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海創(chuàng)園校區(qū) 陶勇勝 徐小芳
圓錐曲線問題,由于其側重考查學生的數(shù)學運算、邏輯推理、直觀想象等核心素養(yǎng),是高考數(shù)學中一個重要的考點,其中一類以直線的斜率之和或者之積為背景的圓錐曲線問題更是近幾年高考中考查的熱點.運用平移齊次化方法求解圓錐曲線問題,具有簡化計算、提高解題效率的作用,但此法需要平移圓錐曲線或者平移整個坐標系,因此,先要重新繪制圖形,且在計算過程中需要左、右或者上、下平移,計算結束后再平移回原來位置,實際書寫也有很多不便.正因為上述不便,所以對平移齊次化方法進行改進顯得很有意義且很有必要.如果不平移圓錐曲線或者不平移整個坐標系而直接采用齊次化方法,是否可以解決這類圓錐曲線問題?本文中先用不平移齊次化方法對幾個常見的模型進行推導,然后總結該方法的一般步驟和適用范圍,并運用該方法探究2022年和2023年圓錐曲線高考題,以期優(yōu)化解決此類問題的思維策略.
下面用不平移齊次化方法進行證明.
點評:(1)不平移齊次化方法是一種根據(jù)定點的坐標,先分析斜率之和或之積的最終表示形式,再等價變形橢圓方程及構造直線方程,將二者聯(lián)立之后,由韋達定理得到斜率之和或之積的形式.與平移齊次化方法相比,減少了左右、上下平移,解答過程簡捷,書寫方便且易理解.
②構造直線方程m(x-x0)+n(y-y0)=1;
(3)不平移齊次化適用于已知定點的坐標及斜率之和或之積為定值,但不僅限于此(如例3).
(4)性質(zhì)2的證明可以仿照性質(zhì)1的證明過程.
(1)求曲線C的方程;
(2)過點(-2,3)的直線交曲線C于P,Q兩點,直線AP,AQ與y軸的交點分別為M,N,證明:線段MN的中點為定點.
圖1
故線段MN的中點為定點(0,3).
點評:該題第(2)問是引例中性質(zhì)1的模型,即“已知kAM+kAN為定值,則直線MN過定點”,只是改變了其中的設問方式.本題的關鍵點是先將線段MN中點的縱坐標轉化為直線AM和AN的斜率之和,并利用不平移齊次化方法得到kAM+kAN為定值,整個解題過程較為簡潔.實際上,2022年全國數(shù)學理科乙卷第20題與此題背景相似,也可以用不平移齊次化方法求解,讀者可以嘗試一下.
(1)求C的方程;
(2)記C的左、右頂點分別為A1,A2,過點(-4,0)的直線與C的左支交于M,N兩點,點M在第二象限,直線MA1與NA2交于點P.證明:點P在定直線上.
圖2
點評:該題考查圓錐曲線中的熱點——定直線問題,若用設線聯(lián)曲和韋達定理構建交點坐標之間的關系,運算中會出現(xiàn)非對稱韋達結構,轉化非對稱韋達結構是個難點.而本題采用不平移齊次化方法和雙曲線第三定義巧妙得到了直線A1M和A2N的斜率之間的關系,聯(lián)立二者的方程,簡捷地得到其交點P的橫坐標為定值,且避免了對非對稱韋達結構的轉化.
圖3
(1)求點P到橢圓上點的距離的最大值;
(2)求|CD|的最小值.
點評:該題以兩條直線的斜率之積是定值為背景求距離的最值,巧妙融合不等式、函數(shù)思想和解析幾何,綜合性較強.根據(jù)引例的性質(zhì)2,得到“兩條直線的斜率之積為定值”這一關鍵條件,消去線段|CD|中的一個變量,從而將求線段|CD|的多變量最值問題轉化為單變量的函數(shù)最值問題,再利用柯西不等式或者二次函數(shù)的性質(zhì)求解,體現(xiàn)了函數(shù)和轉化思想.
從近幾年高考中的圓錐曲線試題來看,基于引例中的性質(zhì)命制的試題不在少數(shù),命題不回避這一熱點,且??汲P?教師可對其整理歸納,與學生一起探究這類試題的共同點,幫助學生實現(xiàn)“遷移數(shù)學知識、類比解題方法,從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抽象出共性、方法和體系”.另一方面,從高考試題的研究出發(fā)的命題和解題教學,既能幫助教師把握命題邏輯的正確性,也能幫助教師從不同角度對高考試題進行引申、類比和拓展,把試題價值最大化,還可以幫助教師能從數(shù)學的本質(zhì)出發(fā),呈現(xiàn)知識的生成過程,使得復習備考真正做到“精準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