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顧隨先生的女弟子葉嘉瑩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中國文化里有“弱德”的傳統(tǒng)。也許,葉先生這一文化上的感受,最初亦是受之于顧隨先生,又因自己的身世和經(jīng)歷獲得了切身體會,所以成為一種感悟出來的深刻道理。葉先生創(chuàng)造了“弱德之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只是,中國人自認(rèn)為“積弱”已久,對于“弱”這個字敏感且有點懼怕,對于“弱德”的意思不能很好領(lǐng)會了。在以前,頤指氣使、張牙舞爪,甚至語氣上強悍,顯露出氣急逼問的腔調(diào),那就會被人看輕,因為實在是不攻自破地把自己的虛弱、膽怯與不自信都暴露了,被稱為“沒有教養(yǎng)”。相對地,所謂的“弱德”本質(zhì)上是強,心氣高遠(yuǎn),對于不入法眼之人之事,看似自居低位,卻是不入眼、不上心,看不起、不經(jīng)意,在一種反差中,看起來強的,反而顯露了弱。
古話所謂“卑以自牧”,就是“弱德”的表現(xiàn)。面對粗魯和強悍,你想要蓋過它,或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比他更為粗魯和強悍,那不只是“一路貨”,而且更有點變本加厲的意思了。這時候,只有“弱德”的力量最強。在粗魯面前堅持禮貌,看上去是“弱”,實則是“高明”,讓粗魯?shù)哪且环奖陡袆e扭和難受。因為他恨不得你用粗魯來回?fù)羲?,那樣他就放心了,他“同化”了你。但“弱德”恰恰是不會生氣、不被激怒,這種力量實在強大。
陸游的《記夢》寫道:“夢里都忘困晚途,縱橫草疏論遷都。不知盡挽銀河水,洗得平生習(xí)氣無?”四句話,每一句看上去都在責(zé)怪自己,一怪自己渾忘晚境的窮厄,二怪自己做夢依然“頑固”,三怪自己改不了平生習(xí)氣。三個自我責(zé)備,要說“弱”,也是弱到極點,詩人的心氣、心志和傲氣卻在這種“極弱”中直沖上天,此可謂“弱德之詩”也。
人世間,自處或人際相與,“強勢”中往往充滿虛弱、不安與錯誤,“弱德”里卻有定力、有信心,充滿真實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