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問誰為倚馬才,請試萬言,斷不吝階前尺地;愿相戒牧豬戲,習(xí)勤有甓,慎毋拋世上分陰?!?/p>
這幅對仗工整,充滿正能量的對聯(lián),令人感動,令人敬服。它既有求賢若渴、廣攬英俊、興國濟民的胸襟和抱負,又有勸勉僚屬珍惜光陰,專注做事,以圖為國為民建功立業(yè)的良苦用心。該聯(lián)作者為晚清時任荊州知府的倪文蔚,它鐫刻于知府衙門顯要處,流傳很廣,影響很大。
倪文蔚,字茂甫,號豹岑,安徽望江人,為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名臣。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中進士,官至廣西、廣東、河南巡撫,河道總督。一生政績卓著,特別是在水利興修、黃河抗洪救災(zāi)和抗法援越戰(zhàn)爭中建立不朽功勛。
興修水利,功在千秋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秋,倪文蔚任荊州知府。荊州,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素有名城、美郡之譽,“昔為名藩,今推重鎮(zhèn)”。但是到了清代晚期,一次比一次厲害的水患災(zāi)害,讓這片美麗、繁華的富庶之地陷入難以自拔的苦難之中。尤其是公元1860年、公元1870年兩次特大洪水,荊江南、北兩岸3萬多平方公里淪為一望無際的澤國,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極為慘重的洪災(zāi)。因此,不管誰到這里執(zhí)政,首先就得要想辦法把這頭洪魔制伏,然后再談其它?!昂闭沃缃?,而江防之要在萬城一堤(今荊江大堤)?!憋@而易見,修筑加固萬城堤防、使之萬無一失也就成為倪文蔚上任后的頭等大事。
這是倪文蔚在后來回憶他剛到荊州時巡視江堤的描述:“我沿境內(nèi)堤防察看了整整一圈,見到有的江灘淤出很多,有的堤基因為崩岸和潰口不得不重新修筑,險工險段與有灘堤段差異很大,堤外堤內(nèi)的高程也相當(dāng)懸殊,這些都讓我深為憂慮。我尋訪當(dāng)?shù)乩险?,了解乾隆年間阿桂宰相在此筑堤防、修丁壩的事情,他們都說不出個大致詳情?!庇纱丝梢?,在既無資料,又無處咨詢的境況下,一個從未接觸過治水修堤的外行人,要完成這樣一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多么艱難。他是如何地嘔心瀝血和殫精竭慮已不可考,但他為政八年,荊州水患大大減少卻是白紙黑字的事實。他的方略是對的,措施也是有效的,萬城堤低處工段一律修培,險要地段作為重中之重,“于濱江陡岸鋪砌坦坡,下列巨樁,上壘大石,層層收筑。設(shè)石志驗水,栽插楊柳防浪,嚴禁挽筑私堤等,自是傾塌之患大為減輕?!薄吧呈蟹笔偷塘兴?,遷之則民悉重擾,仍之則堤不可加,乃因肆之廣狹分植石柱,橫施牐板,以備不虞?!边@些扎扎實實的努力確實收到明顯效果,原來似乎脆弱不堪的荊江大堤仿佛變成了一道固若金湯的銅墻鐵壁了。為紀念倪文蔚治江的巨大功績,當(dāng)?shù)匕傩沼H切地將其稱之為“倪公堤”。
為給后人留下詳細、有價值的水利資料,他多方訪求資深的老者,參考所能找到的一切有關(guān)的書籍,反復(fù)研究往昔或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其得失、成因、具體數(shù)字等等皆形諸文字,“博采舊聞,旁搜近事”,四易其稿,終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完成一部堪稱我國水利史上的典范之作《荊州萬城堤志》,該書分12卷、36目,共21萬余字,記敘詳盡,保存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包括諭旨、圖說、水道、建置、歲修、防護、經(jīng)費、官守、私堤、藝文、雜志、志余等內(nèi)容。湖廣總督翁同爵稱《荊州萬城堤志》“策萬全,急先務(wù),二百余里之大堤靡不燭照數(shù)計,了如指掌。”光緒年間荊宜施道周懋琦稱《荊州萬城堤志》“于洪水之源流,石磯之建置,歲修之估驗,方價之低昂, 經(jīng)費之銷算,官汛之責(zé)成,以及奏牘文移,疏筑器具,莫不犁然備具,遂為大堤不可缺少之書”。 李鴻章欣然為此志作序,“鑒于此志修防之義甚晰,而其所甄采故牘遺籍亦廣博以嚴……務(wù)俾有志之士考鏡得失,一旦躬臨鉅役不至以吏為師,后之官斯土者,庶其有所持衷?!痹诋?dāng)時荊江防洪形勢極為嚴峻的情形下,《荊州萬城堤志》受到了各級官員和守堤堤工的一致點贊,成為荊州地方官吏的必備之書。
《荊州萬城堤志》是自東晉以來荊江大堤的第一本志書,它不僅給后人留下了大量寶貴的荊江堤防、水文、水利文獻,也充分體現(xiàn)了倪文蔚主張筑堤、疏導(dǎo)、蓄洪兼施的真知灼見。
根治黃災(zāi),死而后已
由于在水利事業(yè)上的驕人業(yè)績,輾轉(zhuǎn)多年的倪文蔚最終還是被朝廷安排到這個他熟悉的老行當(dāng)上來,因為河南苦于黃河水患久矣。每當(dāng)黃河潰壩、決口時,不知會有多少百姓葬身魚腹之中。用一個能人管住桀驁不馴的黃河,則黎民幸甚,國家幸甚。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已經(jīng)65歲的倪文蔚,不顧前路的艱難與兇險,毅然履新棘手的河南巡撫一職??墒巧先蝿倓?cè)齻€月,肆虐的黃河就給他來個下馬威,鄭州決口了。作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首當(dāng)其沖地就要被朝廷以失職和瀆職問責(zé)。倪文蔚深知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于是先行檢討,請求朝廷給以嚴厲的處分。朝廷念他到任時間不長,免予處分。于是他把他的巡撫辦公室搬到黃河大堤上,立即組織民工日夜不停搶修河堤,堵筑決口;其次,鑒于受災(zāi)面積大,生活地?zé)o著的人多,他就帶頭募捐,并設(shè)立“工賑營”,以工代賑,既充實了筑堤勞力,又賑濟了災(zāi)民。這些切合實際的政策受到當(dāng)?shù)匕傩盏姆e極響應(yīng),因而雖然筑堤條件異常艱苦,但民工們士氣卻很高,夯基的號子此起彼伏,緊張有序。在做好基礎(chǔ)工作的同時,倪文蔚又特別注意爭取朝廷的理解和支持。他先后上奏陳述治黃工程的諸多困難。在他的努力下,朝廷撥銀100萬兩,并派來吏部尚書李鴻藻前來助力。這樣上下一心,成果很快顯現(xiàn)出來,至六月,筑成東壩247丈,西壩358丈,并挖引水支河2900余丈。就在大功即將告成的情況下,不料黃汛突然提前到來,洶涌的河水奔騰咆哮,如同一匹發(fā)瘋的野牛,橫沖直撞,將剛剛筑起的堤壩沖得七零八落,數(shù)月來,廢寢忘食晝夜奮戰(zhàn)在大堤上的官民們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難以言說的辛勞頓時化為烏有。倪文蔚等只得被迫停工退守舊壩。消息傳到京師,朝廷極為震驚與震怒,靡費了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辦差竟然如此不力,板子必須啪啪地落下。因而,李鴻藻被朝廷召回,倪文蔚被摘去頂戴,免職留任。有道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倪文蔚陷入逆境時,落井下石的看客們又紛紛涌上前來狠狠地踏上一腳,舞動刀筆,參劾倪文蔚濫發(fā)工餉,延誤工期,才致這么大的損失,否則,一定會如何如何。倘若這些罪名有一個坐實,那倪文蔚肯定會吃不了兜著走。倪文蔚這時非常冷靜,他沒有一句為自己申辯,也沒有撂挑子回家,而是從頭再來,繼續(xù)扎扎實實做好各方面準備,只等情況允許,甩開膀子再干。至于如何處理,那是朝廷的事,他堅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因為他問心無愧。終于,他的事情水落石出,負責(zé)查辦此事的新任河道總督吳大澄,秉持良知,據(jù)實上奏,而一心做事,不知自謀的倪文蔚也以一個好干部的形象大白于天下。汛期一過,倪文蔚又全身心地撲到修筑鋼鐵大堤上。他竭盡全力,動員和組織所有能夠參加勞動的民工爭搶一切時間,夜以繼日修筑東西二壩。為了提高效率,他奏請朝廷盡快引進外國機器、設(shè)備、物料用于堵口工程;開通至北京的電話線、建立電報局,以及時和朝廷聯(lián)系;又向李鴻章函商,購買了五里長的小鐵軌和100輛運用人力畜力的道軌運土鐵車、一套電燈設(shè)備和小發(fā)電機,還從老運河上調(diào)來兩艘小輪船;又經(jīng)李鴻章批準從旅順港撥來3000桶進口水泥,派來有技術(shù)的工匠砌筑了一道水泥灌漿的石壩,從南岸延伸到中流進行分洪。經(jīng)過倪文蔚等全體筑壩官民的不懈努力,牽動朝野億萬人心的黃河決口終于堵住了。朝廷聞訊非常高興,嘉獎倪文蔚辦事認真,不負委任,處分取消,賞還頂戴。
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朝廷又將河道總督(相當(dāng)于水利部長,正二品)重任交付于倪文蔚,仍然以治理黃河水患為主要職責(zé)。此時,倪文蔚按說應(yīng)該急流勇退頤養(yǎng)天年了,可是他抱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信念,將自己的一切完全交給了與萬民安寧息息相關(guān)又仿佛永遠也沒有盡頭的黃河治理上。由于長期的心力交瘁,倪文蔚終于積勞成疾,臥床不起,彌留之際,李鴻章派其家奴周福來接替他的河道總督之職。倪文蔚擔(dān)心他不能勝任,遂遲遲不肯交印。心急如焚的周福只得跪于其病榻前說:“大人靴破,已不堪用。”意思是說,您老已經(jīng)病入膏肓,干不了事了。我是奉朝廷之命來交接的,您還是按官場規(guī)矩,將官印給我吧!倪文尉雖明知自己已力不從心,但仍一臉正色地凜然說道:“靴雖破,底猶存?!弊詈?,他終于還是感到自己已經(jīng)沒有可能再奔走于黃河大堤之上,為他摯愛的這片土地操勞了,遂將官印不甚情愿地交給周福。但在尚能開口的瞬間,還是拼盡最后的一點力氣吐出四個字:“無苦百姓?!闭f完,長嘆而逝。
這充滿遺恨的人生絕唱,雖其短而又短,但卻字字堪比千鈞重。生前,他多次為災(zāi)民捐款,每當(dāng)親友前來看望他,則必然詢問家鄉(xiāng)東夾湖畔的馬蘭、藜藿長勢如何,并感慨地說:“我是吃這些野菜長大的,它是我的養(yǎng)命之源啊!”逢年過節(jié),他與家人必先吃一頓大麥飯,再用馬蘭、藜藿佐餐,他其實是用心在說,永遠也不要忘記老百姓。
一意任事,不問窮達
倪文蔚出身貧寒,吃不飽,穿不暖是他少年時期的真實寫照。由于穎異非常,又特別好學(xué),故而贏得塾師的嘉賞,不僅免掉他的學(xué)費,還常常留下他吃飯。公元1851年(咸豐元年),倪文蔚考中舉人,第二年又順利考中第十名進士,這個優(yōu)異的成績得到皇帝的欣賞,遂欽點為前程似錦的翰林院庶吉士。這是個近水樓臺的好地方,用不了幾年,就會躋身一、二品大員的行列。可是命運似乎在此時悄悄地轉(zhuǎn)了個身,一直將近二十年也沒有光顧他,咸豐三年(公元1853)任刑部主事,幾年后就以這個職銜進入曾國藩軍幕。后來又于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換了個主人跟著河南巡撫嚴樹森襄辦營務(wù),并以軍功加“郎中”銜,享受朝廷正五品待遇,一直到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才補授江蘇司郎中,并于第二年真真正正地成為一個清朝的地方官,荊州知府,這時他已經(jīng)49歲了。
難道是他能力不夠嗎?抑或是他不適應(yīng)基層工作嗎?還是他干得不夠好成績不太突出嗎?似乎都不是。這是湘軍統(tǒng)帥也是倪文蔚的頂頭上司曾國藩對他的評價:“寫作俱佳,幾與意城相近。其人和平敦厚,相處最好?!憋@然,這一段人生中最為寶貴最應(yīng)該輝煌的時光對于倪文蔚來說卻是暗淡的。事實也確實如此 ,長年為幕;生活困頓,常需朋友接濟。在這樣漫長的逆境中,倪文蔚咬定一個“耐 ”字訣,一言不發(fā),埋頭做事,做得兢兢業(yè)業(yè),做得無可挑剔,做得風(fēng)生水起,把身邊的人都捧起來了,他這個一意任事的人想不脫穎而出都不行了。曾任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總辦、中外交涉事務(wù)大臣、浙江布政使的孫家谷不無敬意地到處贊他:“經(jīng)濟學(xué)問足為天下福。”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只管耕耘的倪文蔚終于雨霽天晴迎來命運的轉(zhuǎn)機,繼公元1872年秋荊州獨開府衙之后,又先后擢升廣東按察使、廣西布政使、廣西廵撫,終于成為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廣西地處邊陲,歷來為難治之地。經(jīng)濟落后,交通不便,治安嚴峻,更兼有他國因素,故而棘手之事多,眾議指摘多、御史彈劾多,易于獲罪,難于建功。倪文蔚不管這些,他從來都是做事的人,是靠本事吃飯的人。上任不久,即將鎮(zhèn)南關(guān)外為禍兩廣內(nèi)地二十多年的匪患,一舉蕩平。這個惠民、安民的壯舉受到當(dāng)?shù)馗鹘绲囊恢潞迷u,這也充分顯示了倪文蔚不僅具有出色的行政治理之功,同時也有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才能,可惜這點卻沒有得到朝廷及時的發(fā)現(xiàn)和認可。此時,法國入侵越南,由于中國是越南的宗主國,因而要置身事外幾乎是不可能的。
清政府緊急研討應(yīng)對之策,結(jié)論是必須盡快做好軍事部署。特別是廣西巡撫,要安排一位知兵、善戰(zhàn)的人,而倪文蔚修修水利、搞搞民政還可以,保家衛(wèi)國則是勉為其難,“局量稍隘,恐于駕馭人材之道未甚相宜,至于應(yīng)變決機,尤其所短”,當(dāng)時,幾乎一邊倒的意見認為此項重任非徐延旭莫屬,尤其是張佩綸、張之洞等重臣一再力薦,于是,徐延旭頂替了倪文蔚,全權(quán)籌劃指揮抗法戰(zhàn)事,而倪文蔚則平調(diào)到廣東。
倪文蔚什么也沒有說,靜靜地走,正如他靜靜地來。到了廣東后,依然是鞠躬盡瘁,一意任事。這是他與兩廣總督張樹聲聯(lián)名給朝廷上奏的一份《竭誠籌辦疏》:
“伏查粵東,處處瀕海,瓊州又孤峙大洋,兵單餉絀,防不勝防。自去年秋冬以來,臣等增兵簡器,竭力籌備情形,業(yè)經(jīng)節(jié)次奏陳天聽,雖倉卒布置,守御難周,然扼要以圖,日與將士講求戰(zhàn)守,密飭各屬聯(lián)絡(luò)紳團,激勵忠義;萬一彼族狡焉來犯,誓不與賊俱生?!逼渲腋瘟x膽、萬全方略以及誓死捍衛(wèi)國土的大將之風(fēng)令人贊嘆和擊節(jié)。不幸的是,被朝廷寄予厚望的“知兵”大才徐延旭,卻在抗法戰(zhàn)爭中遭到了慘敗。而一直嚴密關(guān)注前線戰(zhàn)事的倪文蔚則不聲不響籌劃了勝敵之策,不久,他就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戰(zhàn)機,“先后會同彭玉麟、張之洞、馮子材等率兵反擊,收復(fù)了失地”(《倪氏家譜·倪文蔚傳》)。至此,朝廷對倪文蔚的看法頓時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彎,一片贊譽之聲代替了原來或明或暗的質(zhì)疑與雜音。權(quán)傾朝野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這樣褒揚他:“為人篤雅,劬于著述,尤究心經(jīng)世之學(xué),守荊州政簡民樂?!?/p>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用嘴巴為自己辯上一千遍一萬遍,也不如用事實說上一 遍。倪文蔚用自己一意任事、至死方休的一生詮釋了這個萬古不易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