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瑛 歐紅 蔡茹平 朱銀燕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1~5題。
材料一:
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四季更替、氣候變化密切相關。雨旸時若,就會獲得豐收,氣象異常則會減產(chǎn),甚至顆粒無收,導致饑荒,這本屬自然規(guī)律。但據(jù)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種自然現(xiàn)象就被看作天意的表達方式,“天垂象,見吉兇”(《周易·系辭上》)表達的正是此意。《洪范》談到國君的惡行會伴隨自然界的異?,F(xiàn)象,而《月令》則規(guī)約國君和國民每個月的行為,以求得與天地萬物的和諧。
漢代董仲舒在此基礎上,最早提出“天人合一”并對之進行理論闡釋。他在《春秋繁露》一書中提出了天人同類合一的思想,把構成天的基本要素歸結為天、地、陰、陽、金、木、土、水、火和人等十端,十端當中,人與天、地共同構成萬物之本。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論證天人感應的理論基礎同類相感。“天人感應”作為天人合一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可視作古代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思想根源。
漢代以后到唐代,中國經(jīng)歷了幾個世紀的分裂時期,其間佛教傳入,魏晉時期道教獲得很大發(fā)展,但是儒學進展不大。到了宋代,隨著新儒家興起,他們在繼承孔孟之道的基礎上,接受佛教和道教的宇宙論,進一步發(fā)揚了與“天人合一”有關的理論。張載是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學者,“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他提出萬物一體,較董仲舒把人從萬物中挑選出來、與天地并列相比,就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而言,是很大的進步。宋代程顥十分稱許張載揭示的“萬物一體”,認為這正是“仁”的主要特征。
儒家的天人合一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調(diào)諧,不過這種調(diào)諧更加強調(diào)人的道德原則與自然規(guī)律的統(tǒng)一,這一觀念落實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它必然要求以人類的整體生存為目的,而不僅顧及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從而指向和諧的人地關系。不過值得指出的是,過去新儒家論證天人合一的最終目的是引人成圣,與我們當前為了保護環(huán)境,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因而主張與自然和諧的出發(fā)點是有區(qū)別的。
道家認為,人是宇宙間道、天、地、人四大根本之一。早期道家的“天人合一”說,集中體現(xiàn)在“道法自然”命題中。道家認為,人生不能有執(zhí),有執(zhí)則萬事皆壞。今人對于金錢或物質(zhì)財富無限度的追求,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利用,都可被視作一種“執(zhí)著”,對自然環(huán)境是有害的,故道家的觀點對于糾正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diào),無疑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摘編自韓昭慶《“天人合一”中有關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理念》)
材料二:
在如何看待自然方面,我們實現(xiàn)了由“天人合一”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維躍遷?!疤烊撕弦弧笔侵腥A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主導性思維與核心理念,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重溫與闡釋,如同文化基因般浸潤于中國社會的深層肌理之中。積薪而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處理自然與社會諸問題時,提出了更為宏遠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張,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加以貫徹落實,實現(xiàn)了對“天人合一”思維的傳承與發(fā)展。立足文明興衰、永續(xù)發(fā)展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內(nèi)在要求?!痹谪S富多樣的實踐基礎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張克服了“天人合一”理念缺乏邏輯上明晰性和指代上確定性之不足,從而深化了生態(tài)文明的內(nèi)涵與價值。
在如何利用自然方面,我們完成了由“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升級。自然資源的經(jīng)濟價值,古人曾有樸素認知?!抖Y記》中有過“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的記載,《國語》中更指出“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將自然萬物視為財富淵藪,可見古人對于自然的認知極為直接。與此同時,伴隨著生產(chǎn)的擴大、汲取方式的多元,古人亦逐漸意識到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惡果,傳統(tǒng)中國已深刻認識到保護自然與維護生存的重大關系,也提出了不少舉措,但很難從系統(tǒng)思維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度破解這一難題。
基于卓有成效的地方實踐經(jīng)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fā)展”。圍繞這一重要理念,黨中央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綠色化、低碳化作為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強調(diào)加快推動產(chǎn)業(yè)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diào)整優(yōu)化;反復強調(diào)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xù)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wèi)戰(zhàn)……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發(fā)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摘編自王學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態(tài)基因》)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易》等著作將各種自然現(xiàn)象與人聯(lián)系起來,表明先秦時期中國古人已具有“天人合一”的文化傾向。
B.董仲舒認為人與天、地構成萬物之本,天人同類相感,這個理論是古代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思想根源。
C.儒家的天人合一強調(diào)人的道德原則與自然規(guī)律的統(tǒng)一,道家則強調(diào)道法自然,認為“執(zhí)著”損害自然。
D.“天人合一”理念浸潤于中國社會的肌理中,在新時代實現(xiàn)了理論上的升級,比古人更具有實踐意義。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受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特點影響,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人將各種自然現(xiàn)象看作天意的表達。
B.張載提倡萬物一體,與董仲舒相比,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上有更深入的認識。
C.儒道的生態(tài)理念均要求不能著眼于目前利益,都提倡防止短視的過度開發(fā)利用。
D.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比天人合一更具文明高度,是實現(xiàn)我國偉大目標的內(nèi)在要求。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內(nèi)涵的一項是(3分)
A.《子夏易傳·卷一》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p>
B.明代大儒王陽明認為,人與天地萬物都是一氣流通,兩者靈明相互依賴,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C.清代中后期,士大夫汪士鐸發(fā)出“山頂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猶不足養(yǎng),天地之力窮矣”的慨嘆。
D.長汀縣水土流失嚴重,長汀人民大力開展水土流失治理,發(fā)展生態(tài)產(chǎn)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顯著改善,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
4.根據(jù)材料二內(nèi)容,下列選項對下面這幅圖表和相關文字的解讀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交通運輸行業(yè)能源消耗大、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多,是實現(xiàn)綠色發(fā)展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中國積極推進交通運輸工具綠色轉型,在城市公交、出租、環(huán)衛(wèi)、物流配送、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截至2021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784萬輛,占全球保有量的一半左右。
A.從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來看,中國將綠色發(fā)展當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B.從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來看,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綠色發(fā)展的踐行者和推動者。
C.從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與保有量的差距來看,仍需大力弘揚生態(tài)文明價值理念。
D.中國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完成交通運輸結構綠色低碳的調(diào)整優(yōu)化。
5.“天人合一”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對“人”的要求有什么異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蠶桑之事
孫犁
我的故鄉(xiāng),地處北方,桑樹很少。只是在兩家田地的中間,有時種一棵野桑,叫做桑坡,作為地界。這種桑樹終生也長不高大,且常常中途死亡。因為那時土地是農(nóng)民的生命線,寸土必爭,兩家都拼命往外耕,它的根生長延伸的機會,比被犁鏵鏟斷的機會,要少得多。
如果有這種桑坡,每年春季,它也會吐出一些桑葉,當然很小,就像銅錢一樣。這也是很可愛的,附近的兒童們,就會養(yǎng)幾條小蠶,來利用,也可以說是圓滿這微小得可憐的自然生態(tài)。
蠶兒與桑葉,天造地設,是同時出世。養(yǎng)蠶的規(guī)模,當然也是很小的,用一個小紙盒的蓋子就可以了。養(yǎng)蠶的心,是很虔誠的,小盒子鋪墊得溫暖而干凈。每天清晨,一起來就往地里跑,有時跑得很遠,把桑坡上好不容易長出的幾片新葉采回來,蓋在小蠶的身上,把多余的桑葉,灑上點水,放在一邊儲存。
桑坡少有,而養(yǎng)蠶的伙伴又多,于是出現(xiàn)了供需矛盾,出現(xiàn)了競爭。你起得早,我比你起得更早,常常是天還不亮,小孩子們就亂往桑坡那里奔去。過不了幾天,桑坡的枝條,就摧殘得光禿禿,再也長不出新的葉子來了。
去鎮(zhèn)上趕集的路上,倒是有一片大桑樹,是鎮(zhèn)上地主家經(jīng)營的。樹很高,葉子也大,大人們趕集路過,有時給孩子們偷摘幾片。那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
喜劇還沒演到一半,悲劇就開始了。蠶兒剛剛長大一些,正需要更多的桑葉,就絕糧了,只好喂它榆葉。榆葉有的是,無奈蠶不愛吃,眼看瘦下去,可憐巴巴的,有的餓死了,活下來的,到了時候,就有氣無力吐起絲來。
每年養(yǎng)蠶,最初總是有一個美麗的夢:蠶大了,給我結一張絲綿,好把墨盒裝滿。蠶只能結一片碗口大小的,黃白相間的,薄紙一樣的綿。
和我一同養(yǎng)蠶的,是一個遠房的妹妹。她和我同歲,住在一條街上。她性格溫柔,好說好笑,和我很合得來。過年時,我們每天到三爺家的東墻去撞鐘——這是孩子們的一種賭博游戲,用銅錢在磚墻上撞擊,遠落者投近落者,擊中為勝。這種游戲,使三爺家的一面墻,瘡痍滿目,布滿彈痕。
我們的蠶,放在一起。她答應我,她的蠶結的綿,也鋪在我的墨盒里。她雖然不念書,也知道,寫好了字,做好了文章,就是我的錦繡前程。她的蠶,也只能吐一片薄薄的綿。
我們的絲綿,裝不滿墨盒。12歲我就離開了家。
幾年前,我回過一次故鄉(xiāng),她熱誠地看望了我。她童年的形象,在我的心里,刻劃得太深太久了,以致使我?guī)缀跽J不出她目前的形象。
我們都老了,我們都變了。我們都做了一場夢,就像小時候養(yǎng)蠶一樣。
我對她訴說了,我少小離家,奔波追逐,患難余生,流落他鄉(xiāng),老病交加之苦。她也向我訴說了,她患了多年的淋巴結核,兩個姐姐因為同樣的病,都已喪生。她身體壯一些,活了下來,脖頸和胸前留下了一片大傷疤。她父親無兒,過繼了一個外甥。為了爭奪財產(chǎn),她上縣進省,和表兄打了五六年官司,終于勝訴,人稱“不好惹”?,F(xiàn)在和公婆不和,和兒媳也不和。她大姐有一個兒子,早年參軍,在新疆工作,她只身一人,去找過好幾趟,來回做些買賣,人以為“能”。
她走了以后,據(jù)叔母說,她還好斗牌,輸了就到田地走一趟,偷公家的大麻子或是棉花?,F(xiàn)在老了,腿腳不靈活,就給人家說媒,有時也神仙附體。
聽著這些,我的麻木了的心,幾乎沒有什么感慨。是的,我們老了,這個人經(jīng)歷的和見到的都很多了。不要責備童年的伴侶吧。人生之路,各式各樣,什么現(xiàn)象都是可能發(fā)生,可能呈現(xiàn)的。美麗的夢只有開端,只有序曲,也是可愛的。我們的童年,是值得留念的,值得回味的。
她對我,也會是失望的。我寫的文章,談不上經(jīng)國緯業(yè),只有些小說唱本。并沒有體現(xiàn)出,她給我的那一片片小小的絲綿,所代表的天真無邪的情意。
故鄉(xiāng)的桑坡,和地主家的桑園,早已不見。我養(yǎng)的花木中,有一棵扶桑,現(xiàn)在這種花,在天津已經(jīng)不大時興了。它的葉子、枝干,都像桑樹。桑樹皮的顏色,與蠶的顏色,一般無二,使人深深感到,造物的奇巧,自然的組合,有難言的神妙。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下午寫訖
(摘編自《孫犁文集》)
文本二:
孫犁創(chuàng)作“美善相生”的審美品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以善為美的美學觀念。孫犁作品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從善的倫理出發(fā)認識和看待世界。孫犁曾經(jīng)這樣談論自己進入文學創(chuàng)作的初衷:“善良的東西,美好的東西,能達到一種極致?!业奈膶W創(chuàng)作,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我的作品,表現(xiàn)了這種善良的東西和美好的東西。”
其二,美善合一的文學世界。孫犁的文學世界里當然不只是善,它們也同時是美的結晶。準確地說,孫犁是以善為前提來書寫美,努力保持對善的肯定和期盼,并賦予善以美好的形態(tài)。
第三,美善和諧的藝術形式。善雖然是一種倫理文化,但它以其內(nèi)涵與美有密切的關聯(lián),其呈現(xiàn)關聯(lián)著一些特定的藝術表達。比如說真誠的情感。
(摘編自賀仲明《“美善相生”傳統(tǒng)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論美學意義上的孫犁》)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采用插敘的手法,回憶了我和遠房妹妹童年養(yǎng)蠶、成年相見的往事。
B.“我們都老了,我們都變了”反復使用兩個“我們”,有人世滄桑之感。
C.文章語言簡潔樸素,第三段用多個短句寫出了孩童為蠶造窩的純真之美。
D.結尾語淡意濃,作者回望人生心懷釋然,體悟其中平淡渾厚的奧妙哲理。
7.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遠房妹妹人生際遇起伏不定,形象變化巨大,小說情節(jié)曲折,令人慨嘆。
B.文章從“野桑生長”寫起,以“桑蠶同色”結尾,首尾呼應中升華主旨。
C.文章純凈透徹的敘述中穿插細致描寫,形成了一種深遠獨特的詩化境界。
D.文本以第一人稱敘述蠶桑往事,使內(nèi)心深沉感慨自然流淌,真實而動人。
8.文本一多處提到了“夢”,頗有深意,請找出其中兩處,結合文本簡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本一在對遠房妹妹的回憶中抒發(fā)了自己對于人事的感悟,結合文本二和《荷花淀》,說說孫犁小說是如何體現(xiàn)“美善相生”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日韓、魏,孰與始強?”對曰:“弗如也?!蓖踉唬骸敖裰缍⑽糊R,孰與孟嘗、芒卯之賢?”對曰:“弗如也?!蓖踉唬骸耙悦蠂L、芒卯之賢,帥強韓、魏之兵以伐秦,猶無奈寡人何也!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帥弱韓、魏以攻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敝衅谕魄賹υ唬骸巴踔咸煜逻^矣。昔者六晉之時,智氏最強,滅破范、中行,帥韓、魏以圍趙襄子于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城不沈者三版耳。智伯出行水,韓康子御,魏桓子驂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絳水利以灌平陽。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車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國亡,為天下笑。今秦之強,不能過智伯;韓、魏雖弱,尚賢其在晉陽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時也,愿王之勿易也?!?/p>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四》)
材料二:
或曰:昭王之問也有失,左右中期之對也有過。凡明主之治國也,任其勢。勢不可害,則雖強天下無奈何也,而況孟嘗、芒卯、韓、魏能奈我何?其勢可害也,則不肖如耳、魏齊及韓、魏猶能害之。然則害與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問乎?自恃其不可侵,則強與弱奚其擇焉?夫不能自恃,而問其奈何也,其不侵也幸矣。申子曰:“失之數(shù)而求之信,則疑矣?!逼湔淹踔^也。智伯無度,從韓康、魏宣而圖,以水灌滅其國,此智伯之所以國亡而身死,頭為飲杯之故也。今昭王乃問孰與始強,其畏有水人之患乎?雖有左右,非韓、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虛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調(diào),弄不明,中期之任也,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而為所不知豈不妄哉?左右對之曰“弱于始”與“不及”則可矣,其曰“甚然”則諛也。申子曰:“治不逾官,雖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問有失,左右、中期之對皆有過也。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三》)
[注]智氏聯(lián)合韓、魏兩家討伐趙氏,趙氏退守晉陽城,在晉陽城即將被攻克時,趙氏暗中派人說服韓氏、魏氏倒戈,以水倒灌智氏大營,智氏兵敗國亡。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中期A善B承其任C未慊D昭王也E而為F所不知G豈不H妄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奈……何,指對……怎么樣、怎么辦,與《鴻門宴》“為之奈何”的“奈何”詞義相同。
B.版,計量單位,一版城墻高2尺,與“朝濟而夕設版焉”的“版”詞性和意義均有不同。
C.擇,在文中是表“區(qū)別”之意,與《齊桓晉文之事》“牛羊何擇焉”的“擇”詞義不同。
D.文中“弄”字與“羌管弄晴”中的“弄”字近義,與“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異義。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昭王認為魏齊無論國力還是將帥都大不如前,與秦之對決,勝負之勢不言自明。
B.中期以六晉之爭中智伯雖強最終身死國亡的結局為例,告誡秦昭王不要掉以輕心。
C.韓非認為治理國家靠的是不可侵害的權勢,如果勢可侵,無能之輩也能侵害國家。
D.韓非認為中期提醒秦昭王勿疏忽大意雖是實話,但越職而言,他的回答并不恰當。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車上,而智氏分矣。
(2)今昭王乃問孰與始強,其畏有水人之患乎?
14.請概括韓非認為“昭王之問有失”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江上
王安石
村落家家有濁醪,青旗招客解袛裯。
春風似補林塘破,野水遙連草樹高。
寄食舟車隨處弊,行歌天地此身勞。
遲回自負平生意,豈是明時惜一毛。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首聯(lián)描述了江邊村民辛苦勞作、熱情待客的場景,展示其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B.頷聯(lián)由近到遠描寫春風仿佛修補了林塘的破損,野水遙遠地連結著草木的高處。
C.詩人寄食于舟車之上,操勞不息,生活仍困頓不堪,借此寓指自己的仕途坎坷。
D.這首詩的情感與《答司馬諫議書》所表達的情感相似,雖境遇困窘卻不改志向。
16.詩歌尾聯(lián)具有“哀而不傷”的特點,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由“_____,_____”而感慨萬物繁榮滋長,自己卻行將告終。
(2)山水不僅美麗如畫,還能給人啟發(fā),如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_____,_____”兩句體現(xiàn)詩人從山水之中得到啟示,重拾信心。
(3)小剛在寫作文,想引用古詩文中強調(diào)做事注重積累的句子,經(jīng)過整理,他找出了“_____,_____”兩句。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
大腦掃描正在揭示夢的某些奧秘。正常情況下,A,腦電波掃描會顯示大腦釋放出穩(wěn)定的電磁波。但當我們逐漸入睡時,我們的腦電波信號的頻率開始改變。最后當我們做夢時,從腦干發(fā)出的電能波急劇升高,上升到大腦的皮層區(qū)域,特別是視覺皮層。這說明視覺圖像是夢的重要部分。最后,我們進入夢的狀態(tài),我們腦電波的典型表現(xiàn)是快速眼球運動。
①在大腦的視覺區(qū)域表現(xiàn)活躍的同時,②其他涉及嗅覺、味覺、觸覺和感覺的區(qū)域基本關閉。③另外,④當我們做夢時,⑤我們幾乎處于癱瘓狀態(tài)。⑥在我們做夢時海馬體維持活躍,⑦這說明夢調(diào)用了我們的記憶存儲。⑧香仁核和前扣帶也是活躍的,⑨這意味著夢可能強烈情緒化,⑩經(jīng)常伴隨恐懼。
但更有啟發(fā)性的是B,包括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眶額葉皮層和顳頂區(qū)。
當背外側前額葉皮層關閉時,大腦不能進行理智的籌劃??纛~葉皮層或事實核查區(qū)同樣處于不活躍狀態(tài)。因此,夢可以自由地發(fā)展,不受物理規(guī)律或常識的束縛。利用眼睛和內(nèi)耳信號幫助我們協(xié)調(diào)方位感的顳頂葉也同樣關閉,這解釋了我們做夢時靈魂出竅的體驗。
18. 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
“匡正”,不單是針對著社會,更是針對著人性。自由,也不僅是對強權的反抗,更是對人性的質(zhì)疑。文學因而不能止于干預實際生活,而探問心魂的迷茫和意義才更是它的本分。文學的求變無疑是正當,因為生活一直在變。但是,生命中可有什么不變的東西嗎?這才是文學一向在詢問和尋找的。日新月異的生活,只是為人提供了今非昔比的道具,馬車變成汽車,蒲扇換成空調(diào),而其亙古的夢想一直不變,上天對人的期待一直不變。為使這夢想和期待不致被日益奇詭、奢靡的道具所湮滅,藝術這才出面。天老爺就像出題的考官,不斷變換生活的題面,看你是否還能從中找出生命的本義。
對于科學,后人不必重復前人,只需接過前人的成就,繼往開來。生命的意義卻似輪回,每個人都得從頭尋找,唯在這尋找中才可能與前賢匯合,唯當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走過思悟一向的艱途,步上山巔之時你才能說繼承。若在山腰止步,登峰之路豈不又被埋沒?幸有世世代代不懈的攀登者,如西緒福斯一般重復著這樣的攀登,才使夢想照耀了實際,才有信念一直繚繞于生活的上空。
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改成“唯當走過林莽、激流、深淵和思悟一向的艱途”,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問號常用于問句結尾,表停頓和語氣。文中兩處畫橫線部分都運用了問號,請分別簡要分析。(4分)
(1)但是,生命中可有什么不變的東西嗎?
(2)若在山腰止步,登峰之路豈不又被埋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天老爺就像出題的考官,不斷變換生活的題面,看你是否還能從中找出生命的本義。”文中該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遠望高山時,我們滿懷壯志,步伐輕捷;攀登高山時,我們邁著沉著有力的步伐,感嘆行的艱辛,也體會山的巍峨……矗立在高山上的時候,我們又將走出怎樣的步伐?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上述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4年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參考答案]
一、(一)1.答案:D(“比古人更具有實踐意義”不合文意,原文表述的是“更為宏遠”“在豐富多樣的實踐基礎上”,但未將古人今人在“實踐意義”上進行比較)
2.答案:A(強加因果,原文“這本屬自然規(guī)律”“但據(jù)文獻記載”可看出兩者并無因果關系)
3.答案:D(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并“共生”的內(nèi)涵)
4.答案:D(“完成”不合文意,應該是“推進”)
5.①相同之處:要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②不同之處:“天人合一”站在人的角度,對人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提出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立足文明高度,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xiàn)人與自然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永續(xù)發(fā)展。(第一點相同之處2分,第二點不同之處4分)
6.答案:A(應為“順敘”)
7.答案:A(本文情節(jié)并不曲折,孫犁的小說以淡化情節(jié)為特色)
8.①美麗的“夢”:指“我”與妹妹孩童時期養(yǎng)蠶,期待蠶絲把墨盒裝滿的簡單純粹的夢,體現(xiàn)了“我”純真的追求和妹妹的善良。②做了一場“夢”:人生之路,如夢一場。遠房妹妹的個性在人生奔忙中慢慢地改變了,“我”的夢想也沒有很好實現(xiàn),體現(xiàn)了“我”的遺憾。③只要開端的美麗的“夢”:世事無常,但夢想可貴,童年值得回味留念。④作者借“夢”寄寓人生的體悟:保持純真之美,珍惜人間真情。(找出兩處“夢”,每處解釋夢的內(nèi)容1分、指出“我”或者遠房妹妹的特點1分;點出兩處“夢”共同的主旨得1分,共5分)
9.①以善為美的美學理念。《荷花淀》書寫抗戰(zhàn)故事,立足于保家衛(wèi)國的人性“大善”;《蠶桑之事》書寫童年往事,立足溫暖彼此的人性“小善”。②美善合一的文學世界。水生嫂既有外表美又善良勤勞,美善結合;遠房妹妹和“我”均純真可愛,人物的善與蠶桑的美合為一體。③美善和諧的藝術形式?!逗苫ǖ怼分饕ㄟ^對人物語言、動作描寫展現(xiàn)真情,文本一通過共同養(yǎng)蠶筑夢的細節(jié),抒發(fā)真摯情誼。(每點2分)
二、(一)10. CEG (句意:中期很好地承擔他的任務,還不能使昭王滿足,反而去做他不懂的事,豈不是荒謬嗎?“任”是”“承”的賓語,“善”與“承”構成連動結構,“昭王”是“慊”的賓語,“所不知”是一個名詞性短語,作“為”的賓語)
11.C(都是表“區(qū)別”之意)
12.D(“韓非認為中期提醒秦昭王勿疏忽大意雖是實話”有誤,從“而中期曰‘勿易,此虛言也”可知,韓非認為中期的回答是空話)
13. (1)魏桓子用臂肘碰觸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腳后跟,他們用肘、腳相觸,互通其意,智氏就被瓜分了。(得分點:“肘”“履”都是名詞作動詞,譯成“用臂肘碰觸”“踩腳后跟”;“分”表被動,譯成“被瓜分”;每點1分,句意1分,共4分)
(2)現(xiàn)在昭王卻問起目前的韓、魏與當初的韓、魏哪個強大,難道是害怕有引水灌城而自取滅亡的禍患嗎?(得分點:“乃”,“竟然”;“孰與”,與……相比,……更……;“其”,表反問,譯為“難道”;每點1分,句意1分,共4分)
14. ①韓非認為秦昭王治國的理念有失。明主治國依靠的是不可侵害的權勢,而不是別國的強與弱。②韓非認為秦昭王提問的對象不當。近臣畢竟不是韓魏二人,不會有密謀的勾當,還有奉承之嫌,提問他們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兩點得3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秦昭王對左右近臣說:“現(xiàn)在韓、魏兩國比當初強嗎?”近臣們回答說:“不如當初強?!鼻卣淹跤謫枺骸艾F(xiàn)在韓國的如耳、魏國的魏齊比以前的孟嘗君、芒卯更有能力嗎?”回答說:“不如他們?!闭淹跽f:“當初孟嘗君、芒卯那樣有能力,率領強勁的韓、魏大軍進攻秦國,還對我無可奈何,現(xiàn)在如耳、魏齊這些無能之輩,率領弱小的韓、魏之兵進攻秦國,肯定對我更沒有辦法,這是很明顯的事?!贝蠹叶颊f:“確實是這樣?!边@時,中期推開琴,鄭重地對秦王說:“大王對諸侯的事情估計錯了。從前,晉國六卿之時,智氏最強,他滅掉了范氏和中行氏,又統(tǒng)率韓、魏大軍圍攻趙襄子于晉陽,決開晉水淹灌晉陽城。當時晉陽城頭離水面僅有六尺。智伯出來察看水勢,魏桓子為智伯駕車,韓康子做他的衛(wèi)士,智伯說:‘當初我不知道用水還可以滅掉別人的國家,現(xiàn)在我知道了。汾水便于淹灌平陽,絳水便于淹灌安邑。魏桓子用肘臂觸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腳后跟,他們用肘、腳相觸,互通其意,就這樣,智氏就被魏、韓、趙三國瓜分了。智伯身死國亡,被諸侯們恥笑?,F(xiàn)在秦國雖然強盛,但不能超過當時的智伯;韓、魏雖弱,也比趙襄子被困于晉陽時還有能耐。這正是韓、魏暗自謀算之時啊!希望大王切勿疏忽大意,掉以輕心?!?/p>
材料二:有人說:昭王的提問有失,近侍和中期的回答都有錯。大凡明君治理國家,依靠他的權勢。權勢不可侵害,那么即使天下最強大的國家對我也無可奈何,何況是孟嘗君、芒卯以及韓、魏,能把我怎么樣呢?君主的權勢可以便害的話,那么像如耳、魏齊這樣的無能之輩以及弱國韓、魏也能加以侵害。既然這樣,那么受侵害和不受侵害,在于依靠自己罷了,哪里還用問別人呢?依靠自己不受侵害,那么又何必去管別人的強和弱呢?不能依靠自己,卻問敵人能把我怎樣,那不受侵害也只是僥幸了。申不害說:“丟掉法術而要求別人忠實,那就糊涂了。”恐怕就是說昭王這種情況了。智伯沒有節(jié)度,率領韓康子、魏宣子而企圖用水灌城滅掉他們的國家,這就是智伯國亡身死、頭蓋骨被做成飲杯的緣故?,F(xiàn)在昭王卻問起目前的韓、魏與當初的韓、魏哪個強大,難道是害怕有引水灌城而自取滅亡的禍患嗎?雖有左右近侍在旁,可他們并不是韓康子、魏宣子,哪有碰肘踩腳的勾當呢?而中期卻說不要輕視,這是空話一句。況且中期掌管的是琴瑟。弦不調(diào)和,曲不清楚,屬于中期的責任,這才是中期用來侍奉昭王的任務。中期很好地承擔他的任務,還不能使昭王滿足,反而去做他不懂的事,豈不是荒謬嗎?左右近侍回答說“比初期衰弱”和“不如過去”還可以,說“確實如此”就是奉承了。申不害說:“辦事不要越權,分外的事即便知道也不要講?!比缃裰衅诓恢绤s還要議論。所以說,昭王的提問有失,近侍和中期的回答都有錯。
(二)15. B(“由近到遠描寫春風仿佛修補了林塘的破損”分析有誤,頷聯(lián)中的林塘、野水、草樹都是遠處的景色,沒有近處的描寫)
16.①我困頓于此,辜負了平生志向,但在政治清明的時代,我怎能吝惜奉獻自己的才華呢?②詩人雖因不得志而產(chǎn)生短暫的憂傷無奈,但很快又堅定信心,相信會沖破困頓施展抱負。③尾聯(lián)表達詩人堅守理想,不為外界的變故所動搖的信念,體現(xiàn)了“哀而不傷”的特點。(每點2分)
(三)17.(1)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2)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每空1分,第(3)小題若有其他答案,正確合理亦可給分]
三、(一)18.A:當我們清醒時 B:大腦中那些關閉的區(qū)域(每寫出一處給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9.(1)語句②:“和感覺”刪去,或者修改為“等感覺”。(2)語句⑥:“維持”修改為“保持”。(3)語句⑨:“強烈”修改為“高度”。(每指出并修改正確一處,給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0.①原文為排比句,通過反復運用“走過……”的句式,整齊有序,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②原文語氣和情感更強烈,更突出強調(diào)“尋找”的意義,每個人都得從頭尋找,唯在這艱辛的尋找中才可能與前賢匯合,才能達成后文所說的“繼承”。(第一點1分,第二點2分)
21.①中的問號表示疑問,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與上文句子“探問心魂的迷茫和意義才更是它的本分”照應,指明探尋不變的東西才更重要。②中的問號表示反問,加強語氣。強調(diào)不能止步于山腰,否則會埋沒登山之路,找不到生命意義的答案。(每點2分)
22.①運用比喻手法,句子將天老爺比作出題的考官,把生活中各種有待人們?nèi)ヌ骄康囊呻y問題比作生活的題面。②這一修辭使語言表達形象可感,內(nèi)容生動活潑。(第一點2分,第二點1分)
四、23.[寫作指導]材料中“遠望高山”比喻樹立目標,這時人們往往目標遠大,心懷豪壯,當然,這個時候也是剛開始追逐理想目標的時候,步伐往往還比較輕捷;“攀登高山”比喻為實現(xiàn)目標而奮斗的過程,這時需要人們付出艱辛的努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理想目標的遠大與崇高;“矗立在高山上”比喻實現(xiàn)階段目標,“我們又將走出怎樣的步伐”引導考生思考在實現(xiàn)階段性目標后應該怎樣繼續(xù)前進。這是一則極具拓展性的材料,考生可從個人實現(xiàn)目標寫到國家民族發(fā)展,既關注個體發(fā)展,也思考國家命運。這也是一則極具思辨性的材料,要求考生思考目標與奮斗的辯證關系,也引導考生思考階段性目標與長遠目標之間的辯證關系。
參考立意:①山高人為峰,壯志須勇行。②滿懷壯志,砥礪前行。③接續(xù)奮斗步伐健,一山更有一山高。④不懼路遠,行之不輟。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