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麗
當你讀一些大家的文章時,是否感覺句子順暢,語言像水流一樣迂曲卻不散亂?而在讀某些自媒體的文章時,是否感覺每個段落乃至每個句子雖美,卻像是一座座孤島,以至于迷失在這些“孤島”之間,令人無法抓住文章的主線?蘇軾曾說:“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碑斵o章散亂無序、缺乏主線時,作文不僅“無定質(zhì)”(沒有固定格式),還“無文理”(沒有文采條理),于是“言之不文,行而不遠”,也就無法實現(xiàn)表達的目的。
著名作家張賢亮曾感慨道:“行云流水是最高的寫作技巧,我恐怕終此一生也難以達到?!笨梢?,做到“行云流水”并不容易。但是,做到連貫行文,讓表達清晰曉暢,卻也不難。接下來介紹的“選定話題—對齊主旨—梳理順序—有效銜接”四個步驟,將幫助同學們有效打磨作文的連貫性,并以此為基礎,日益接近行云流水的寫作境界。
[下文所用學生習作,均來自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金鄉(xiāng)鎮(zhèn)第二中學八(10)班]
我們在寫作時,無論是一篇文章,還是一個段落,甚至每一個句子,都需要圍繞特定話題。只不過,不同范圍和層級的文本對應話題的范圍和層級也不同,例如,整篇文章的話題可以按一定的標準分解為各段落的子話題,而段落的子話題又可以分解為句子的“孫話題”。在動筆之前和行文之中,我們要想一想:“通過這個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我想要描述什么對象、討論什么問題、表達什么想法?”我們不妨向語文書本借鑒,請看《昆明的雨》語段:
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囝^菌比牛肝菌略貴……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雞油菌……
在《昆明的雨》中,作者特別提到了昆明的菌子。圍繞菌子,作者又寫了六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牛肝菌數(shù)量最多價格便宜;二是青頭菌比牛肝菌稍微貴一點;三是雞樅味道最好;四是干巴菌味道極好,但樣子一般;五是雞油菌樣子好看,但是味道普通;六是插敘了一個撿雞樅的笑話。所寫內(nèi)容看似雜亂,實際都指向“昆明菌子極多”的話題。
一個同學在寫景習作中選定了“秋天的公園”這個話題:
沿著小徑徐徐前行,秋日盛景撞入眼眸。道旁銀杏金黃,樹的枝丫伸到小徑上方,似是給游人一片獨屬于秋的絢爛。秋風拂過林梢,銀葉颯颯飄落,給深綠的草地點綴上秋的詩意。夏天開得旺盛的梔子花,已經(jīng)漸漸衰敗,枯黃的花瓣毫無生機,似與熱烈的盛夏做最后的告別。小徑旁的長椅,被秋日的陽光印上了斑斕的樹影。我沉溺于秋日盛景中,如墜入夢境。
繼續(xù)走,走向小徑的深處,走向秋天的序曲。樹梢枝頭,麻雀嘰嘰喳喳喧鬧著;林間傳來游人的談笑聲。鳥聲、談笑聲和落葉的沙沙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獨屬于秋的序曲。
(陳倩韓)
作者在“秋天的公園”這一大話題下,進一步細化為“小徑秋景”和“秋日序曲”兩個子話題。“小徑秋景”:掠過的秋風、落葉的旋舞、斑斕的樹影等是各個句子的“孫話題”;接著用“繼續(xù)走”銜接了小徑深處的“秋日序曲”:鳥聲、人聲、秋風簌簌聲。兩個子話題之間行文連貫,話題明確,讓讀者清晰感受到“秋天的情與境”。
說話、行文僅有話題是不夠的,還要確保次級話題跟主話題的意義和邏輯保持一致,也就是要“對齊主旨”,讓文章想要表達的事理和情感貫通全文。那么,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對齊主旨呢?
在描寫景物、情感時,雖說境隨心轉(zhuǎn),但是在轉(zhuǎn)換之前,同一個情境下的景物、情感描寫應該跟該情境保持一致。
請看朱自清的《背影》中的這段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這段寫出了作者家庭境遇凄慘的現(xiàn)實:祖母去世,父親失業(yè),變賣家產(chǎn),借新債辦喪事。父親老境頹唐、奔波勞碌;自己前途渺茫、謀事艱難?;野祷逎幕{(diào)、落寞凄涼的情緒,整個語境協(xié)調(diào)一致。
請看習作《回鄉(xiāng)之旅》選段:
媽媽和我終于回到了久違的家鄉(xiāng)。漫步于鄉(xiāng)間小道,只見初照晨曦傾灑于山巒之上,將山峰渲染成金色。而山腰的金綠與天空的藍白相互映襯,仿佛是自然的偌大畫板,繪出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之后到達河邊,河水潺潺,清澈見底,讓人有就地飲水的欲望。于是我跟媽媽說:“好渴,我想喝點水!”媽媽拗不過我,就帶著我去小賣部買了一瓶礦泉水。喝過水,我們繼續(xù)趕路。順著小道往前走,就到了柳岸夾堤處。岸邊的垂柳輕輕搖曳,柳枝伏至水面,魚兒于細枝中來回穿梭,幼童們于水中嬉戲,笑聲在小村中回蕩,肆意且張揚的笑容浮現(xiàn)至臉龐。這一幕幕詩意的畫面,讓人忘卻了沿途的疲憊與喧囂。(應依函)
從段首和段末的內(nèi)容看,作者顯然試圖營造“回鄉(xiāng)”的詩意情境。但段中畫線“想喝水”的內(nèi)容破壞了情境連貫性,應刪去,這樣情境描寫才順暢自然。
我們在作文中展開的敘述,總是基于一定的觀察和表達角度。如果在一定的“視域”下要用不同“視角”來表達特定話題,那么不同角度之間應有合理的順序和有序的銜接,以確保語義連貫、清晰。請看《白楊禮贊》語段:
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毯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zhì),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覺得它只是樹……
作者把“我”的視角,轉(zhuǎn)換為“你”的視角。當作者面對白楊的時候,又通過“它”的角度進行描述。整篇文章人稱切換自如,行文自然流暢。
請看習作《象鼻山游記》:
遠遠望去,象鼻山的輪廓在晨霧中若隱若現(xiàn),宛若一根巨大的象鼻延伸而出。近看之下,卻是另一番景象。在陽光照射下,象鼻山的紋理線條清晰可見。在漫長的時光里,風雨鑄成了它獨特的外貌:山體上密布著行云流水般的紋路,林立的巖石層層疊疊,猶如巨大的石柱,給人一種力量與沉穩(wěn)的感覺。這些巖石上布滿了天然形成的花紋和裂縫,每一寸都蘊含著鬼斧神工的智慧和天地間的造化力量,就像是大自然雕刻的杰作。
沿著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一路上欣賞山間的風景,呼吸清新的空氣,一切都給人以寧靜和放松之感。到達山頂時,可以清楚地看到桂林清秀的山水,古城的瓦片和青磚在陽光下閃著迷人的光芒。俯瞰江面,大小船只漫游其上,蕩起層層漣漪,像魚鱗,似碎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形容的大概就是如此美景吧!
經(jīng)計算,其平均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所采用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在統(tǒng)計意義上相符。每條時程曲線計算所得結(jié)構底部剪力均大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jié)果的65%,且3條時程曲線計算所得結(jié)構底部剪力的平均值大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jié)果的80%。
(林悅涵)
作者從遠處、近處、山頂?shù)冉嵌瘸霭l(fā),描繪了象鼻山景象之美,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跟隨游覽線路,作者調(diào)整敘述角度,將“景象之美”在遠看、近看、俯瞰中有條理、有層次地呈現(xiàn)。
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說,“搜句忌于顛倒,裁章貴于順序”。在行文過程中,一定要檢查句、段、篇中由此及彼的順序在時間、空間或邏輯上是不是自然、自洽、得體。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作者按照捕鳥的先后順序,準確運用動詞,把整個捕鳥過程介紹得清晰明白,富有層次,語序連貫而嚴密。
請看習作《我的家鄉(xiāng)——溫州》
我的家鄉(xiāng)溫州,一個讓我無比熱愛的濱海城市。
溫州的歷史,據(jù)說可以追溯到3000 多年前的夏朝時期,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匯集“山、海、湖、島、瀑”美景之大成,成為中外貿(mào)易往來的重要通道。幽深的譙樓,布滿蒼苔的青磚小路,散布于各處的中式古老建筑,都充盈著溫州的古老韻味。五馬歷史文化街區(qū),猶如歲月織就的繁華金線,是海內(nèi)外溫州人慰藉鄉(xiāng)愁的載體。
溫州也有著獨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她作為南戲的發(fā)祥地,亦可說是中國戲曲的“祖庭”。在宋代,溫州城的九山書會是一個由戲曲才人組成的職業(yè)化團體,才人們在此創(chuàng)作了《張協(xié)狀元》。它作為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戲曲劇本,被后世史學界譽為“中國第一戲”和“戲曲活化石”。(余 晗)
作者開篇便給出主旨句:我的家鄉(xiāng)溫州,一個讓我無比熱愛的濱海城市。接著每個子話題,都以“讓我無比熱愛”的主旨展開,構成了自洽的因果關系。詩歌、名人、歷史、文化等,每一點都是“我”對家鄉(xiāng)深深熱愛的原因。子話題間相互支持、有序過渡,共同構成了“我”心中溫州這座城市的完美畫卷。
梳理順序之后,如果沒有適當?shù)年P聯(lián)詞、提示語或過渡句把言辭章句銜接起來,文章讀起來也會生硬、佶屈,仍然缺失“文理自然”之美。我們在行文過程中,要注意推敲句子段落之間的銜接,即語意上的相互呼應。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臧克家《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
……
以上說待人厚,是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寬的一面。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張中行《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我們再來看前文《我的家鄉(xiāng)——溫州》片段,除了有“據(jù)說”“因”“也”“亦”等提示語、關聯(lián)詞之外,還有“這是……這是……”的句式,“溫州名跡”“美景之大成”“鄉(xiāng)愁的載體”等一系列名詞來讓語義之間保持“通氣”。而開篇用擬人化的“她”來指代溫州,使得文段內(nèi)部相互銜接、緊密連通。
同樣,熟悉常用的關聯(lián)詞、過渡詞,學習積累優(yōu)秀文章銜接過渡的技法,能幫助我們說話行文有更豐富的語料來“有形”引導句段間的轉(zhuǎn)折、遞進、總結(jié)等關系,使文章的結(jié)構更加連貫、清晰。合理運用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可增強語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讓文章的表達更加生動有力,更能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