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
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qū)西部3公里處的朱山,古稱“豬山”,西與聰明山對峙,東與狗山相連,孤峰突出,最高處海拔為239米,方圓0.7平方公里。據(jù)清代《廣平府志》載:“豬山,一太宗山,在聰明山東南,與婁山對峙。一名石山,絕頂有摩崖石刻?!庇謸?jù)清代《永年縣志》載:“傳因山頂上有豬槽而得名?!庇忠蛏绞酁榧t色,亦稱“朱山”。也有站在洺河北岸易陽城臺地上南望豬山,恰似一頭神豬雄踞矗立的說法。如今,當?shù)匾呀⑵鹬焐绞涛幕瘓@(圖1),吸引了眾多書法愛好者前往參觀。
朱山石刻又稱“漢朱山群臣上醻石刻”,為西漢后元六年(前158)西漢封國趙國諸臣為趙王祝福、祈禱所鐫刻。石刻鐫刻于朱山頂上的一塊天然石面上,刻石與山體相連,石質是細砂巖,為長條狀摩崖石刻??套置嬉郎叫泵嫖飨颍L約150、寬約52厘米,豎排陰刻“趙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圖2),其書體處于秦篆向隸書過渡時期,并由秦篆之長形演為方形。隸書筆意甚濃,是現(xiàn)存漢篆中最早的刻石。
該石刻最早是在清道光年間被時任廣平府知府楊兆璜發(fā)現(xiàn)并將其公諸于世的,推測當時楊兆璜原意或許為訪唐碑,不承想竟得到漢碑,真有“乞漿得酒”之快意。據(jù)清光緒版《永年縣志》記載:“其為文是小篆,斷不會是戰(zhàn)國時代的趙,又考后趙石氏建襄國,綜其在位也不上廿二年,疑是西漢侯國趙國的趙?!薄吨袊鴷ù筠o典》載:“其書法已由秦篆之長形演為方形,隸書筆意甚濃,書寫草率不及‘泰山刻石工整?!鼻宕涤袨樵u其書云:“樸茂雄深,得秦相筆意?!鼻宕鷦⑽惶箍紴槲鳚h文帝后元六年之物。據(jù)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北金石輯錄》記述:“金石學者以為是漢初趙王的字跡。原因是漢初所封各王都有自己的紀年,用自己的國號,故不用大一統(tǒng)的國號‘漢。從書法上來看,戰(zhàn)國時還不可能有這種方折的篆書?!闭沾酥焐绞虄热菟从车哪甏鷳撌俏鳚h前期,即漢文帝后元六年(前158)趙王劉遂時期。
趙王劉遂是趙幽王劉友之子,漢文帝劉恒登基時(前179)被封為趙王。《漢書》卷四《文帝紀》載:“(元年)十二月,立趙幽王子遂為趙王?!眲⒑愕綕h景帝劉啟前元三年(前154)被殺,在位26年。刻石上所說趙廿二年,正值劉遂事業(yè)鼎盛,在漢文帝劉恒跟前受寵,眾大臣前來慶賀,于是便到朱山以北(易陽城信宮一帶)焚香、祈禱,為趙王劉遂祈福,求長生不老。為討劉遂的歡心,祈福儀式極盡豪華奢侈,隆重非凡。
關于朱山石刻的內容和地點,曾出現(xiàn)過許多錯誤。許多資料將朱山石刻的地點說成是河北永豐縣,這是一個明顯的錯誤。另外,普遍流傳的說法是把朱山石刻稱為“婁山石刻”,或叫“婁山摩崖刻石”,如日本二玄社以及香港等地出版的《中國書法大辭典》都以訛傳訛。但根據(jù)筆者所掌握的資料,清光緒版《永年縣志》即把朱山石刻誤寫成婁山刻石?!豆蕦m博物院院刊》曾刊發(fā)過相關文章,提及該石刻內容為“趙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為王上醻此石北”,多了“為王”二字。關于上醻的“醻”字,因原刻文是個篆書字,為“酉”字旁加一個篆書“壽”字,致使許多地方寫成“壽”或“上壽”刻石。
朱山石刻的紀年為“趙廿二年”,西漢分封諸侯王以自封地為紀年極為罕見,它的發(fā)現(xiàn)表明西漢初年各諸侯王在所封地內有各自紀年的事實。因此,朱山石刻對研究西漢時期政治、文化等具有極高的參考及實物佐證價值。
朱山石刻是繼中山國“守丘刻石”后河北地區(qū)最早的漢代摩崖刻石,自清代被發(fā)現(xiàn)后,其獨特的魅力及研究價值吸引著海內外眾多專家及書法愛好者到此考察。
關于朱山石刻的年代問題,學者杜振國經(jīng)過潛心研究,傾向于為戰(zhàn)國趙武靈王時期。他根據(jù)鞠德源所著《萬年歷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進行查證,結果表明,除西漢文帝后元六年(即趙王劉遂二十二年,公元前158年)八月有丙寅日(八月廿四)外,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二十二年(前304)八月亦有丙寅日(八月十五),因此,認定該石刻的年代基本可以鎖定在西漢文帝后元六年(即趙王劉遂二十二年)八月或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二十二年八月。
筆者在此做出進一步的比較分析:
一是從國號和紀年上比較分析。“趙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十五字內容中,趙為國號,廿二是紀年。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從武靈王即位元年始稱王,之前一直為侯爵稱侯,如肅侯、成侯、敬侯、烈侯、獻侯,再之前為子爵稱子,如簡子、桓子、襄子。武靈王在趙國歷史上第一個成為王,國號下直接紀年,合乎事理,也為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西漢時期的劉遂作為一個分封侯國,不可能甩開中央王朝國號在一個分封侯國國號下直接紀年,更何況國號“趙”又不是他個人的“專利”,在他成為趙王之前,同姓王有趙隱王劉如意、趙幽王劉友、趙共王劉恢,異姓王有趙王張耳、趙王張敖、趙王呂祿等。
二是從“群臣上醻”釋義上比較分析。在《說文》中,醻同壽,解釋為主人進客也?!对娫b》云:“主人進酒于客曰獻,客答主人曰酢,主復酌賓則曰醻?!睋?jù)此可知,“群臣上醻”為君臣相互勸酒之意?!妒酚洝ぺw世家》載,趙武靈王在他當政的第十九年(前307)完成了胡服騎射的歷史性改革,第二十年(前306)親自深入中山國探察,掌握了軍事行動上的第一手資料,歸來后,又分派使者到秦、楚、韓、魏、齊等國修好,消除后顧之憂。經(jīng)過一番精心準備,于第二十一年(前305)出兵中山國,一舉占領了大片土地,中山國“獻四邑”講和。出師大捷,舉國歡慶,“群臣上醻”是情理中的事情,刻字朱山之頂則是慶賀階段性勝利的文字表述,非為狹義的祝壽之類。而西漢時分封侯國劉遂,為趙王期間未有大的喜慶之事見于史冊,就算出于祝壽目的或者有不臣之心,也不過如《廣平府志》記述的那樣,不至于狂妄到使用“群臣上醻”這類語氣。
三是從“此石北”釋義上比較分析。“群臣上醻此石北”指的絕不是醻于這塊刻石的北邊,而是刻石所在的朱山北邊。趙武靈王在朱山北邊建有議論軍國大事且非常豪華的信宮,而西漢時信宮坐落之地已淪為易陽縣城,趙王劉遂不可能偕從他的臣子們到一個小小的縣城去“群臣上醻”。
四是從書體上比較分析。秦統(tǒng)一六國后,李斯受命“書同文”,規(guī)定一律使用小篆體,但小篆體絕非李斯創(chuàng)造,之前恐怕在七國中已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李斯只不過用行政手段把文字統(tǒng)一到小篆上來,故后世有“李斯小篆”之說?!摆w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十五字中,“趙”“上”“醻”“年”四字均系大篆體,其他為小篆體,這更說明刻石的時間正是由大篆體向小篆體的過渡時期,這種混雜使用現(xiàn)象只能是在秦滅六國之前,不可能在秦統(tǒng)一全國之后。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當時屬趙國的版圖,文化方面比起其他六國相對來說要先進一些,作為文化載體的文字也必然先行一步。在該刻石的十五字內容中,小篆體字多,大篆體字少,正符合當時趙國的實際情況,而趙王劉遂所處的西漢文帝時期,這種大篆體寫法已不復存在。
綜上所述,朱山石刻應為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二十二年所刻,距今已有2300余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