈”,“寒燈厭夢魂欲絕,覺來相思生白發(fā)”中的“寒燈”,“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中的“秋燈”,“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里晚燈前”中的“晚燈”,“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中的“殘燈”,吟誦的都是這盞昏黃的油燈吧?
天黑透了,黑咕隆咚的狹小屋子里,窸窸窣窣,火石劃燃,有人點亮了油燈。為了節(jié)約,緩緩撥動燈芯,讓它小如一粒飽滿修長的“光豆”。紅焰在燈盞上跳躍,拖著黑黑長長的煙尾巴。一點燈火忽閃忽閃,屋子里頓時濺滿昏黃。許多凌亂的影子投到了墻上。誰在漫長的夜里望著那些晃動的影子發(fā)呆?
夜里出門,提著這樣的燈盞,一縷微光在黑暗里游移,遠遠看去,如搖曳的流螢。從高處俯看千家萬戶,油燈像野火一樣從各個角落映出,遠遠近近,星星點點。一盞盞油燈的微弱光芒,不緊不慢地點亮寧靜漆黑的長夜。
一燈如豆,饒是如豆,油燈也把夜晚扛在肩上。伴隨著微弱的噼啪聲,光陰在燈下靜靜流淌,歲月在跳動的火苗上漸漸遺失。20世紀中后期,隨著電燈在中國普及,油燈的使用逐漸走向終結(jié)。它們被丟棄在陰暗角,蒙上了灰塵。
如今,油燈已遠離我們的生活很久,許多孩子只能在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才能見到它的身影了。不知有多少人在記憶深處,還保留著一燈如豆的場景:一盞油燈,舞動的火苗,昏黃的搖影,在暗夜的枝頭輕輕躍動。
“后來視今猶視昔,過眼百世如風燈”,后來人看待今天正像今人回顧往昔,過眼的百世光景不過是風中之燈,轉(zhuǎn)眼便會成為過去。油燈時代翻過了一頁,未來之人必然也會用懷舊的情調(diào)來寫我們今天的電燈。
黎 荔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人文學院高培中心主任、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研究員。出版專著《藝術(shù)導論新編》《視覺素養(yǎng)導論》《〈紅樓夢〉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老子新學大全集》《易經(jīng)的智慧》《道德經(jīng)注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