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殿文
有一些研究表明,人的味覺記憶的固定,應該是在?4~7?歲之間,那個時候喜歡吃什么,或者不喜歡吃什么,基本上是一輩子不變的。老話常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實際上飲食文化更是如此,小時候習慣的味道,一定會伴隨你一生。就像四川的水煮肉片,廣東的腸粉,安徽的臭鱖魚,江南的油燜筍,陜西的泡饃,山西的刀削面……這些美食,肯定也是游子思鄉(xiā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很遺憾我出生在河北農村,家鄉(xiāng)菜與著名的八大菜系都不沾邊,但好吃的驢肉火燒配豆腐腦是我逢人必推的家鄉(xiāng)味。
驢肉應該是老湯(熬制多年而成)加秘制調料(據說有?20?多種),大鍋燉制而成。吃驢肉最好的部位要根據每個人的口味與愛好不同選擇。一般說來,肋板部位比較受歡迎,夾火燒的時候,如果少放一點肥的驢肉,更香。
當然一般在老家吃火燒的標配還要有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而且一定是用北方大豆為原料,用石膏點的鮮嫩的豆腐腦,澆以滾開的特色羹汁(將東北黃花菜和木耳、胡蘿卜絲等大火翻炒,然后加入洗滌多遍的面筋和少許的淀粉,入大鍋熬煮而成),食客們吃的時候需要辣椒或者香菜的,再適當添加。
咬一口香得流油的驢肉火燒,喝一口熱氣鮮嫩的豆腐腦,現在仍然是我回老家第一頓的不二選擇。
老媽有一道拿手菜——煎臘肉,也是我愛吃的。新鮮的、肥肉多的豬肉切成大塊兒的肉方?;用花椒、大料、茴香、桂皮、蔥、姜等輔料熬一鍋水后晾涼?;古樸陳舊的小甕刷洗干凈后晾干?;青色的石頭和石板洗刷一番后在太陽底下曬上一曬。這些都完成了,把大塊兒的肉方一層層碼在甕里,碼一層撒一層鹽,肉碼好后澆入熬好的五香料水,壓上干凈的青石頭,然后蓋上青石板,放在陰涼處,可以一直放到第二年的夏天。
吃臘肉的時候比較簡單?:大海碗里放一些面粉,加一點醋和適量水調成面糊。拿出一塊臘肉,切成薄薄的大刀片,然后把肉片裹一層面糊一片片地放進熱油鍋里去。待面糊炸至焦黃色,從油鍋中撈出來,在鍋上瀝干,便于油回收。
一般吃的時候會配新出鍋的烙餅,熱乎乎、層次分明、外皮薄脆、內里柔軟的烙餅,裹上一塊兒焦黃色、脆生生的煎臘肉,咬上一大口,既有面粉和油在一起烹出來的清香,更有臘肉特別的淡淡的臘味兒,那叫一個好吃。
實際上人們對故鄉(xiāng)味的感情說到底就是回憶和關聯(lián),兒時的味道除了味蕾記憶以外,更多的是對曾經吃這些美食時候的人和事的回憶。走遍千山萬水,家鄉(xiāng)味道最“美”。最愛家鄉(xiāng)這一口,本質上是對故鄉(xiāng)愛的另一種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