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大明》這本書更適合與《萬歷十五年》放在一起看,前者趣味盎然,看的時候往往忍俊不禁,后者冷靜自持,若不是專業(yè)人士或許會稍嫌平淡。兩者互相參照,則前者的笑語中多帶著刺骨冷語,后者的平淡如水里藏著時代大勢的巨浪。前者多是庶民百姓口中津津樂道的小故事,后者則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朝堂之上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精明的皇帝,謙虛的首輔,盡責的官員,以及他們身后若隱若現(xiàn)權(quán)相張居正的影子。這兩本書,仿佛燈光與影子,后者中角色的光彩越是顯現(xiàn),前者故事中的陰影就越是深刻。
《顯微鏡下的大明》往往在劇情的發(fā)展越是跌宕起伏時,人物的弧光越是明亮照人,伴隨著愉快的閱讀體驗,讀者內(nèi)心卻越是感到歷史的沉重與無奈,每一個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都似乎萬事已定,歷史的腳步卻不會跟著故事的收尾而停下來。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說,萬歷十五年仿佛是非常普通的一年,但是波濤不驚的海面下暗潮涌動,而馬伯庸筆下那些鮮活的小人物,正是海面上隨風擺動的粼粼波光,讀者透過這些細碎的飄忽不定的波光,去想象海底真正蘊藏的時代力量,大明的命運就像草蛇灰線一樣捉摸不定,卻又逐漸清晰,這更讓讀者欲罷不能。
(供稿 山西 馬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