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摘要:史前美術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常以被研究、被展示的形象呈現(xiàn)給世人,這種遠離當代生活的藝術形式,除具有考古、歷史、美學價值以外,其精神價值也不容忽視。除卻傳統(tǒng)的心理醫(yī)生所提供的療愈服務,史前美術的創(chuàng)作動機、表現(xiàn)形式、審美特征、內在價值也可以對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產生積極作用。當代倡導的跨學科融合、虛擬場景搭建、人工智能輔助、社會人文關懷等都有利于史前美術與當代民眾產生交互。該文基于此探討了史前美術的精神價值對當代市民的精神療愈作用及對療愈場所進行構想,為文化遺產賦活更新、重塑身份,并拓寬藝術療愈的研究領域,使市民更加深刻地受益于文化遺產,實現(xiàn)“舊”精神與“新”理念的聯(lián)結。
關鍵詞:史前美術;精神;城市環(huán)境;市民;藝術療愈;體驗
中圖分類號:J5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5(b)-0188-05
"Old" Spirit and "New" Idea
—On the Healing Effect of Prehistoric Art on Citizens
YANG Xi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Xi'an Shaanxi, 710065,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historic art is often presented to the world as an image to be studied and displayed. This art form far from contemporary life has not only archaeological, historical and aesthetic values, but also spiritual values. In addition to the healing services provided by traditional psychologists, the creation motive, expression form,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trinsic value of prehistoric art can als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urban residents.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virtual scene construc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istance, and social and humanistic care advocated by the contemporary era are conduciv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ehistoric art and contemporary peopl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iritual healing effect of the spiritual value of prehistoric art on contemporary citizens and conceives the healing place, revitalizes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shapes identity, and broadens the research field of art healing, so that citizens can benefit from cultural heritage more deeply and real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old" spirit and "new" concept.
Key words: Prehistoric art; Spirit; Urban environment; Citizen; Artistic healing; Experience
喧囂與快節(jié)奏是當代城市生活的標識,似乎每個角落都被鋼筋混凝土所籠罩,人們的生活模式日益科技化,而心靈寄托卻在無形中逐漸消失。數(shù)萬年前的美術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文字前的表達形式潛藏著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其不僅是對遠古世界的記錄,也反映了早期人類對于族群、自然和宇宙的理解。這種精神超越視覺審美,成為觸及體驗者內心的療愈媒介。
1 稚拙:史前美術的表現(xiàn)形式與人類意識
史前美術誕生于距今至少三萬年前,一般包括洞穴繪畫、巖石雕刻和骨制、石制裝飾品等。人類祖先在嚙雪吞氈的條件下,除了解決安全問題、食物問題、尋找藏身之所之外,還做出了稚拙卻令人驚嘆的美術作品?;谌祟愖嫦鹊恼J知、開化程度,史前美術無論是洞窟繪畫還是雕塑作品,大都具有直觀性和原始性,象征性和抽象性,生動性和野性等特性,反映了早期人類對世界的天真認知和熱烈情感。
1.1 史前美術的特征
史前美術作品線條粗獷、用色簡單、生意盎然,通常不追求精細的技法和復雜的構圖,而是以一種直觀、原始的方式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所見所聞與思想情感,呈現(xiàn)出一種不加粉飾的原始之美。這種直觀性和原始性使這些作品具有澎湃的感染力,令觀者猶如親臨般感受當時的場景。聞名于世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內容以動物居多,如野馬、野牛、猛犸、馴鹿等,形象簡潔直觀,追求的是內在情感、思想的原始表達。除直觀性和原始性以外,史前美術也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諸多器物上裝飾了動植物、人物或抽象圖形等各種象征性元素,與宗教或精神信仰密不可分。
先民對自然界的描繪常常驚人地生動和準確,這與人類本能、情感和智慧不無關系。英國史學家、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在《全球簡史》中寫道,“這極大地幫助了我們認識原始人的共同屬性,那便是他們善于繪畫……在他們手中畫作的優(yōu)美超過了后面時代中任何繼任者”[1]。作者對舊石器時代野蠻人的藝術天賦做出了肯定,其信手涂鴉般的畫作呈現(xiàn)出活力與激情。原始無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其居住的洞穴中可見一斑,大量繪制在有機物上的精美畫作隨風消逝,僅遺留了洞窟中的小部分作品。這些以簡單直白的線條、形狀組成的美術作品在粗獷、稚拙的外表下蘊含了早期的人類意識,展現(xiàn)了其觀察、理解世界的本能反應,對動物動態(tài)和特點的細膩觀察力,以及將思想情感固化在持久媒介上的智慧手法。
1.2 史前美術中的人類意識
人類祖先所面臨的艱難環(huán)境和高危疾病是可怖、致命的。距今12 000年前,歐洲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和可能的瘟疫肆虐至使中歐地區(qū)存在一段人口空白的時期。這種不穩(wěn)定的生存環(huán)境和難以解決的災禍使先民們逐漸產生了死亡意識、超驗意識和自然崇仰。這些意識滲透在早期的美術作品中,是人們在領會生存艱辛與生命渺小后的精神慰藉。
史前時期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令先民對死亡產生了不可遏制的幻想,譬如期待獲得祖先亡靈的庇佑,希冀超自然力量的加持,或認為死亡不是終結而是生命循環(huán)的一部分等。這些觀點在許多史前墓葬美術作品中都得以體現(xiàn)。例如,英格蘭威爾特郡沉雄悲壯的巨石陣,有專家認為該石陣設計的核心或為死亡和宇宙的關系,抑或其排列是按照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軌跡,可能與祖先崇拜和對生死循環(huán)的信仰有關。這些觀點從不同角度反映出先民對神秘的死亡既崇仰又敬畏,甚至體現(xiàn)出了生命的價值超乎在世時的貢獻,而指向生命本身就是無需自證的奇跡。
史前作品中還蘊含了不可名狀的超驗意識,這些類似于心靈感應、預知未來、互動念力的意識在先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祖先認為,投射中洞穴墻壁上的動物畫將預示著能夠捕獲它們,有著漁獵豐產的祈愿;認為佩戴骨制、石制裝飾品可以獵獲猛獸。此外自然崇拜也深深植根于先民的世界觀和宇宙觀中,史前藝術作品中充滿了對自然界的贊頌和尊崇。使用如石刻、骨雕及各種動物油脂和礦物質顏料等自然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崇拜的體現(xiàn),展現(xiàn)了祖先對自然的依賴以及嘗試通過藝術來理解和控制自然的企圖[2]。
史前社會生活中的狩獵采集生產方式決定了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而這種生活方式直接影響了美術創(chuàng)作。在史前美術創(chuàng)作中,經??梢钥吹絼游飯D騰和自然景觀的再現(xiàn),這不僅是藝術表現(xiàn),更是對自然界力量的一種尊重和祈求。這樣的敬畏、尊重、祈求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也避免了人類過度膨脹的野心和欲望,使其在自身力量不足時保持謙卑的姿態(tài)和長久的好奇心。
1.3 史前美術的價值與意義
史前美術因其久遠的時間跨度而增強了當代人的文化認同感,信而有證,言之有故。這種認同感來源于個人或群體對自己所屬文化的自覺認識,并通過這種認識來定義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增強歸屬感。德國學者揚·阿斯曼(Jan Assmann)在其著作《文化記憶》一書中探討了記憶、身份認同、文化的連續(xù)性三者間的關系,并提出文化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生產”認同[3]。
史前美術既是文化標識、歷史連續(xù)性的證明,亦是當代社會教育與啟發(fā)的寶藏。其通過直觀的形象和豐富的內涵,向人們展示了人類最早的思考和創(chuàng)意,可以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探索和理解世界,以及人類的觀念、信仰和生活方式。不僅促進了人們對生活、社會和自然的深刻反思,還對當下人們的行徑與困惑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例如,威倫道夫的維納斯雕塑,造型簡約夸張,在反應生殖崇拜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先民旺盛的生命力,為當下社會“以瘦為美”、身材焦慮的情況提供了另一視角的思考路徑;陰山崖畫圍獵圖中,獵人們英勇無畏、勇猛突進,動物們彷徨無措、驚恐不已,向被壓力裹挾的市民展示了人類的勇氣和旺盛的活力。
除了本身的審美特性、歷史價值以外,史前美術的原始力量和純粹的美也為當代民眾提供了心靈療愈與情感寄托。人們在博物館或展覽中觀賞史前藝術時,能夠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力量,仿佛被帶回到那個充滿野性和與自然搏斗的時代。這種主觀能動性和基本人類經驗,通過人類共通的思想情感幫助人們尋找內心的寧靜與平衡,達到情緒的釋放和心靈的療愈。
2 焦灼:城市環(huán)境與居民精神狀態(tài)
21世紀以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帶來了無數(shù)便利,但也形成了一種當代獨有的生活環(huán)境——城市森林。高樓大廈如同森林一般密集地聳立在城市之中,而人類如同森林中的一員,既享受著文明的果實,又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種環(huán)境對當代城市居民的精神狀態(tài)產生了復雜的影響。
2.1 城市環(huán)境的“雙刃劍”效應
美國社會工作教授查爾斯·H·扎斯特羅在其著作《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中描述,“人們明顯地受到周圍其他人、群體和組織的影響”,并舉例說明外部環(huán)境對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關系,候選人與民眾之間的關系等皆有潛移默化的影響[4]。不可否認的是,城市環(huán)境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機會,促進了個體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與此同時,高樓大廈、密集的交通和快節(jié)奏的生活也對人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俺鞘胁 痹诋敶呀洸皇切迈r的詞匯,這種病癥體現(xiàn)在社會比較、信息過載、人的工具化、生活節(jié)奏快、完美主義、宗族關系瓦解、社會孤立、身份認同及歸屬感缺失、生活變革及不確定性等一系列問題之中,由此引發(fā)了民眾焦慮、壓力和孤獨的情緒。
在擁有百萬至千萬人口的城市之中,人們的生活充滿了先進的電子設備,一些人的精神卻走向無所適從的深淵。美國社會科學家羅伯特·韋斯(Robert Weiss)將孤獨描述為某種呈現(xiàn)出“怪異的持續(xù)性”,“支配”人類的事物,是對人類靈魂近乎恐怖、神秘的折磨。英國作家奧利維亞·萊恩(Olivia Laing)也在《孤獨的城市》一書中寫道:“陌生人在其中來回游移,專注于私人時間里的各種事物。他們是你能看見卻無法觸碰的人……它將孤立和曝光令人不安地結合在一起,即便是那些最為活躍的社交動物,都會為之產生一絲孤獨的戰(zhàn)栗?!盵5]作者精準地描述出當代城市居民的孤獨、被孤立、迷惘、困惑的情緒,使城市環(huán)境帶來的“雙刃劍”效應愈發(fā)明顯。
2.2 城市中的空間與時間
城市空間的密集和繁忙常常使人們在物理上靠近而在心靈上疏遠。當代信息技術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們的溝通效率,減少了溝通時間和成本,但信息爆炸使閱讀與溝通的實質趨向于個性化、碎片化、膚淺化,同時中國大家庭式的宗族關系在城市中日漸瓦解,更加劇了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的矛盾。時間在城市生活中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人們對時間的感知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在節(jié)奏快、競爭強的城市環(huán)境中,時間顯得尤為寶貴,加上過度的人口密度和交通擁堵,城市居民的心理負擔變得更加沉重[6]。城市的快節(jié)奏生活要求人們不斷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和行為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如果無法及時適應,這種時間壓力對市民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
2.3 對本真和自然的渴望
當代城市與先民的生活環(huán)境大相徑庭,人們自身的自然狀態(tài)和對自然的本能反應與外部困擾一并消失了。奔波勞碌的工作與唾手可得的電子娛樂只能暫時抑制和緩解民眾的心理健康問題,而繁忙與娛樂之余是難以排解的空虛與迷茫。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提出了一種青少年兒童因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長期疏離而產生的“自然缺失癥”現(xiàn)象,描述了當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完全割裂所產生的對自然的渴望,或對自然界的無知所致的心理問題[7]。這些問題已在成年人群中蔓延開來,在成長與生活的漫長途中逐漸積累和顯露,直至顯現(xiàn)出明顯的情緒與行為控制能力欠缺、焦慮甚至抑郁等問題。
當代城市環(huán)境既像閃電神宙斯般的快速變遷,也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于市民頭上,人們的求知欲、創(chuàng)造力、愛欲似乎消解于這種速度之中?!蹲髠鳌费裕骸熬影菜嘉?,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碧轿龀鞘猩瞽h(huán)境,理解居民精神疑難,增強居民精神建設,提出新型精神治療方案等活動有待開展。
3 本真:史前美術在藝術療愈中的作用
人們在當代城市中常常感到迷失與疲憊,渴求一種純粹、自然的力量來恢復內心的平靜和清明。藝術療愈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本能回歸,尋找生命中失衡的根源,并恢復內在和諧的過程。史前美術精神在當代藝術療愈中可以起到喚醒和引導的作用,指引人們回歸到更加本真和自然的狀態(tài),實現(xiàn)心靈的療愈和重生。
3.1 用史前美術的純粹性和原始力量回歸內心最真實的狀態(tài)
史前美術作品之所以能夠在幾萬年后仍然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正是因為它們蘊含的最純粹、最原始的人類情感和對自然的探索。意大利史學家喬萬尼·卡拉達闡述道,4萬年前的史前人類有一個重要的躍進,就是要表達出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樣的想法點燃了藝術的火花。盡管史前美術的產生離不開企圖征服自然界的功利目的,但這些作品常常以其簡單而直接的形式展現(xiàn)出一種最原始的美和力量。這種美不僅是裝飾性的,追求技術上的成熟的,而且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與生俱來的表達。
近代包括高更、梵高、畢加索、馬蒂斯等在內的諸多藝術家,在工業(yè)文明快速發(fā)展的時期放棄了成熟的西畫模式,而轉向更加原始、本真、簡樸的史前美術,拉進了人類精神與美術的距離。同樣的精神在當代葡萄牙畫家安東尼奧·波特羅(Antonio Poteiro)的畫作中可以得見,其畫作天真、奇妙,成為原始性與純粹性的完美結合[8]。這樣直白、簡單的藝術可以引導人們剝離外在的繁復,減緩心理上的時間流速,回歸內心最真實的狀態(tài),進而對當代城市中的強度競爭、信息轟炸加以對沖和消解。
3.2 用史前美術激發(fā)精神共鳴
史前美術的特點是質樸、原始的藝術風格和對自然界生動的描繪,這種藝術形式直接來源于人類早期的生活環(huán)境,不受后來文明復雜規(guī)則的約束,更能觸動人的內心。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在其文章《美學中的類型問題》中提道,“美學實質上是應用心理學,因此它不僅與事物的審美性質有關,而且也與,并且主要與審美心理學問題有關”[9]。人類內心深處有著共同的原型符號,這些符號跨越時空存在于不同文化和歷史時期的藝術作品中。史前美術正是這些原型符號的重要載體,激發(fā)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實現(xiàn)心靈的凈化和療愈。
城市中競爭加劇、人的工具化、宗族解體等現(xiàn)象都是居民孤獨、空虛、身份認同感及歸屬感缺失的誘因。在藝術療愈的過程中,史前美術精神可以產生重要的引導作用,幫助城市居民打開內心的閘門,釋放積壓已久的情感,實現(xiàn)心靈的凈化和療愈。正如榮格在另一篇文章《現(xiàn)代人的心靈問題》中提道,“我們的時代切望親身體驗自己的心理。它需要原始的經驗而不是現(xiàn)成的結論”[10]。史前美術對內心與外物直覺的感觸、本能的表達、實在的了解可以引起當代民眾精神上的共鳴。這種共鳴不僅是對藝術形式的欣賞,更是對自然、生活和人類本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3.3 發(fā)揮史前美術作為人與自然之間橋梁的作用
史前時期人類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博而崇仰的關系,這種關系在諸如中國陰山、賀蘭山、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法國肖維洞窟的巖畫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這些作品中充滿了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反映了人類試圖征服自然的旺盛生命力。當代城市居民無宗教信仰束縛,亦無多代族親共居,逐漸喪失了對天地、前人的敬畏意識,趨于“精致利己主義者”。先民的美術作品中的動植物、日月星辰、大地山川等自然元素以及作品所依附的物質載體,或可引發(fā)人們對自然的心理需求,成為連接人類與自然的橋梁,找回人與自然重新連接的可能性。
“城市病”在當代已成為各個國家、各大城市試圖解決的問題。我國出臺的《擴大內需戰(zhàn)略規(guī)劃綱要(2022—2035年)》中提到依法依規(guī)加強城市生態(tài)修復和功能完善;2023年日本東京也出臺了“逆城市化”舉措[11]。這些政府戰(zhàn)略方針意味著城市結構的改變,也勢必使“城市病”逐漸走向痊愈。在改革的過程中,史前美術可以與政策相輔相成,為居民精神健康增加助益,使民眾達到“內”“外”的雙重治愈。
4 觀照:藝術療愈場景構想
在當代藝術療愈的實踐中,用來輔助治療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并隨著科技發(fā)展不斷迭代。藝術療愈通常有專門的場景和療愈師,但這樣的模式或會增加被療愈者的緊張感和防備心,從而難以實現(xiàn)徹底的內外連接。藝術實質是溝通人類內在世界與外在現(xiàn)實的橋梁,更有效地方式是將患者“被療愈者”的身份更新為“體驗者”,將史前美術相關的體驗融入各類“游戲”或創(chuàng)作中,產生潛移默化的精神引導和傳輸,以達到心靈的平衡與療愈。
4.1 互動式史前洞窟體驗
置身于真正的史前洞窟毋庸置疑會帶來更為震撼的體驗,但分散于全球各地的遺址增加了體驗者親往的難度。結合現(xiàn)代虛擬現(xiàn)實(VR)技術和增強現(xiàn)實(AR)技術能夠創(chuàng)建一個互動式的史前壁畫體驗空間,參與者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史前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場景,通過觸摸、聲音和視覺的互動體驗史前藝術的神秘和魅力。
4.2 沉浸式藝術療愈環(huán)境艙
創(chuàng)建一個全方位沉浸式藝術體驗艙,結合聲音、光線、顏色和氣味等多種感官元素,提供一個完全脫離日常環(huán)境的療愈空間。這種環(huán)境可以模擬不同的自然和藝術場景,幫助人們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找到心靈的出口。這樣身臨其境的環(huán)境有助于當代市民感受截然不同的生存、審美、心靈體驗,從而對自我和社會產生新的認知與想法。
4.3 史前藝術創(chuàng)作工作坊
在博物館、藝術中心或郊野地區(qū)成立史前藝術創(chuàng)作工作坊,結合史前藝術元素和特點,設計出系列藝術治療活動,如繪畫、雕塑、攝影等,幫助參與者表達和釋放內心的情感。或邀請藝術治療師和史前美術愛好者指導參與者學習史前藝術的創(chuàng)作技法,如巖畫、陶器制作等。體驗者通過親手觸摸動植物、礦物顏料、泥土等材質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體會史前人類對生活、自然的熱愛和敬畏,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找到內心的平和與滿足[12]。
4.4 史前藝術冥想活動
在安靜的“洞穴”式空間中舉辦以史前藝術作品為主題的冥想活動,體驗者在專業(yè)導師的引導下,通過冥想和深度觀察史前藝術作品進入一種冥想狀態(tài),以達到放松身心、凈化心靈的目的。這種結合古老藝術和現(xiàn)代冥想技巧的療愈方式,可以為當代市民提供一種回歸內心、尋找心靈寧靜的路徑,也可以緩解當代城市快節(jié)奏帶來的壓力。
通過這些創(chuàng)意的療愈方式,史前美術得以在當代社會煥發(fā)新的生命力,成為人們尋求心靈慰藉和平衡的途徑之一。緱夢媛認為,“我們可以看到,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正朝著更具延展性、體驗性的方向轉化,進入公眾的日常生活”[13]。將史前美術與藝術療愈相結合,人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還能夠借助其精神力量在當代城市森林中找到一片心靈的凈土,實現(xiàn)心靈自由和解放。這不僅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加強社會整體的心靈凈化也具有重要意義。
5 結束語
史前美術作為古老而獨特的藝術,其價值和意義超越了藝術形式和時空限制,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靈魂與物質、自然與人類的重要紐帶。史前美術兼具文史價值和療愈功能,在與當代民眾產生精神共鳴的同時,為人們帶來反思以及理解社會環(huán)境的新視角。通過藝術療愈與史前美術結合,既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人類文化遺產,也對發(fā)掘其在當代社會中的療愈潛能產生重要價值,真正實現(xiàn)“舊”精神與“新”理念的聯(lián)結。在未來的研究和實踐中,人們應當更加重視和發(fā)掘史前美術及其他藝術形式在療愈領域的應用潛力,使其成為促進人類身心健康與社會和諧的強大力量。
參考文獻
[1]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全球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2:67.
[2] 敖久麗,甄永亮.論史前美術的藝術特征及意義[J].新西部(理論版),2015(22):115.
[3] 揚·阿斯曼.文化記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37.
[4] 查爾斯·H·扎斯特羅.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6-27.
[5] 奧利維亞·萊恩.孤獨的城市[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2018:1.
[6] 徐躍家,馮昊,李煜.城市、街道、社區(qū)設計的心理干預:基于“城市理智”的思考[J].建筑創(chuàng)作,2020(4):156-167.
[7] LOUV R. Last Child in the Woods: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M]. New York:Algonquin Books,2008:99-110.
[8] 羅彥軍.視覺表達的原始純粹性:安東尼奧·波特羅作品欣賞[J].少兒美術,2022(8):20-23.
[9] 卡爾·榮格.榮格心理學[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215.
[10]卡爾·榮格.精神分析與靈魂治療[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232.
[11]吳限.“逆城市化”:日本試圖紓解大城市病[J].世界知識,2023(4):66-68.
[12]馮禎.泥的療愈:后疫情時代陶藝手作的情感向度[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3,57(2):28-29.
[13]緱夢媛.公共空間作為創(chuàng)新界面[J].美術觀察,202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