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冰
希臘德爾菲太陽神廟里刻有一條箴言: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從哲學角度來看,“認識自己”需要回答以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在成長過程中,伴隨自我意識的蘇醒,我們會主動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能看到自身的優(yōu)勢,聆聽內心聲音,學會接納自我、發(fā)展自我,我們才能形成對自己的清晰認知,實現(xiàn)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自我接納”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核心”。接納自己意味著允許自己不優(yōu)秀,允許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快樂,允許自己呈現(xiàn)本來的狀態(tài)……對于青少年來說,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和短板,能原諒自己偶爾出錯,才能全方位認識自我。
舉個例子,霖霖自小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對來自他人的負面評價尤其敏感。一次,她未能回答出老師的問題,聽到了旁邊男生的嘲笑,覺得很丟臉。同時,她的“飯搭子”小艾卻和另一名女生越走越近,讓霖霖倍感失落。由此她害怕一個人到食堂吃飯,更害怕聽到同學們對她的負面評價。不過是一次回答問題失敗的經歷,卻讓霖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和否定,“飯搭子”的遠離則再次強化了她“我很差勁”的思維。人在自我認同感發(fā)展的高峰期會嘗試將自身內在的感覺、自我意識及外部評價加以綜合,把已形成的信念和價值觀融合到自己的人格中。霖霖需要先接納自己,才能以健康、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形成對自己的全面認知。
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人對我們有著不同的期待。當現(xiàn)實與理想、外部表現(xiàn)與內部期望有沖突時,我們難免會有焦慮情緒。培養(yǎng)內在的自信和自我認同感,可以幫我們克服焦慮。
成績優(yōu)異、人緣好的小倪在中考前得知父母關系破裂并離異,還從奶奶口中聽說父母原本想要個男孩,她因此情緒崩潰,不愿再返校學習,甚至出現(xiàn)自傷行為。馬斯洛理論認為,歸屬感是人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父母離異讓小倪從家庭中獲取的歸屬感受到了沖擊,得知自己一直被父母“嫌棄”,她心里更是產生了“我為什么要來到這個世界?”“我是誰?”的身份焦慮和無助感,只能借自傷行為表達內心的痛苦和自己對歸屬感的需求。
如果小倪能嘗試從其他地方找到自我認同感,重新找回自信,就可以走出陰霾,不會因家人的期望而迷失自我,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快樂。
熊培云在《西風東土》一書中曾說:“人是意義的動物……人只會尋求意義而生。”“價值感”能使我們產生目標和滿足感,自我價值感對自我認知有著重要影響。自我價值感高的人能準確地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力。而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往往會懷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自我認知容易存在偏差和失誤。
對于小賢的家庭而言,爸爸一直是經濟支柱,媽媽是家庭主婦,父母長期因家庭瑣事爭執(zhí)。年初,父母離異,小賢跟隨媽媽生活。他認為媽媽沒有工作,離婚給媽媽帶來了傷害,于是立志好好讀書,未來用穩(wěn)定的工作來支持自己和媽媽的生活。但實際上,小賢的成績并不如意,他也一直因此而情緒低落,被診斷為中度抑郁。長期缺乏來自家庭的關愛和心理支持,小賢渴望扮演一個“別人家的乖孩子”來尋求認同感和安全感,努力維系父母之間的關系。他把自己的價值感定位于“我的乖巧能讓父母不分離”。
而父母的離異,使小賢認為自己不夠好。于是,他又試圖把自己的價值感建立在“成績優(yōu)異能給媽媽幸福的未來”。當現(xiàn)實把理想逐個擊敗,小賢對未來失去了信心。
實際上,價值感并非建立在“我是萬能的”的基礎上,而是要發(fā)現(xiàn)和承認“我有很多無能為力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但整體來說我很好”,進而全力以赴投入喜歡的事,在一個個小成就中找到并強化自己的價值感,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
每個青少年在追問“我”的路上都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自己,探索自我的過程也許苦澀,但成長本就是不斷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和成就自我的過程。自我的蘇醒,讓內心爆發(fā)出能量,引領我們感悟生命,追尋生命之光。
(作者單位:廣州市西關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