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中國作家》《散文》《散文海外版》等。出版散文集《散落的光陰》《以另一種方式抵達》《故鄉(xiāng)是一蓬草》。
絲路第八天,夜宿武威北大街。
晚飯后,倚在床頭,看窗外的萬家燈火。不遠處,一座罩滿金黃色光暈的古塔,隔著時空靜靜坐落在喧囂和繁華之中。
其實,晚飯時,餐桌上,熟知武威史料的王元老師已經(jīng)對這座古城的歷史和文化做了一些簡單的分享,其中北大街上的鳩摩羅什寺,距今有1600年的歷史,乃西域高僧、佛經(jīng)翻譯家鳩摩羅什初入內(nèi)地弘法演教之處。該寺曾歷經(jīng)滄桑,多劫多難,殿宇僧舍無一幸存,僅存羅什塔,供奉鳩摩羅什的舌舍利一枚。
王元饒有興趣地說著,我卻驚詫萬般,那張不曾在熊熊大火中被焚燒的舌頭,竟使我徹夜難眠。
凌晨五點,武威醒了,我也醒了,打開手機搜索關于鳩摩羅什的資料。
于武威,鳩摩羅什是一位漂泊者。他的父親鳩摩羅炎,年輕時候風流瀟灑,拋棄了顯赫的家世,翻越蔥嶺去龜茲國講經(jīng)說法,邂逅了美麗的龜茲國公主耆婆,一位聰慧絕倫的奇女子,即羅什的母親。愛從來都是一場劫難,為了愛,鳩摩羅炎還了俗?;楹蟛痪茫铝_什,其母耆婆卻要出家為僧,父親鳩摩羅炎因為深愛耆婆,百般阻撓。耆婆以絕食六日奄奄一息相逼,鳩摩羅炎無奈答應。羅什隨母親一起出家了,從此以后,紅塵遠去,佛法之光,一生都與他緊緊相隨了。
好浪漫的傳奇開始,一下子,我的探求欲望又加大了。用過早餐后,一看時間,距離采風團出發(fā)還有兩個鐘頭,邀同室美女阿依古麗一并前往,她不想去,我只好一個人出了門,向北而去。
時值盛夏,武威的早晨并不涼快,不時有煦熱的風漫過,剛過北大街十字時,已滿身汗津津的。我的身旁,三三兩兩的武威市民短裙半褲,不緊不慢,連同路邊帶著紅袖章維持交通秩序的志愿者大叔,也慢悠悠地指揮著過馬路的行人。這座城市的格調(diào)是閑適而悠然的。
沒有人注意,我匆匆穿過馬路。鳩摩羅什寺離我咫尺之遠,因為未到開放時間,兩扇朱紅色的大門緊緊關閉著,但側(cè)門開著,我悄悄邁過高高的門檻,進去了。
寺里,異常地安靜。不遠處,一道人拖著長長的紅色袈裟,在我前面緩慢行走。他們的背影襯著頭頂干凈而瓦藍的天宇,一種歲月的安詳與靜和,很容易使人燥熱的身心,頓時清靜下來。
寺院多松柏,茂盛的翠綠的葉子罩在紅墻灰瓦之中。墻角下,大朵的月季花,坐在光陰的罅隙里,大口呼吸著佛家的氣息,正在沒心沒肺怒放著,像個單純的孩子。我盯著那粉粉黃黃的花兒看了幾眼,心里忽而冒出一個念頭,這佛門勝地,花一定也有某種佛性吧?
身居寺院,不得不去看看羅什經(jīng)堂的。氣勢宏偉的經(jīng)堂被一排排柏樹和松樹纏繞,細聞,有縷縷的香氣。松柏是山的驕子,但在這里,它卻是佛門勝地的某種象征,說不清它們是在哪個年代被移植來的。
經(jīng)堂門口的臺階下,一匠人在細雕一件木器,他輕輕地哼著佛曲。遠處的禪房里,一串串低低聲音傳來,應該是寺院的信徒們在誦讀《般若心經(jīng)》,這是大師翻譯的最著名的經(jīng)文。
經(jīng)堂四周有許多碑文。有的是佛家偈語,有的是大師句言,句句經(jīng)曲,句句驚世,其中一塊上刻:“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先行知,亦復如是?!蹦舜髱熥g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里的名句。我站在那里,深思良久,這潦草的塵世,即便我已深陷其中近五十載,卻并未能真正深解其義。
寺院正中央,就是神奇的羅什寺塔。鳩摩羅什大師圓寂之后,他那傳頌過無上功德的舌頭舍利子,就壓在了這座寶塔之下,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把它命名為“羅什寺塔”。傳說,每過若干年,羅什的舌頭就要轉(zhuǎn)動一次,那時,天空會有一些靈異現(xiàn)象出現(xiàn),諸如天降甘露五谷豐登,子嗣綿延家業(yè)興旺等,那是大師不泯的靈魂在庇佑涼州大地呢。
寺的南側(cè),有一口大鐘,叫“鳩摩羅什寺平安大鐘”,兩側(cè)“國泰民安”和“風調(diào)雨順”的幾個字靜靜立在清涼的早晨。只是,苦于這兩天旅途顛簸,我早晨起床時,竟未曾留意到鐘聲的響起。記得居住在這里的朋友四葉草曾告訴我,她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每一天,是這鐘聲喚醒了這座城市,這里的百姓也在鐘聲里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這是我眼里的鳩摩羅什寺院,它們1600年前就站在這里,成為河西走廊上一座永遠佛光萬丈的精神地標。
關于鳩摩羅什,我依然有太多的未知,我甚至不曾想到,自己能在不惑之年,不遠千里來這里尋訪和朝拜他。或許應了那句“佛渡有緣人吧”。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自己幸運的,故而,我繞著修葺后的羅什塔順時針轉(zhuǎn)了三圈,再三圈。我的旁邊,亦有三三兩兩的陌生客,雙手合十,和我一樣繞著塔轉(zhuǎn)著,嘴里默默念著什么。
其實,最吸引我的,是鳩摩法師紀念堂,里面擺放了一些大師曾經(jīng)翻譯的經(jīng)書,以及他在涼州十七年的弘法生活片段。我在這里,一點一滴捕捉和靠近羅什大師。
羅什自幼天資超凡,頗有慧根,七歲隨母在西域各國巡游求法,年少時就已名揚西域。每當他講經(jīng)說法時,國王們甘愿跪在地上,把自己的身體當作階梯,讓他踩踏著登上法座以示虔敬,可見其佛法的通達與精深。
公元383年,鳩摩羅什的名聲傳至中原各國。前秦符堅久仰大名,派大將呂光前去迎請大師。臨行之前在宮中對呂光說:“帝王應天而治,以愛民如子為本,并不是貪人家的地盤就去攻打,實在是因為那里有懷道之人。聽說西國有個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明陰陽,是后學的宗師,朕非常想念他。賢哲是國家大寶,如能打下龜茲,即可用快馬把他送回來!”
就這樣,呂光滅了龜茲國,只是他還沒來得及帶著羅什回長安,長安就發(fā)生了政變,很顯然,呂光不回去了,他即在涼州獨立稱帝,國號涼,這就是西涼。
在涼州,鳩摩羅什一邊潛心學習,一邊嘗試翻譯。他對語言有過人的天賦,羈留涼州后,一日一日,對漢地文化、風俗、中土民情有了熟稔而全面的了解,漸漸成為漢地的一員。
不知不覺中,時光在涼州大地上默默行走了十七年,羅什亦從初來時的青蔥少年變成一個三十而立的中年漢子。在這期間,一介武夫呂光看到先秦王想方設法要請的大師竟然只是一個年輕僧人的時候,他的輕慢之心油然而生,也開始對鳩摩羅什進行百般羞辱,讓他騎烈馬,騎暴牛,無數(shù)次看他從馬背、牛背上摔下來,一副灰頭灰腦的模樣。
盡管如此,但修行極高的鳩摩羅什還是能忍辱負重。他一次次原諒了這個武夫的野蠻和無知,并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幫他渡過一個個險境,最終令他慘愧地低下了頭。呂光也終于知道羅什在自己心中的分量,他害怕失去羅什,為更好地控制他,呂光想出了更損的一招,他把鳩摩羅什和他的表妹關在一間密室中,并給他們灌了迷性藥酒,從而使羅什做下了遺憾終生的事情。
呂光死后,呂隆襲位,鳩摩羅什的俗世待遇并沒有受到觸動,可弘道之舟依然擱淺在涼州的戈壁灘上。此時的長安,前秦國號隕落,后秦旗幟升起,苻氏國姓由姚氏取代。姚氏信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思想治國之本,他如同當年呂光攻滅龜茲奪得鳩摩羅什一樣,如愿以償?shù)毓テ屏藳鲋輩温。踩缭阜@鳩摩羅什。這一年,羅什已逼近58歲了。
幸運的是,姚興和宗室顯貴都信奉佛法,尊他為國師。第二年,他應姚興的邀請,主持長安西郊的逍遙園道場,開始譯經(jīng)。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朝廷組織的大規(guī)模譯經(jīng)活動,從此拉開帷幕,此時距離東漢明帝佛教傳入時間已有300多年。只是,此前那些翻譯佛經(jīng)的僧侶們大都是印度人或西域人,他們對漢語的理解并不熟稔,故而譯出的經(jīng)文或晦澀難懂,或詞不達意。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獲知佛法的本意,鳩摩羅什毅然擔負起了重新翻譯佛經(jīng)的重任,據(jù)說草堂寺最多時有800余人從事經(jīng)文編譯,其中最著名的有僧肇、僧睿、道融、曇影等,后世稱為“四杰、八俊、十哲”。
值得一提的是,羅什主持的這次譯經(jīng)改變了以往的直譯法,采用合乎東方習慣的意譯方式。翻譯的經(jīng)典,既明確表達原意,又行文流暢、字句優(yōu)美,同時還富有詩韻,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都很容易背誦和吟唱。如此,數(shù)百卷帙浩繁的經(jīng)文便在鳩摩羅什的筆下化作精湛的漢語藝術(shù),傳遍我遼闊的大中原。
在姚興眼中,羅什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圣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敬意,想出的卻是一個世俗男人通常用的辦法。一日,他對朝廷忠臣說:“羅什大師聰明超悟,海內(nèi)無雙,如果沒有后代,是多么令人遺憾的事啊?!庇谑?,姚興給羅什送了10名絕色佳人,大師又一次過起了凡人生活,據(jù)說生了兩個小孩,卻在佛國之界無任何建樹,說來也是一大遺憾。
當然,關于羅什娶妻生子,還有一種傳說就是:有一次,鳩摩羅什正在講經(jīng),講著講著,突然中止了,并不停左顧右盼看自己的肩膀。姚興覺得奇怪,隨即問,怎么了?羅什說,自己肩膀上站了兩個小人,總在搗亂,不能使他專注。過了兩日,又給姚興說,連續(xù)幾個夜里做夢,有高人指點,要讓小人消失,須用婦女之肉身化解。到底哪種是真實的,已經(jīng)不重要了。
就這樣,羅什一邊誦經(jīng)禮佛,一邊鶯歌燕舞,引得他的學生們個個眼饞并想以此效仿。那日午時,羅什把學生們召集起來,他手持缽盂,里面盛滿了繡花針。他說:“如果你們誰能像我一樣,把這缽針吞下去,亦可與我一般娶妻生子?!闭f完,他一口一口地把缽盂里所有的鋼針吃完,學生們看得目瞪口呆,從此不再提效仿之事,安心禮佛。可羅什還是有些愧疚,在后來的講經(jīng)說法時,他總會自言自語:“你們看那美麗的蓮花,只需要摘取莖上的花朵,不要去碰莖下的淤泥?!贝朔哉Z,不知算不算他的懺悔。
公元413年,羅什在長安的逍遙園(今陜西戶縣草堂寺)圓寂,終年70歲。姚興極為悲痛,親自去悼念,幾千弟子為他火葬送行。令人驚奇的是,他的舌頭果真沒有焦爛,而是在一堆殘骸中,不斷放射出如蓮花一般的奇特的光亮。
羅什傳奇的一生就這樣結(jié)束了。他在龜茲與佛教結(jié)緣,在涼州經(jīng)歷了僧與俗的轉(zhuǎn)折,又在長安完成了佛教徒一生最大的宏愿。很顯然,是古涼州讓他完成了“色即是空”的修煉,收獲了“放下”的佛性轉(zhuǎn)變。于他來講,涼州算是其修行途中最具里程碑意義的一站了。于是,他的弟子遵其遺囑,將他身體最杰出的那一部分——“不爛之舌”,最終護送回涼州,在羅什寺內(nèi)建塔供奉。
丁酉之夏,我靜靜地站在羅什塔下。大師早已遠去,古寺寂寂,唯其舌頭,藏于塔下。舌不再言,可那些有聲的佛事,仿若早在1600年前就被說盡了。如今,就只有這晨鐘暮鼓,早敲一下,晚敲一下,似在一聲一聲,呼喚和追憶羅什大師那條永遠的舌頭。
鐘聲又開始落下,身后,十米開外的大門外,開始車水馬龍,也開始塵囂歡騰起來……
責任編輯: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