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華
先生生于簪纓之家,是銜著金鑰匙來到人世的,然而她又是地道的市井布衣。她雖以譯作《呼嘯山莊》享譽天下,在大學(xué)任教一輩子,卻連個副教授銜都沒有。生不逢時也,確切地說是先生“不屑也”。楊苡先生的大女兒告訴我,那年她媽媽正在辦退休手續(xù)的當(dāng)口兒,高校開始評職稱了,學(xué)校的領(lǐng)導(dǎo)勸她再干一學(xué)期,等評完職稱再退休,那樣名義上好聽,經(jīng)濟上又實惠。她不肯。她說:“我既然在辦了,怎么能為了評職稱賴著不走呢?”
2018年中秋后的一天,我偕內(nèi)子到楊府,給先生拜節(jié)。聊了一個時辰后我們告辭,先生顫巍巍地起身送至門口,忽然對我說:“我將來死了,肯定有兩個人會寫悼文?!贝苏Z一出,我一時無言以答。她笑著指了指我說:“你肯定會寫?!蔽覉笠陨敌?。
記不得是何年何月,我第一次叩開楊苡先生家的門。只記得我自報家門說明來意后,先生便說:“歡迎,歡迎。”先生的寓所,是南京大學(xué)20世紀(jì)60年代的建筑,共三層,她住一樓。淺灰色的圍墻顯得典雅,有點兒民國遺風(fēng)。鐵柵欄門里鎖著個清靜的小院,有棵石榴樹和零星花草?;痉鍪?,多為自然狀態(tài)。
早年拜訪都是電話預(yù)約。一按門鈴,保姆小陳便來開院門。楊苡先生立在屋門口,堆著一臉燦爛的笑容,像是迎迓,說:“來啦!”有一次小陳不在家,先生顫巍巍地下臺階,蹣跚著來開門,邊開門邊說:“我家的門是不上鎖的?!庇种钢T鈴搖搖手,示意不必按鈴,把手伸進柵欄門,一拔插銷就可以了。自那以后,我就“倚小賣小”起來,拜謁時都是自己“動手”。再以后,我有時路過,匆匆拜訪來不及電話預(yù)約,敲門后便長驅(qū)直入,就像回家看老母親似的任性。
記得在這小院的土花壇上,我不止一次翻拍過楊憲益先生(楊苡先生的哥哥)的有關(guān)資料,其中有丁聰為楊憲益繪的《祝壽圖》。記得那圖嵌在鏡框里,拍照時反光,我讓同事吳曉梅捧著,翻來覆去折騰,老拍不好。先生看著著急,邊用手比畫邊說:“干脆把鏡框拆開?!蔽艺f怕弄壞。先生說:“沒關(guān)系。”
先生始終認為自己是個平凡的民間老嫗,不是什么名人。一次,有位生客來訪,我恰在側(cè)??腿朔Q她為楊教授,她馬上更正:“我不是教授,我只是普通教師?!毕壬彩孪矚g替別人著想,她每給我一篇稿子,都要再三叮囑:“你看有什么犯忌的地方,干脆刪掉。千萬不能給你們添麻煩。”而她對別人的錯誤,卻十分寬容。記得《百家湖》某期,刊發(fā)一篇回憶趙瑞蕻教授(楊苡先生的老伴)的稿子,配圖時,責(zé)編張冠李戴,錯把屠岸先生的頭像當(dāng)作趙教授的配了上去。我也沒有審出來,刊出后才發(fā)現(xiàn)。我愧疚得無地自容,帶著責(zé)編持刊上門,負荊請罪。本以為先生會發(fā)火或不高興,不料先生看后淡淡一笑,對我說:“沒關(guān)系,也難怪,你也沒見過趙瑞蕻。下期發(fā)個更正就行了?!睅拙渑脑?,說得我們感愧交加。
先生幽默。趙瑞蕻教授去世后,她遵其遺囑,把家中大部分藏書捐給趙教授故鄉(xiāng)的溫州大學(xué)圖書館。2018年,這批書不知何因流入“孔網(wǎng)”,我買了一本趙教授簽字本《艾青詩選》,原有題字是:“全國第四屆文代會期間在國務(wù)院第一招待所書亭購得此冊,大快,以為紀(jì)念也。阿虹記,1979年10月底于北京?!蔽页执藭o先生看,先生瞥了一眼,詼諧地說:“溫州人會做生意?!蔽艺埶}幾個字作紀(jì)念,她揮筆寫道:“此書轉(zhuǎn)了一大圈,又被昌華兄購得,感激萬分。楊苡,2018年圣誕節(jié)?!?/p>
先生善解人意。家中的保姆小陳是住家全陪的。先生百歲,生活尚能自理時,凡自己能做的事,她不勞小陳動手,因此小陳下午有段較長的空閑時間。為改善小陳的經(jīng)濟狀況,先生主動提出,叫她下午到街坊鄰居家去做鐘點工。此舉也帶來一些不便,以致有突然來訪的客人,先生必須自己手扶助行器去開門。我就遇到兩次,真為先生提心吊膽(她跌過,骨折過)。我多次提醒先生,不要讓小陳再外出做鐘點工了。先生說“沒關(guān)系,沒關(guān)系”?!皼]關(guān)系”成了她的口頭禪。
先生講究禮數(shù)??蛠砹㈤T迎,客走矚目送。她曾對我說,來之前一定要先打電話預(yù)約。后來我才明白,先生臥床時間多,有客來訪,她必須簡單梳妝,以示對來客的尊重。保姆小陳被先生調(diào)教得也很有素養(yǎng),來客一到,立馬上茶。
2022年元旦、春節(jié)期間,我數(shù)次打電話表示要去看先生,先生以疫情為由婉拒。我只得將備好的掛歷、賀卡之類,用快遞寄過去。大半年未見先生,很是想念。打電話給小陳,說要上門看望先生,她回我:“奶奶不讓?!蔽倚南脒@回不讓也得讓,偕內(nèi)子強行前往。恰小陳外出做鐘點工了,門不得開,我走“后門”,終于見到久違了的先生。先生不讓我來是真,我來了她高興那也是真。那天先生興致極高,談笑風(fēng)生。因她晚年不喜歡與人合影,聽說前些時候陳虹、鄒小娟、鄧小文合伙去看她,要合影,先生不干。這次我也不敢提照相的事,只在她與內(nèi)子聊天時偷拍了一張,時為9月18日。孰料這竟是最后一張。
11月22日,先生的女兒告訴我:“媽媽的‘口述自傳已出版。”她說先生剛見到樣書,夸出版社下了血本,書做得十分精致。她又說:“我媽媽在有生之年還能看見這本書出版,真是件幸事。等書出來,媽媽一定會送你一本?!蔽衣牭竭@個消息太高興了,馬上用紅紙寫了一張“喜報”發(fā)到朋友圈:“恭賀楊苡先生口述史出版。”
我是一個性急的人,讀書總想先睹為快。我也不乏人脈,一個電話,次日便收到該書責(zé)編魏瑋寄來的《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編號竟是“0007”。
疫情肆虐,很多人感染了,先生亦未能幸免。歲末先生住院,我無法向她賀年,將她的一首小詩抄在大紅紙上,拍成照片,發(fā)給小陳,請她讓先生看看,讓老人家高興一下。
靜水流深,先生的胸懷與格局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她繼承了津門楊家喜歡“捐”的傳統(tǒng)——抗戰(zhàn)時,她母親曾為前線將士捐寒衣;抗美援朝時,她哥(楊憲益)捐了架飛機。她收藏的巴金的信、沈從文的字等早捐給上海圖書館了,如今她把她的“干歲樓”——那座花木扶疏的小院,慨然捐給了南京市作協(xié),真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先生走時,我不在南京,沒能送行,奉上一份菲薄的奠儀,也被親屬退回。先生家小院的門關(guān)上了,而先生的風(fēng)雅、風(fēng)度、風(fēng)骨、風(fēng)范,將垂之久遠。
(節(jié)選自2023年6月21日《文摘報》,有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