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綺
2007年4月27日,我回到蘇州,父親陸文夫和妹妹都已經(jīng)去世了,雖是仲春時節(jié),屋子里還是冷寂。下午3點,我在小院里看書,突然頭頂響起了防空警報聲,響亮悠長,足足持續(xù)了3分鐘。
我惶惶不知所以然,我媽卻很淡定?!斑@是紀念蘇州解放的防空警報,年年的4月27日都要拉響的。”她在看報紙,頭也不抬地說。過了一會兒,她自言自語道:“響警報的時候,你爸他們渡江進蘇州城了。3點鐘,在楓橋鐵鈴關那邊,升了旗子,宣布蘇州解放?!?/p>
我父母是新華社蘇州支社(《蘇州日報》前身)的同事。他們進入報社的方式不同,我爸是跟隨新四軍渡江解放蘇州城時,留在蘇州支社的年輕干部,我媽是東吳大學三年級的學生。蘇州解放時,新政府到東吳大學招收工作人員,我媽通過校園報考進入新華社蘇州支社。據(jù)說,當年錄用我媽的領導叫陳沂,曾任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
他們相逢在工作單位,用現(xiàn)在的情感分類法,這叫辦公室戀情。“你爸這個人,年輕時是個馬大哈。冬天一過,棉祆絨線衫一脫,就不曉得塞到哪里去了。那天,我們辦公室搬家,我一拉櫥柜,看見一件絨線衫塞在角落里,蠻新的一件呢。我喊了半天,沒人答應,我就用報紙包好收起來了。結果天一冷,你爸滿世界地找絨線衫,一個辦公室一個辦公室地竄,竄到我們這里,我就拿出來救了他?!蔽野钟袣夤苎?,天一冷,沒個絨線衫襯底,會咳上很久。
“他為了感謝你,請你吃小餛飩了?”
“吃的是菠菜肉絲炒面,好吃得不得了?!?/p>
我父母的姻緣有點巧勁。他們同年生人,且都是“龍?zhí)ь^”的生日。只不過,1928年是閏龍年,我媽是“前龍”,我爸是“后龍”。我媽剛參加工作時,皮膚白皙、面容姣好、氣質高冷,渾身透著學生氣。辦公桌的抽屜里還塞著法文詞典。為他們牽緣的那件絨線衫,我是知道的,絨線是上海蜜豐絨線廠生產的“蜜蜂”牌,淺咖色,我奶奶買了托人織的。
后來,這件絨線衫被多次拆洗重織,先后成了我的絨線衫、接褲腳的絨線褲。最后拆拆洗洗,變成一兜絨線球,卻始終沒有扔,總在我家紀念性地留存著。每次我不經(jīng)意地拉開柜門,一個個咖色的毛線團,就撲落撲落地滾出來……最后,我把這包舊絨線鉤成三角披肩,讓我媽在濕冷的夜晚披著看電視,就算被我爸擁在懷里了吧。
中年以后,我爸的性格漸漸高冷起來。其實他年輕時很活躍。他會編出各種奇遇和笑話講給小朋友聽。夏夜乘涼,鐵瓶巷32號的小孩子們,最愛聚在屋頂露臺聽他繪聲繪色講故事。習習涼風之下,他手里的香煙頭一明一滅,露水都上身了,大家也不愿意下去,直到家長上來拽人。我媽在樓下井臺邊洗完衣服,也搬個凳子上來坐著。有一次,她剛上來,就聽見他正在學狐貍叫,“哦嗚——”完全不像啊。我媽笑道:“無二八鬼哦(泰州方言)!你就哄小孩吧!”這是我媽的口頭禪,不過,這并不妨礙她一邊聽一邊笑。
中年以后,雖然仰頭大笑的日子少了,但他們的另一種生活情趣一直保持著,那就是起綽號。他們倆都喜歡給人起綽號。當然,主要熱衷于互起綽號。
互稱綽號,是《蘇州日報》初創(chuàng)時期,在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報人間流行的小游戲。我常聽報社的老前輩喊我媽“娃子”,喊我爸“拖拉機”(因為他這個記者交稿總是拖拖拉拉)。
那些年,我們一家人都愛看由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連續(xù)劇。晚飯后,我們圍著電視,看滿屏打斗,聽嗨嗨哈哈,一屋子的響聲。我爸看著看著,突然一拍大腿,說:“好!”眾人吃驚:“好在哪里?功夫很平常嘛,這老尼一腳豁過去,又沒倒下大批人馬!”老爺子不緊不慢地說:“人物名字取得好!你看,滅絕師太!嘖嘖嘖,太妙了!”
轉日來,他喝酒過量,我媽上去捂杯子移酒瓶,老爺子醺醺然喊道:“不要動,不要動,我又沒醉,就不讓喝啦,你個滅絕師太!”
我媽虎著臉,不聲不響,吃著一記悶虧,毫無防備。過了幾日,我爸再叫滅絕師太時,我媽突然畫風一變,冷冷地應道:“有啥事體?你個張三‘瘋!”
從此,他們倆就這么互相稱呼,毫不違和。無論開心、小嗔、假怒,還是真生氣,沒什么是一個綽號不可以搞定的!
(柏 綺摘自《蘇州雜志》,陳 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