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長青
[摘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注重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一個歷史主題單元。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以落實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導向,抓住教材以歷史為主題的特點,以史為鏡,以史明志,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堅定學生的政治認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樹立強我中華的思想意識。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家國情懷;培育
[中圖分類號] G62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2-0049-03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核心素養(yǎng)內涵”中的“政治認同”包含“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家國情懷”三大維度。其中,家國情懷這一維度,旨在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使學生對家庭產生深厚的情感,進而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偉大祖國,熱愛中華民族,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是歷史主題單元,介紹了中國人民不甘屈辱、前仆后繼、奮勇抗爭的歷史。本單元內容的學習對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偉大祖國的情感,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把脈教材,明確教學意圖
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滲透著編者意圖。教師要注重對教材進行認真研讀,把握編者的教學意圖,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1.把準單元教學之魂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教學時,教師應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和通盤考慮,弄清編者編排本單元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哪些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是什么,以及要達到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有哪些。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感受到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精神,從小在學生心中埋下愛國的種子。
2.明確單元教學之重
本單元共有6課,分別是《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中國有了共產黨》《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富起來到強起來》。教學本單元時,教師要明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
(1)培育民族心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恫桓是?奮勇抗爭》《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中“不甘”“奮勇”“推翻”“覺醒”等詞語都是中華人民民族心的具體表現。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要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對過去的那段歷史進行了解,讓學生從歷史事件中汲取有助于自身發(fā)展的精神和力量,激發(fā)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自豪感和責任心,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培育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指的是中華人民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精神。本單元《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些課文,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白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憑借,抓住課文中的核心內容來培育學生的中國精神。
3.把握單元教學之緯
本單元的課文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編排的,思路非常清晰。借助歷史時間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過去的歷史事件有更加清晰的感知,而且有助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系統學習。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本單元課文中所介紹的事件分別發(fā)生在哪些時間?呈現了怎樣的歷史演變過程?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歷史事實?”這樣,從單元整體的角度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思路更加清晰。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對這些歷史事件進行梳理,以使學生明白歷史的緣由,為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奠定基礎。
二、深研教材,感受家國情懷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歷史主題單元。教師要深入研讀單元課文,深挖歷史事件背后的意義,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使學生逐漸生成家國情懷。
1.讀懂文本,知曉編者意圖
要想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就需要深入研讀教材內容,知曉編者意圖。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初步感受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學時,教師先借助影視資料讓學生對舊中國的樣子有一個初步了解;再引導學生學習國旗、國徽及國歌方面的知識;最后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等方式了解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取得的多個“第一”,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心。
2.分析教材,明晰歷史邏輯
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排上有著自身的特點。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從不甘屈辱、奮勇抗爭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再到富起來強起來,充分展現了我國從貧窮落后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的歷程。教學時,教師要從教材中事件的前后聯系入手,精準把握單元教學目標,突出單元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受到家國情懷的熏陶與教育。
3.善于追問,明了教材價值
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編排的歷史事件只是眾多歷史事件的一個縮影。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追問的方式引領學生層層深入,感受教材蘊含的教學價值。如教學《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時,一些教師只是讓學生了解“五四運動”的事件本身,并沒有告知學生“五四運動”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與價值。要想讓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深入的了解,就要依據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追問:“為什么說中國新民主主義從此開始傳播?”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能夠從當時共產黨在思想上的準備等方面進行分析,對事件的本質特點進行深入感知,形成深刻的認識。
三、豐盈事件,深化情感體驗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中的歷史事件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通過補充歷史資料、借助影視作品再現情境以及講述歷史故事等方式來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1.資料補充,引發(fā)學生共鳴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只不過是歷史長河的冰山一角,要想使學生對教材的相關內容有深刻的了解,就要為學生補充一些相關事件的圖文資料,以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教學《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這一課時,對當下的小學生來說,抗日戰(zhàn)爭與人民解放戰(zhàn)爭只是發(fā)生在電視劇里或者大人口中,他們并沒有深刻的感受與體會。對此,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一些抗日戰(zhàn)爭或者人民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圖片資料,并向學生補充拓展“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事件的相關資料,借助這些圖片資料引發(fā)學生的共鳴,使學生認識到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要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
2.情境再現,喚醒歷史感知
本單元選編的課文都是真實的歷史事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學生的體驗感受不深。為了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影視資料,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喚醒學生的歷史感知,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如教學《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一課時,學生雖然對鴉片戰(zhàn)爭、虎門銷煙的歷史有所了解,但是對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人帶來的危害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的經驗教訓感受并不深刻。為了使學生對那段屈辱的歷史有所了解,教師先把《虎門銷煙》的影視片段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直觀感受鴉片對中國人民的危害有多大,以及為什么說《南京條約》是喪權辱國的條約;再把100多年后香港回歸祖國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通過觀看視頻,學生明白了《南京條約》的簽訂讓中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啟了中國近代的屈辱史;香港回歸祖國則彰顯了祖國的強大和中華民族的實力。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只有祖國強大了、繁榮了,屈辱的歷史才不會重現,從而在心中升騰起濃濃的家國情懷。
3.復活人物,激發(fā)愛國情感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選編的歷史事件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名人,這些人物的精神品質值得我們永遠學習。教學本單元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講一講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樹立向英雄人物學習的意識。如《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中,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不幸被捕后嚴守黨的機密,雖然經歷了種種酷刑,但是仍然大義凜然、堅貞不屈。還有偉大領袖毛主席、與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的朱德元帥、為祖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周恩來總理等,都是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講一講這些人物的故事,讓學生在講述、聆聽這些人物故事的同時真正觸摸到歷史的厚度,從而更好地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四、對話歷史,培育家國情懷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興我中華等,都是家國情懷在學生心中的具體表現。教師要以史為鑒,結合課文內容特點,采取恰當的方法,把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1.利用數據,以小見大
比起單純的文字,數字給學生的感受更直觀、更真切。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怎樣才能將厚重的歷史以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呈現出來,既體現歷史的凝重與深刻,又讓學生受到熏陶與教育呢?利用數據來說明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如教學《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舊中國老百姓面臨的現狀,教師把4000多箱鴉片、2100萬銀圓、150萬件文物這些數據呈現出來,讓學生直觀感受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以及當時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事實。這樣帶領學生學習,以小見大、直觀深刻,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憤慨,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把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2.對話思辨,觀古問今
本單元中編排的內容都是過去真實的歷史。當今的學生,對中國的歷史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教師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思辨,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并能夠以史為鑒,在觀古問今中生成家國情懷。如《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孫中山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知道《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民族危機產生,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反動統治,中國才會有出路。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想一下影視劇中清朝男人的頭發(fā)是什么樣的,從什么時候開始男人們不再留長發(fā)而是留短發(fā)。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發(fā)現男人留短發(fā)是在清政府滅亡的時候。教師再提出思辨話題:“辛亥革命時期,男人們剪掉的僅僅是辮子嗎?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從頭到腳的革命?辛亥革命之后出現了哪些新風氣?”通過思辨,學生明白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家國情懷已經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心中。
3.對話鄉(xiāng)土,提升認識
地域資源是最鮮活也最有說服力的教學資源。在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下冊歷史主題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當地歷史資源的挖掘,以激發(fā)學生作為當地人的自豪感,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如《富起來到強起來》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認識改革開放以及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科技興國的道理,了解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舉措。教學時,教師可以把深圳市40年前的圖片與現在的圖片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讓學生深刻感受改革開放給我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本地的博物館,了解新中國成立前與新中國成立后家鄉(xiāng)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通過圖片資料的對比探析和實地的參觀體驗,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內涵,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樹立了強國信念,對家國情懷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感悟。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史為鏡,帶領學生穿越歷史,了解中國歷史中那些鮮為人知的過去;要以史明志,通過我國的興衰史,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愛國之情。只有這樣,才能堅定學生的政治認同,把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 參 考 文 獻 ]
[1] 許卓男.論家國情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教育界,2022(26):95-97.
[2] 王清.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家國情懷培養(yǎng)的實踐路徑[J].學苑教育,2022(21):14-16.
[3] 續(xù)倩,續(xù)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探微[J].智力,2022(34):151-154.
[4] 杜巧云.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依托紅色文化培育學生家國情懷芻論[J].成才之路,2023(7):33-36.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