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那瑜
我的一個大廚朋友今年三月受邀到上海交流,她的任務(wù)是應(yīng)用當(dāng)?shù)厥巢淖鲆蛔烙《攘侠怼2松献篮?,人們嚇了一跳,問:“怎么沒看到咖喱?”
我會這樣形容桌上的菜:炸厚片茄子、炸魚塊、過貓蝦米、酸菇燉豬肉、姜黃炒花椰菜、南瓜苦瓜燉。人們直呼“好吃”并多加一句“吃起來不像印度菜”。我莞爾,心想:這些可都是真正的印度家常菜啊。特別是那道苦瓜與南瓜一起烹煮的菜肴,是我很愛的一道孟加拉家常菜,甜甜苦苦的,在濕熱的雨季吃起來特別順口。
我常在不同的場合與文章中反復(fù)強調(diào):咖喱是英國人殖民印度時發(fā)明出來的,不能代表印度食物。英國人把所有摻有香料、富有鹵汁的菜肴稱為“咖喱”,并區(qū)分成羊肉咖喱、牛肉咖喱、雞肉咖喱、蔬菜咖喱。這就像把放有醬油的中國菜都分成一類、念作同一個名字一樣,毫無道理。
事實上,很多印度料理與咖喱毫無關(guān)聯(lián)。
數(shù)月前,朋友請我到家里吃一頓旁遮普冬季佳肴。到了她家,餐桌上除了最常見的香料燉豆(亦有人譯作“扁豆湯”)、白飯之外,還有一盤冬季限定的上乘菜肴——稱作“莎格”的墨綠色菜泥,將其包在烤得熱乎乎的、沾有奶油的玉米餅里頭,吃起來暖胃又暖身。
朋友的盛情全在這盤菜泥里。她一早去市場買了最新鮮的芥菜、菠菜以及其他三種當(dāng)?shù)鼐G色蔬菜,切細(xì)后放入壓力鍋燉煮,然后另起油鍋,將蒜泥、姜泥、蔥泥、番茄與數(shù)種香料一起拌炒,最后,加入菜泥,持續(xù)小火拌炒數(shù)小時,淋上上等印度酥油(最精華的牛油)。上桌時,菜的纖維已經(jīng)完全軟化,是一道入口綿密且富有香氣的黏稠菜泥。
該如何稱呼這樣一道用心良苦又香氣十足的菜肴呢?稱之為“菜泥”或“蔬菜咖喱”也實在是委屈。飲食,下肚的其實不僅是口中之物,還是一連串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其實“咖喱”的概念意義也蠻好的,人們期待層次豐富的香料與糊狀的口感,只是,所有菜肴都被同一個概念涵括的話,我們就無法知曉它們自己的獨特名字、出處以及因應(yīng)著的不同節(jié)氣和場合。
回到這道菜,其實經(jīng)過長時間與油和香料的一同拌炒,它已經(jīng)從“蔬菜”這個類別中升華出來了,更接近于口感極為綿密的蔬菜油酥膏。
總之,停止在印度菜中找咖喱,透過自由聯(lián)想來翻譯眼前的菜肴,或許才能達到真正的文化交流。
我和朋友常玩這個游戲:用心品嘗一道印度菜后,閉上眼睛去感受,這道菜與我們家鄉(xiāng)的哪一道菜相像?然后看誰說出的連結(jié)最妙。在聯(lián)想的過程中,還真是越吃越好吃呢。
(摘自2024年第8期《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