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盟
是的,那是一群燕子含泥而歸。沿著地圖的經線,它們在一個個疏離的地名前,找到了陳年的舊居,筑巢,產卵,哺育雛燕。
燕子體型小,羽毛烏黑,翅膀薄而窄,嘴喙短而細,尾羽似剪,主要以蚊、蠅等有害昆蟲為主食,是家喻戶曉的益鳥。因為燕子的故鄉(xiāng)在北方,古人稱北方為玄色,所以,燕子又名玄鳥。玄鳥是一種遷徙鳥,冬去春來,秋冬天氣轉冷時飛往南方,春暖花開之后北歸。玄鳥常在屋檐或山洞間筑巢,民間俗語“玄鳥進家門,多福多兒孫”,便表達了燕子屋檐下筑巢能為人家?guī)砀5撆d旺的美好寓意。
回到村子里,三月的暖風吹開寒冬蔭翳的薄霧,在院子里打了一個旋兒,然后在屋檐下的燕巢中落腳。母親把舊年的巢穴保存完好,那位故友,今年又輕啼著我的母語帶來遠方的問候,飛落在門前的電線上,吟誦著川北春天的一首抒情詩。一詞一句,落在故鄉(xiāng)的村落,落在每一縷緩緩升起的炊煙里,由近及遠,由低而上,伴著雞鳴鴨叫、犬吠牛哞,把故鄉(xiāng)的交響曲帶到更遠的地方,帶到我生存的空間里,簇擁出鮮活的亮光。
午飯過后,母親推著父親去院外曬太陽。日光慵懶,在那棵蠟梅花身上耷拉著腦袋,此時新葉已在蠟梅樹身上抽芽,未凋盡的花尚在枝頭殘留。蠟梅是十多年前父親從外地帶回來所栽種在院落的,而今主干如碗口粗,枝繁如傘。父親坐在輪椅上,居于蠟梅樹旁,旁邊的矮桌上放著母親為父親沏好的茶,父親讀著報紙,困了就倚在輪椅上小憩一會兒。母親則打理著院落,在簸箕里挑選著飽滿的種子,為春耕做準備。直至太陽一點一點從山頭落下,冷氣逐漸從空氣中滲出來,忙活一天的燕子落在蠟梅樹上歇腳,翹動著分叉的尾巴發(fā)出“啾啾”的叫聲時,母親方推著父親進入屋內。父親意猶未盡地望著遠山,望著村莊,望著被晚風和夕陽余暉鍍上了一層金的燕子,緩緩地隨母親進入臥室休息。父親自生病行動不能自理后,目光中對屋外的一切有了更深的情感。
彼時,父親的病已經很深了,我們都清楚地知道父親來日無多,即將油盡燈枯。而在樸素的鄉(xiāng)下,迷信的思想總是在大多數村民的認知里帶著神性的光芒。外祖母也不例外,“喜鵲叫喜”“烏鴉叫喪”“燕子叫春”已經在她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因此外祖母認為,年年有燕子來銜泥筑巢,說明家里一切即將順遂,父親的疾病也即將痊愈。一種隨季節(jié)遷徙的飛禽,是隱居在鄉(xiāng)間的神,外祖母用一種最古老和最原始的方式,表達著對父親的祈愿。
父親生命的最后時光,就如同深冬時節(jié)的村莊,萬籟俱寂,樹枝在寒風里晃動著干瘦皸裂的身軀,僅有的一點兒色彩也早已被疾病抽走,被無盡的寒氣和疼痛裹挾著,憔悴得像一張揉皺的舊報紙。生命無常,一向健朗的父親,頑疾給了他重重的一擊,那扇我人生中無堅不摧的高墻,僅在一次的春夏秋冬的輪回里便轟然倒塌。隨著疾病的漸漸惡化,原本那個健談、剛毅與豁達通透的父親不見了,唯剩下一個無比沉默、無比安靜的“老人”。
燕子停駐在蠟梅枝頭,在早春的旭日和風里緩緩積攢著倦意,“啾啾啾,啾啾啾”,幾聲鳴叫,把村莊將醒未醒的困意拖得無比遼遠。廚房里,母親在忙上忙下,為我的回家準備著飯菜,暖陽透過紗窗照在她的臉上,把皺紋和滄桑映得緋紅,這一年多以來,母親為照顧病中父親的飲食起居蒼老了不少,滿頭的白發(fā),就像是一場下了很久的雪。與病魔艱難戰(zhàn)斗一年多以后,父親最終還是敗下了陣來,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那個燕子歸去的深冬里。屋檐轉角的燕子又飛了回來,嘰嘰喳喳的聲音里還是故土的方言,似乎在告訴著母親,告訴著我,告訴著蠟梅樹旁的父親,它們已攜帶春的問候再次回歸。而它們不知道的是,春風吹走了寒潮,吹來了千里而外的它們,吹回了外地的我,卻吹走了父親。
今歲的燕鳴多了幾分歲月的歷練。我也將代替父親,同它們講述村莊和故鄉(xiāng)。同時,我也將代替燕子,給母親講述我在外地的經歷和見聞。時光遠去,仿佛我也成了蕓蕓燕子中的一員,歸去來兮,故鄉(xiāng)和村莊只是停留的一個坐標,冬去春來,寒來暑往,奔波在生存的路上。
離開村莊的車途中,窗外油菜花漸次開放,在蜀中大地寫出一篇篇金黃色的散文詩。成群結隊的燕子在低空飛翔,一些落在油菜田里,仿佛在為這散文詩寫下一枚枚標點,其中的一些,落在我的眼角,模糊了故鄉(xiāng)和異鄉(xiāng)之間的距離。陽光從遠處的山崗上刮過長久的綠意,透過藍色窗簾的縫隙打在對面一個中年大叔的臉上,胡子棱角分明,滿臉寫滿了困意,見我在看他,他條件反射般沖我笑了笑。我本能地躲過他的眼神,懨懨地望著窗外,熟稔塵世的大叔率先打破了沉悶,他說起自己的來處和去途,描述著自己的身份,講述著如我這般年紀時的經歷,我循著大叔的思緒和語言傾聽著,不時地對他的話做出回應。一下午的時間似乎很短,短到我可以聽一個素昧平生、萍水相逢的大叔講述完自己的一生。大叔眼角有些濕潤,我不能對他的所有曾經感同身受,但對于我們南來北往的身份,很多話題,都是沉重的。
我跟大叔年齡相差二十余歲,但似乎我們都有極其相似的某種宿命的軌跡。像一只候鳥,在一個地方和另一個地方之間不斷地遷徙,抵達而又離去?;蛟S,我們90后與70 后的兩個年代的人能促膝長談,不僅僅是源于我們的一個共同身份——檐下客,有相似的生活與人生心境;更是因為過去我少年意氣、桀驁叛逆,一心只顧著自己的生活和娛樂,從不曾與父親有過深入真切的交談,而這些年隨著年歲和閱歷的增長,早已明白父親這些年在我身上的良苦用心,只是我從未對那些溫情做過確切的回應。而眼前的這個年近五十的中年男子,又何曾不是父親的縮影……
大叔在中途站下車,我們做了告別,而我將繼續(xù)北上,直抵列車的終點。
列車到達終點,北京通明的陽光傾斜而下,落在每一個身穿不同服飾的人身上。那一刻,曾經內心的很多迷局與困頓,似乎都在慢慢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