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野正彥
電影《泰坦尼克號》劇照
“他走得十分安詳?!边@樣的話,大家可能聽過,也可能如此安慰過別人。
“安詳”,大概是每一個人生前最后的愿望。
同樣,在電影《泰坦尼克號》里,男女主人公生死離別的一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或許是人們潛意識里的愿望,希望死亡也能如此凄美。
不過,電影畢竟是電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美化死亡。對法醫(yī)而言,其實很多鏡頭和場景并不合理。在此,我想和諸位聊一聊《泰坦尼克號》以及另一部經(jīng)典電影中的死亡場景。
首先說說《泰坦尼克號》。
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后,年輕的男女主人公被迫漂浮在海面上。露絲躺在木板上,杰克原本也想爬上去,但木板無法承受兩個人的重量,于是杰克讓露絲一個人躺上去,自己則抓著木板的邊緣漂在海里,海水冰冷刺骨。
沒過多久,杰克便體力不支,最終被凍死。他的手從木板上松開,緩緩地沉入大洋深處。
這一幕極具戲劇色彩,異常浪漫,也為人們熟知。然而從法醫(yī)的視角看,這一幕明顯不合理。
首先我們知道杰克不是溺死的,而是凍死的,那么他的尸體就不應(yīng)該沉入水中。如果說得再詳細(xì)一點,就更沒有人情味了。
為什么凍死的人不會沉入水中?
因為人的肺部猶如一個浮囊,當(dāng)人仰面躺在海里時,就會漂浮在水面上,大家或許有過類似的體驗。然而一旦吸入海水,水進(jìn)入肺部擠壓空氣,肺就會失去浮囊的作用,人也就會相應(yīng)下沉。
在電影中,杰克是抓著木板浮在海面上的。
這時他還有意識,也就是說,他是在海面上被凍死的——他死亡時肺部仍有空氣,那么尸體就不應(yīng)該下沉。
所以從法醫(yī)學(xué)的角度來說,真實情況應(yīng)該是這樣的:杰克緊緊抓著木板,身體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他的意識越來越模糊,直到死亡降臨,他終于松開了緊握的木板。然后尸體緩緩沉入水中……
不,尸體在冰冷刺骨的海面上漂著。
這才是正確的解釋。
不過作為訣別的一幕,如果男主人公的尸體在一旁漂著,觀眾的感動程度自然會大打折扣,所以導(dǎo)演才選擇讓尸體沉入海底吧。
只是對長期從事法醫(yī)工作的我來說,再怎么感動,也覺得有些好笑。
此外,法國歌劇《曼儂·萊斯戈》中也有相似的一幕。
這部作品或許有些讀者不太熟悉,我簡要介紹一下。
女主人公曼儂死在沙漠里,男主人公格里奧將死去的曼儂背在背上,曼儂的手無力地垂著。就這樣,男女主人公消失在沙漠的盡頭。這一幕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從法醫(yī)學(xué)的角度看,這也很奇怪。我再不解風(fēng)情地給大家解釋一下。
女主人公是因疲勞過度而死去的。在這種情況下,尸體很可能因為死后僵直而保持固定的姿勢,那么她的手就不可能自然地下垂。這大概也是為了渲染氣氛,卻并不符合醫(yī)學(xué)常識。
真實情況應(yīng)該是這樣的:曼儂的尸體僵硬得如同木頭,被格里奧扛著消失在沙漠里,他的背影宛如搬運假人模特的店員。
不過,如果換一種思路,這些場景也說明了人們在描述死亡時,總是試圖將其刻畫得具有藝術(shù)性且充滿美感。這大概也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了我們的生死觀。
(秋 茂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法醫(yī)之神1:死者的吶喊》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