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貴祥
1984年夏天,我報名參加臨時組建的偵察大隊,從駐地河南安陽開赴云南麻栗坡戍邊,駐扎在下金廠。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執(zhí)行任務(wù)的間隙,我在昏暗的電燈下——更多的時候是在油燈下,一共寫了六部中篇小說。寫好之后就到處投稿。指揮組的干部都知道我想當作家,隨時準備祝賀我發(fā)表大作,我也隨時準備“一鳴驚人”。每周,麻栗坡郵局的馮大爹都會挑著沉重的擔子,翻山越嶺來到邊境,這總會引發(fā)我無限的期待。
當時,下金廠片區(qū)指揮組的生活由二連(即本師直屬偵察連)負責保障,連隊的通信員賴四毛只要發(fā)現(xiàn)有我的包裹,就會歡天喜地地沖進指揮組大呼小叫:“徐干事,你的作品發(fā)表了!”可是每次打開,都是退稿,搞得我很尷尬。后來,我鄭重其事地找賴四毛談了一次話,交代他,以后但凡有我的包裹,先藏起來,等沒有別人在場的時候再交給我。
1985年冬天,我被調(diào)到師直屬偵察連當指導員。有一天我?guī)е鴰讉€排長,到通信員和文書合住的宿舍檢查衛(wèi)生,發(fā)現(xiàn)賴四毛的床下藏著一堆布滿灰塵的東西。我問這是什么,賴四毛鬼鬼祟祟地暗示我不要問了,以后再告訴我。我覺得奇怪,堅持要他把床下的東西拿出來。賴四毛無奈,只好把我拉到一邊,神秘地說:“指導員,是你的退稿。我怕別人看見了影響不好,把它藏起來了?!?/p>
我心里疑惑,我哪里會有這么大包的退稿???我讓賴四毛從床下拖出包裹,很大,掂掂,很沉。待包裹打開,我頓時眼前一亮,原來是二十本嶄新的《小說林》雜志。一看封面,眼前更是一亮,我的小說《征服》赫然出現(xiàn)在頭條的位置,作者“邊夫”——正是我給自己起的筆名。
這是我在云南期間向《小說林》投的稿子,他們居然很快就刊發(fā)了。那段時間,部隊歸建,我回到了原來的駐地,又正好遇上部隊整編,地址和通信代號也變了,《小說林》的編輯們幾次往邊境寄稿費和樣刊,都被退回了?!缎≌f林》的編輯們一度以為我陣亡了,為我悲傷、惋惜。直到又收到我新的投稿,一看我還活著,他們非常高興。《小說林》當時的主編名叫趙潤華,是個女同志。她按照我稿件后附注的郵寄信息給我寫了一封信,字寫得剛勁有力,信寫得情深意切,充分表達了對子弟兵的深情,對我這個文學后輩的期待。
可惜,趙主編給我寫的那封信,因多次搬家我已找不到了,但是我相信它沒有遺失,它一定被我夾在了某一本書里,一直默默地關(guān)注我的成長,等待我每一個進步的消息。也許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在我翻開某一本書時,它會重新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
一個作家的成長,離不開編輯的幫助。在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我有幸遇到了很多好編輯。至今記得,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發(fā)表在《飛天》1983年第7期上,責任編輯是聞迅;第一篇中篇小說發(fā)表在《清明》1985年第4期上,責任編輯是溫松;同時期還在合肥的《希望》上發(fā)表了作品,責任編輯是袁汝學……
1999年秋天,我完成了長篇小說《歷史的天空》初稿,躊躇滿志,雄心萬丈,四處投稿,四處碰壁。據(jù)說是因為作品里有一些內(nèi)容屬于“歷史遺留問題”,出版社不好把握。就在我灰心喪氣之際,遇到了貴人。軍旅作家裘山山到北京出差,看了我的稿子,把它推薦給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腳印和洪清波,這二位對《歷史的天空》非常重視,很快就呈送給出版社副總編輯高賢均。
記得那是一個下午,高賢均的辦公室,窗外秋高氣爽,室內(nèi)溫暖如春。我和腳印、洪清波三個人當聽眾,高賢均激情澎湃,神采飛揚,一會兒站起來,一會兒坐下去,雙手揮舞著講了一個多小時。編輯們最擔心的作品中諸如國共關(guān)系、正面人物的負面性格、我軍內(nèi)部斗爭等問題,到了高賢均那里,他都提出了巧妙的處理辦法。高賢均說:“只要把握好尺度,這部作品就會是一部創(chuàng)新的軍事文學力作,梁大牙這個人物為當代軍事文學增添了一個全新的形象?!?/p>
高賢均對這部作品的前景做了預(yù)測:參評茅盾文學獎有很強的競爭力,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問題不大。高賢均說完,洪清波和腳印就具體細節(jié)的修改提了一些建設(shè)性的意見,我當時覺得都不是太難解決的問題。就這樣,稿子一改再改。
然而,《歷史的天空》出版后不久,高賢均就患重癥住院了。初次見面時的高賢均紅光滿面,是那樣朝氣蓬勃,思維是那樣敏捷,誰能想到他會得重病呢?那段時間,我經(jīng)常去看他,他一天天消瘦,卻仍然談笑風生。因為化療和放療的折磨,他連吃飯吞咽都困難了,卻還關(guān)心《歷史的天空》在讀者中的反響。我們都忌諱提他的病,他自己卻不。他掰著指頭算他生命的倒計時,盤算著還要做哪些事情。我試探著提出請他到外面吃頓飯,他欣然同意。記得參加那次聚會的有高賢均的夫人蔣京寧,還有洪清波、腳印、何啟治等人。席間,高賢均頻頻舉起飲料跟我們碰杯,笑聲朗朗,聽不出一絲憂傷。
據(jù)腳印說,在評選第三屆人民文學獎的時候,高賢均抱病登臺,就《歷史的天空》講了將近半個小時,可見他對這部作品的厚愛。作為一個業(yè)余創(chuàng)作者,我感謝高賢均慧眼識珠;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編輯,我欽佩高賢均的敬業(yè)精神。
2002年,我在膠東半島基層部隊代職。8月的一天,突然接到腳印的電話,她哽咽著告訴我,高賢均去世了。我聽了半天不語。當天晚上,我在渤海灣的一塊礁石上坐了很長時間,眺望漆黑的夜空和蒼茫的大海,淚水無聲無息地流淌。
(節(jié)選自2023年8月18日《光明日報》,有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