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中國的評書是一門歷史悠久并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口頭說唱表演藝術,涌現過不少技藝精湛、廣受群眾歡迎的名家,袁闊成便是其中之一。一代評書大家袁闊成不僅繼承了中國評書表演藝術傳統,更與時俱進帶頭說新書講新事。在取得卓越成就的背后,則是袁闊成為說新書不斷探索、不斷革新、開拓付出的艱辛……
袁闊成能夠成為一代評書大家、新中國說新書的帶頭人,離不開他自幼刻苦學習評書表演藝術的成長經歷。
(一)出生評書世家
袁闊成,原名袁麟。1929年出生于天津,祖籍北京。2015年3月2日逝世于北京。袁闊成先生是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2006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是蜚聲海內外的評書表演藝術家、中國評書藝術第九代代表性人物。
袁闊成出生于評書世家,其祖父袁靄棠是清末北京的評書大家,其大伯父袁傑亭、二伯父袁傑英和父親袁傑武,以擅長演說《五女七貞》(即施公案)而成為當年書壇有名的“袁氏三杰”。
雖然出生在評書世家,但因為那個時代的說書藝人社會地位低下,所以袁闊成自幼生活清貧,一家人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他8歲開始隨父親及二伯父學習評書藝術并登臺獻藝。藝術造詣高超的袁傑英不僅身懷愛國激情,更常借用書中細節(jié)和內容引申發(fā)揮,對日寇進行諷刺,也因此被譽為“評書界的梅蘭芳”“二號雙厚坪”。而袁傑英造詣高深的表演藝術和令人敬佩的愛國情懷更是給童年的袁闊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拜師學藝
家庭貧困和母親早逝讓袁闊成只讀了3年私塾,但他在13歲正式拜評書大家金傑力先生為師,并由師父起藝名袁闊成后,即白天學藝,晚上去書館聽書,并堅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少年時的勤奮努力,不僅讓袁闊成練就了出色的評書表演基本功,更為他日后獨特的評書藝術表演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拜師學藝的經歷,讓袁闊成終生難忘。他回憶說,小時候學藝吃了很多的苦,拜師時還立下了字據,投河覓井老師概不負責。教藝的老師有時連冤帶損,他也不敢哭。那時候小,對師父是有點怨恨情緒的??墒呛髞黹L大了才明白,老師為了什么呀?還不是為了你好,一句為師教你好幾年,師恩難報啊。
(三)“挑簾紅”之一舉成名
1947年,18歲的袁闊成學滿出師。一向刻苦鉆研的他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家學,還集眾家之長,掌握了多個流派風格。在沈陽東雅軒首場登臺演說的《永慶升平》更是讓年少的袁闊成一舉成名。在這場被評書界稱為“挑簾紅”的演出中,他一改舊時那種娓娓道來、“坐談今古”表演風格的說書“老范兒”,以扎實的基本功、聲情并茂的表演及瀟灑帥氣的臺風,將一眾鮮活的人物干凈利落地呈現出來。袁闊成這種韻味十足、好聽又好看,并有很強代入感的評書表演,是他在繼承基礎上一種大膽“另類”的表演方法,也因此深深吸引了豪放粗獷的沈陽觀眾。
沈陽《永慶升平》的成功,讓18歲的袁闊成從此開始在北京、天津、東北、山海關等地獻藝并在評書界樹立了日漸突出的地位。
雖然技藝不斷成熟完整,但當時的說書藝人仍然過著四處奔波艱難困苦的日子。就如袁闊成說的那樣:“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黃河兩岸度春秋。”
(一)迎解放帶頭說新書
1948年,正在山海關演出的袁闊成迎來了解放。隨著一個嶄新社會的到來,19歲的袁闊成不僅親歷了從舊社會貧苦的說書藝人到一名受人尊敬的文藝工作者的巨大變化,更懷著對黨、對國家、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無比熱愛之情,走進了新社會說新書的新時期。
在創(chuàng)作表演了一段新節(jié)目《迎解放》并得到一面寫著“推廣新內容”的錦旗后。袁闊成第一個在書館帶頭演說了《小二黑結婚》和《呂梁英雄傳》,從而開創(chuàng)了我國評書界說新書的先河,也從此在說演新書的道路上留下了諸多不可超越的新書作品。繼《小二黑結婚》和《呂梁英雄傳》后,他又分別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了《林海雪原》《暴風驟雨》《肖飛買藥》《江姐上船》等近千段新書新節(jié)目,這些作品不僅大大豐富了評書表演藝術內容,更為我國評書藝術開創(chuàng)了新的目標,拓寬了傳承發(fā)展之路。這是袁闊成在評書表演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也是他為中國評書藝術發(fā)展史完成的一個突破。
(二)另起爐灶絕非易事
帶頭說新書,無疑是袁闊成在中國評書發(fā)展史上留下的重重一筆。而在說新書取得成就和突破的背后,則是袁闊成經歷的無數挑戰(zhàn)和艱辛的付出。
縱觀我國評書藝術的發(fā)展史,評書不僅早已形成了獨有的藝術特點,尤其是傳統書目,更有著固定的表演方式和程式化內容。比如評書藝術獨有的表演元素之一的“開臉兒”,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人物形象描述。它是評書特有的一種表演形式,也只有在評書藝術里才能出現。具體到傳統作品當中,它都是固定的程式化語言,就是所謂的“套詞”。具體就是當評書演員在說到某一個人物出現時,先不論時間地點,而是對他進行一番人物描述,讓聽者對這一人物產生想象。例如說到一個漂亮女子出場時,經常都會這么描述:這個女人長得那個好看啊,是柳葉眉、杏胡眼,櫻桃小口一點,真好似三月桃花一呲嘴……當說一個壯漢俠客出場時,又會這么描述:這位身高兩米六五,晃蕩蕩赫揚揚,虎頭雁頜呀,那掃帚眉七叉八叉,插額角入鬢邊,一雙大環(huán)眼,黑眼珠特別大……
從這些對人物描述的“套詞”可以看出,它有著鮮明的節(jié)奏韻律,又合轍押韻,說講出來都是一套一套的,固定的。通過演員的敘述渲染之后,觀眾就可以借助想象力,讓人物形象馬上就在頭腦中形成,達到觀眾與演員產生共鳴的創(chuàng)作藝術效果。
時至今日,在說演傳統作品中依舊可以使用,并是學習評書藝術的晚生后輩們必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不會被遺棄和否定的。
但是說演新書怎么辦呢,還繼續(xù)使用這些傳統內容,依葫蘆畫瓢嗎,顯然是有些不對路了。因為它既脫離生活,也沒有時代感。而且傳統書目“開臉兒”人物畫像等表演元素并不符合新時代內容,說新書是用不上的。
因此,袁闊成想說新書,必須另起爐灶,卻絕非易事。但如果不用傳統的“開臉兒”進行人物描述,那人物又該如何體現出場如何演繹呢,到底該如何借鑒傳統作品呢,他感到很難,實在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啊。
(三)說新書遇到新問題
其實當年對說新書同樣迷茫,同樣不知從何處下手的又何止袁闊成一個人呢!但是他依然頂著壓力,懷著對新社會感恩的激情,帶頭創(chuàng)作表演了《小二黑結婚》《呂梁英雄傳》等新書,但新問題也接著來了。
第一次演出《小二黑結婚》的時候,演到第5天,臺下就只剩下3個觀眾了,其中一位還是書場的經理,用袁闊成的話說,真是“慘透了”。但是他沒有氣餒,緊接著換了根據馬烽、西戎編著的《呂梁英雄傳》改編的新書。但沒過幾天,慘淡依舊。老觀眾們也紛紛向他提出意見,勸他趕緊換傳統書,說哪門子新書,就您這新書,也說得太難聽了,根本聽不懂啊……
聽了觀眾這個反應之后,袁闊成很奇怪,怎么會聽不懂呢?單就臺詞來說,是名副其實的京字京白呀。按照評書藝術的規(guī)律,依舊是開宗明義呀,也就是什么時代的人、什么矛盾、什么事件都交代得很清楚了,主要故事情節(jié)也都顯現出來了,主題思想、人物關系評說得也挺合情合理,沒有違背評書的規(guī)律呀,怎么就會聽不懂呢!
想到這兒,袁闊成覺得自己首先應該大膽面對,不能怕失敗。于是他虛心向觀眾求教。他的真誠也打動了觀眾。他們說,袁先生您這新書說的呀,沒有別的問題,就是詞太舊了。小二黑的臺詞,說得跟《三國演義》里的魯肅似的,還有您把那個抗日民兵說得跟《施公案》里的黃天霸一樣,我們聽著別扭,他不像??!
袁闊成立刻明白了,自己說的雖是新書的內容,但帶給觀眾的評書表演藝術手法實際上就是“舊瓶裝新酒”,也就是根本沒有脫離舊的“枷鎖”,當然也就不符合評書藝術開宗明義的規(guī)律了。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雖然自己一心想說新書,但是書里邊的內容和人物自己并不熟悉,也就是說自己沒有生活,沒有切身感受。藝術作品脫離了生活,當然就難以打動觀眾。而且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臺詞以及著裝打扮,舉手投足間,還完全是傳統書的內容,和作品里邊的生活相差甚遠。這樣的人物形象必然不倫不類,觀眾根本產生不了共鳴,怎么可能受歡迎呢!
(四)打破傳統的“枷鎖”,敢于去創(chuàng)新
經過不停地思考總結,袁闊成終于找到了問題。他認識到,說新書之所以會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己沒有一個程式標準的遵守和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因而也就沒弄明白小說和評書藝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藝形式。
小說是閱讀文學,是平面的,作家寫出來是給讀者看的,讀者通過閱讀即可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和所表達的意思。比如《小二黑結婚》,讀者通過閱讀,看到了作者趙樹理先生通過對兩個農村青年愛情故事的描寫,謳歌了新社會,抨擊了落后現象。對小二黑的描寫,也不單單是一個普通的農村青年,他還是一位年輕帥氣的新農村新型青年農民,同時還是一位了不起的神槍手。
而想要說演好這部作品,首先就要塑造好這位得到翻身解放的新青年新農民形象,就得把小說改編成立體的評書腳本,并且從生活當中去體驗挖掘這一人物形象,要一絲不茍地逐章逐句地進行一番二度創(chuàng)作。發(fā)現了問題,也懂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找到了創(chuàng)作的途徑,袁闊成就開始大膽嘗試了。他要求自己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枷鎖”,敢于去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太難了。
他首先認識到,想講好現代新書,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去深入生活,到工農兵當中去觀察、體驗、學習。對此,袁闊成也曾回憶說,傳統書和現代書實際上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因為傳統書剛剛創(chuàng)作出來的時候不也是新書嗎。據傳說在宋代有一位說書的先生正在講《水滸》的故事,當講到李逵奪魚時,忽然聽到觀眾群里傳來一陣哈哈大笑,隨著咔嚓一聲,大笑的人竟摔倒了。細一打聽,才知道,這個人就是李逵。那位說書先生說的不也是當時的現代書嗎。因而袁闊成總結出,評書藝術能夠傳承千年不滅的根本原因,就是它始終都在緊跟著時代往前行進。它不僅一直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而且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緊跟時代作了相應的調整,才做到適應那一歷史時期的發(fā)展,從而得到觀眾的認同。
同樣,在新社會說演新書,也是歷史的要求,是評書藝術發(fā)展的必然。要想讓觀眾接受并喜歡現代作品,演員就一定要縮短觀眾和作品里生活的距離和偏差,對作品中的內容才能體現得親切自然、人物鮮活。
同時,袁闊成還深刻體會到,評書演員在深入生活中,還要加強政治學習和思想感悟,要懂得作品的潛在含義,所要表達的內容,以及演員是在為誰說書、為什么要說書,如何去說書等。因為只有思想和藝術的統一,才能創(chuàng)作出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和真實的生活場景,才能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五)深入體驗生活,巧妙運用在作品當中
袁闊成開始從生活中吸取創(chuàng)作的營養(yǎng)。為了說好柳青先生創(chuàng)作的小說《創(chuàng)業(yè)史》,他要求自己必須在作品中更真實地體現農民生活。于是他就去虎莊公社和農民一起參加種田,和農民兄弟一起勞動、背稻子,以至于勞累過度暈倒在山上。他還去偏遠的山區(qū)公社為農民慰問演出,和農民兄弟們同吃同住,學習農業(yè)知識,從中感受農民大眾的那份質樸真誠吃苦耐勞的精神。
為了創(chuàng)作出部隊題材的新作品,他曾長期深入到部隊里體驗生活,跟戰(zhàn)士們一起出操、練習拼刺和射擊。為了說好《風雨列車》,他整整跟著火車頭跑了半個多月,拜工人師傅為師。在沈陽到山海關、秦皇島一帶,跟著師傅們學習怎么給火車燒煤,如何操控駕駛火車,并注意觀察火車是怎么鳴笛的,終于將他的真實體驗巧妙地運用在作品當中,無論是人物還是情節(jié)都塑造得越發(fā)真實鮮活。
他還去黑龍江省哈爾濱等地采訪抗聯的故事,加強對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用真情實感來歌頌英雄。這些生活的實踐積累,不僅為他創(chuàng)作改編新書提供了重要的生活和政治思想依據,而且讓他說演新書的內容更加活靈活現,更加真摯感人。
(六)不斷探索革新開拓,推進評書發(fā)展
說新書取得了重大成果,袁闊成并沒有滿足,更沒有停止努力鉆研的腳步,他仍然在不斷探索,不斷革新,不斷開拓。
(1)對《舌戰(zhàn)小爐匠》的探索、革新
1958年,袁闊成創(chuàng)作演出的評書《舌戰(zhàn)小爐匠》一舉奪得全國曲藝匯演優(yōu)秀獎。下面就讓我們看一下,袁闊成在《舌戰(zhàn)小爐匠》的創(chuàng)作表演中是如何探索,革新開拓的吧。
先看楊子榮和小爐匠灤平在威虎山相遇,灤平認出了楊子榮后的一段精彩表演:
“三爺,您,您上當了,他不是胡彪,胡彪早已陣亡了,他是共軍!”
這句話可不得了,八大金剛“噌!”全站起來了,拔槍在手,“咔”的一聲頂上頂堂火,瞪著餓狼似的眼睛,盯著楊子榮。長槍、短槍、沖鋒槍、二八匣子、盒子炮,一個個槍口緊緊地對準了楊子榮的胸膛。
座山雕一看,吃驚不?。骸笆裁??共產黨!”
嘶,他一著急不要緊,差點沒把山羊胡子給薅下來。
楊子榮一伸手,“噌!”從腰里把煙荷包掏出來了。輕輕地揉了一鍋子煙,用手指往回一帶,抽緊了煙荷包帶,“哧!”擦著火柴,“咝!”狠狠地吸了一口,“噗!”噴出了一團濃濃的煙霧。一邊環(huán)視著眾人,一邊將手里點燃的火柴桿兒在空中漫不經心地搖來晃去,然后,將已經熄滅了的火柴桿兒慢慢地丟在了地上。
這個片段,袁闊成沒有用過多的語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也沒有讓作品中人物說過多的話,而是設計了威虎山眾土匪和楊子榮各自不同的一系列動作,讓觀眾在劍拔弩張、一觸即發(fā)的情況下,一下子感受到了座山雕、八大金剛及眾匪徒那種驚恐萬分的狀態(tài)。
而他對楊子榮的動作設計則更加豐富和細膩,再加上那幾個象聲詞的使用,從裝煙、點煙、吸煙到噴出煙霧,外在動作和內心活動的完美統一,人物立刻就鮮活起來了,達到了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境界。而且這種設計,還可以讓觀眾更好更直觀地領會人物,接受人物,起到此處無聲似有聲,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
在《舌戰(zhàn)小爐匠》的表演中,袁闊成還對傳統書目和戲曲藝術進行了借鑒。例如在楊子榮的人物塑造上,他就參照了家傳《五女七貞》中黃天霸的一些人物表演。而在解放軍攻入威虎山,座山雕企圖逃跑時,給他設計的一系列動作,則是借鑒京劇《飛云浦》中武松搓手脫拷、掰斷枷鎖的表演程式,讓人物更加豐滿。
對于傳統評書的一些技巧,袁闊成也在這部作品中予以采用。比如《五女七貞》中太湖山聚義廳水墨條幅《丹鳳朝陽圖》的抱柱楹聯“太山高高山臥虎,湖水深深水藏龍”,袁闊成先生就沿著這個構思,專門為威虎山聚義廳設計了一只老雕獨爪抓著山頭,橫展雙翅,瞪著黃澄澄的眼睛,俯瞰威虎山的水墨長條“群雄嘯聚威虎山靠天吃飯 眾豪藏身野狼窩坐地分金”的抱柱楹聯,既達到了把傳統技巧拿來為現代書所用的目的,又符合了人物身份和事件場景。用袁闊成先生的話說,就是長期積累,融為己有,一旦用時,得心應手。這就是袁闊成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鮮活的實例。
此外,袁闊成還在表演中加大空間,借鑒話劇影視的表演方法,以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為目的,并且學習戲曲、舞蹈、武術、音樂、雜技、皮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和技能。從而在繼承優(yōu)良傳統的基礎上,把這些新元素巧妙融入到自己的評書藝術作品和表演當中,以“跳進跳出”“一人多角”“說法中現身”的形式,使自己的表演達到了形神兼?zhèn)洹⒁孕蝹魃竦母叨染辰纭?/p>
既有現代新人物創(chuàng)作的探索,也有對傳統評書表演技巧的繼承,更有對戲曲、話劇、影視劇藝術的借鑒。這也正是袁闊成在說新書道路上的不斷探索和革新。因此很多觀眾欣賞了他的表演后,都齊聲稱贊:不僅說得好,而且演得更好,看他的表演就如同看了一部電影一樣精彩,真是過癮,吸引人。
(2)最為著名和最為先行開拓的創(chuàng)舉
袁闊成在中國評書界最為著名和最為先行開拓的創(chuàng)舉,是大膽地將臺上評書表演用的場面桌,連同桌上的“書人三寶”醒木、扇子、手絹一同撤掉。這一創(chuàng)舉,也從此把中國評書藝術千百年來以說為主的“半身藝術”,發(fā)展為說表并重的“全身藝術”創(chuàng)作。
這還要從1958年袁闊成赴福建為前線解放軍部隊的慰問演出說起。當時,他看到一個小戰(zhàn)士汗流滿面地為他扛著表演用的場面桌在小島上深一腳淺一腳前行,心里很不是滋味……演出時看著小島上戰(zhàn)士們期盼的眼神,他只覺得那張占了不小一塊地的場面桌好像把自個兒和戰(zhàn)士們隔開了……思前想后,他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撤掉場面桌,自己直接站在戰(zhàn)士們面前表演評書!
結果那一天的演出很成功,在戰(zhàn)士們的熱烈掌聲中,袁闊成先生連連向戰(zhàn)士們鞠躬謝幕……也是從那時起,袁闊成先生讓一直以“坐像示人”的評書演員站立在舞臺之上……
這是袁闊成在鉆研評書藝術創(chuàng)作表演中經過不斷探索對中國評書傳統表演形式的一個大膽改革,也是袁闊成在我國評書界的又一次先行開拓。這一改革,無論對袁闊成先生獨立風格的評書表演藝術,還是對中國評書藝術的發(fā)展,無疑都是一個積極的推動和促進。因此袁闊成這一大膽嘗試也得到評書界同人的極高評價。
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今天,袁闊成先生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說新書的藝術生涯仍然對我們有著新的啟示。因此,我們更應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的指示,科學對待文化傳統,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發(fā)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緊跟時代步伐,堅守評書陣地,更好地為人民大眾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國曲藝志·北京卷》,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1999年,第684頁。
【2】張嘯濤:《評書—中國國粹藝術讀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第70頁。
【3】李娟娟:《袁闊成傳》,人民出版社、青島出版社,2018年,第60頁。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