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素娟
濰坊的核雕藝術(shù),是我國雕刻藝術(shù)之中的十分獨特奇異之花。方寸之間,能把五千年文明中的任何一件物質(zhì)文化收在其中。進入新時代,濰坊注重推動核雕藝術(shù)創(chuàng)新,核雕藝術(shù)在濰坊文化中得以快速發(fā)展。
明代魏學(xué)洢所寫的膾炙人口的小品文《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所刻人物精妙絕倫,舟棹如畫。
核雕藝術(shù)是濰坊特種工藝之一,在全國民間工藝中獨樹一幟。藝人們以桃核作材料,巧妙地利用上面的自然麻紋,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因材施藝,或雕琢成鳥、獸、舟船,或雕飾為人物、故事,玲瓏剔透,高雅別致,深受國內(nèi)外群眾的喜愛,流傳越久,其質(zhì)越美。
濰坊核雕主要是以桃核為主,巧妙的利用桃核上的縱橫無序、深淺不定的麻紋,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如馬拉車、核舟、器皿、首飾、人物、動物、花鳥魚蟲等立體造型,有深有淺的浮雕形式,刻化歷史人物、神話故事、現(xiàn)代人物、工農(nóng)兵形象、人名、吉語印章等內(nèi)容,如水滸故事、紅樓人物、馬拉轎車、十美采蓮、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百萬雄師過大江、沙家浜、紅燈記、鹿鶴同春等。濰坊核雕技藝是一種精湛的微雕工藝,為濰坊的特種工藝之一,在全國民間工藝中獨樹一幟。濰坊核雕作品主題突出,概括性強;觀賞作品,玲瓏剔透;把玩作品、渾樸亮麗;佩戴作品,相得益彰;核雕印章別具風(fēng)格。
而說到濰坊的核雕技藝,就不得不提到濰坊核雕協(xié)會會長希今。希今,原名劉斌,號一笑軒。1975年出生于山東濰坊工藝之鄉(xiāng)?,F(xiàn)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市工藝美術(shù)大師、濰坊市民間藝術(shù)大師,濰坊核雕協(xié)會會長、濰坊市工藝美術(shù)協(xié)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
希今認為,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應(yīng)著重于自由,靈動,因勢象形,雕刻是用心的,要時刻注入自己的想法與心血,而不是程式化的去雕,雕者心也,工其勢,心其法,心手合一,功方可成。濰坊核雕受其材質(zhì)的影響,每一粒桃核如同人的指印一般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唯一性與獨特性。在創(chuàng)作中核雕藝人需要細細審視每一條自然紋理,依據(jù)桃核的形紋決定雕刻的題材內(nèi)容,因而每一件核雕作品都是孤品,難以復(fù)制。“用紋為上,借形次之,用之無紋。”是希今對濰坊核雕用紋技巧的簡短總結(jié)。
濰坊核雕觀賞性強,亦可用來裝飾,那些鬼斧神工的核雕精品,也成為了眾多核雕愛好者的珍藏品。
核雕藝術(shù)源遠流長,究竟源于何時,尚難考定,查閱古典史籍,宋代中期就有它的文字記載,到了明代已是極為昌盛,不但民間廣為流傳,而且已成為皇室宮妃、達官貴族的把玩珍藏之品?;蕦m里有??烫液说哪芄で山碁榛适掖蟪伎烫液怂囆g(shù)品,供其玩賞。當(dāng)時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也是一個核雕迷,并親自操刀,且技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藝人王叔遠所雕核舟是蘇東坡與友泛舟游赤壁的故事,被魏學(xué)洢撰寫成文《核舟記》,選在了中學(xué)教科書上,使人們對王叔遠的雕刻藝術(shù)推崇備至。到了清代,核雕名將更是層出不盡,乾隆年間核雕藝人杜世元,當(dāng)時被稱為“鬼工”,沈君五、宋風(fēng)起也是有名的核雕藝人,宋祖章、湛谷生所雕橄欖核舟也是難得之珍品,它的絕妙之處,是把蘇東坡的《前赤壁賦》,用行楷小字刻在了舟的底部,使其作品有了進一步的升華。
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朝的政治經(jīng)濟逐漸衰退,在皇宮里的核雕藝人也受到冷落流散各地。有一綽號叫張大眼的核雕藝人,從京都流浪到山東諸城以賣藝為生,1880年濰縣人都渭南到諸城販賣皮貨,結(jié)識了張大眼。張大眼的核雕技藝雖好,但以此維持生計卻極為艱辛,在張貧困潦倒的時候,都渭南慷慨解囊,使其解脫困境,其十分感激,遂把核雕技藝授于都渭南。都渭南回到家后,一心撲在核雕上,廢寢忘食。他對這種技藝的興趣時刻熏陶著他的兒子都蘭桂。都蘭桂從小隨父學(xué)藝,進步很快,不到20歲其技藝已超過他的父親。都蘭桂的作品很具備民間藝術(shù)的特點,布局簡練、樸實大方、不拘小節(jié)、概括性強。1915年,濰坊藝人丁懷曾的核雕作品“馬拉轎車”參加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得了最優(yōu)等獎牌,名揚中外,轟動一時,桃核雕刻在濰坊深深地扎下了根。
The craft of pit carving, as one of Weifangs special crafts, s t a n d s o u t u n i q u e l y a m o n g folk crafts nationwide. With peach pits as materials, the craftsmen take advantage of the natural textures on their surface to carve them into birds, beasts, ships, figures, or stories through meticulous design and skilled craftsmanship. Delicate and elegant, t h e s e c a r v i n g s a r e v e r y p o p u l a r among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longer time they have undergone, the more exquisite their quality be- comes.
Weifang pit carving mainly takes peach pits as the materials to carve lifelike images and scenery by cleverly making use of the disorderly and unpredictable textures on the peach p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