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驥
我曾于2004年 2月在《中國教師報》上發(fā)表《教育敘事怎樣寫》一文。20年后,我對“教師如何寫好教育敘事”又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要想寫好一篇教育敘事,到底應該關注些什么呢?先看一則真實的簡短敘事:清明節(jié)前夕,二年級的小明拿著手中的白花一蹦一跳地沖到金老師面前,大聲說:“金老師好,這是我昨晚和媽媽一起做的白花,我把它送給您了!”金老師一愣:清明節(jié)給我送白花,啥意思?轉念一想:不對,這應該是小明想表達對我的尊敬吧。于是,金老師擁抱了小明,微笑著對小明說:“小明真好,給老師送花,老師很感動。不過,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我們要將這朵花獻給那些值得我們紀念的先輩喲。等一會兒我們到了烈士陵園,一起將花獻給那些英雄,好嗎?”“好的。”小明又一蹦一跳地跑進了教室。
教育敘事要有“特別的味兒”,首先要讓故事本身“很特別”。上面這個故事,我們讀來,是不是感覺這個老師很有教育智慧,而不是“一訓了之”?倘若這個老師采取呵斥的方式處理,又會是怎樣的效果呢?孩子肯定很傷心,甚至會從此對送花避而遠之,也不會明白自己今天“錯”在哪里,為什么老師會訓斥自己。這則故事也讓我們深思,產生“教育的藝術到底是什么”或者“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等的思考。這樣的教育敘事無疑是成功的。學校就是故事的集散地,大大小小的故事多如牛毛,但特別的故事還需要特別地講。即使不起眼的故事,換個特殊的表達方式也能出彩,也能讓人產生興趣。老師在寫教育敘事的時候,要關注敘事的選擇,也就是要選擇那些能夠引起大家共鳴的真故事。每天發(fā)生在師生之間的故事會有很多,并不是隨意選擇一件事就寫,對于那些沒有什么“價值”的事情就不用浪費筆墨了。畢竟平淡無奇的教育敘事,讀者也不大會感興趣。因為很多人都有獵奇心理,會用審視的眼光去閱讀你描寫的教育故事,讀來無味只會被束之高閣,或者被棄之而不戀。一個好故事,會讓人一讀再讀,在腦海中留下痕跡。
教育敘事要有“特別的味兒”,要讓故事人物“立起來”。老舍先生說:“唯有動作描寫,人物才能立起來”。正如《駱駝祥子》中虎妞的“揚”、祥子的“蹲”,以及祥子“怒摔錢”事件和虎妞“假懷孕”事件等,善用一些反常性動作來深刻描寫人物心理,用一連串動作來描述事件,都可謂入木三分。其實,我們生活中的每個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各自有特殊的性格和情感表現(xiàn),必須用不同的寫法描寫他們的表現(xiàn),包括故事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有的孩子怯懦害羞,有的孩子倔強暴躁,有的孩子溫柔可愛,個個表現(xiàn)不一。老師也不一樣,有的在事情發(fā)生時會直白告知,有的會委婉勸解,也有的會采取迂回戰(zhàn)術。老師的教育方法不同,教育智慧也有一定差異,教育效果自然也會有一定差別。比如:
今天,我剛踱步到教室門外,就聽教室里如同菜市場一樣。我不是剛在晨會時強調過紀律嗎?怎么又這么吵鬧?我立馬沖進教室,只見一向不守紀律、缺乏自控力的小丁正如同游泳一樣,仰躺在地上比畫著蛙泳手勢。好多學生聚集在他旁邊看熱鬧,哈哈大笑起來?!罢酒饋?,所有人回到座位靜坐5分鐘!”教室立馬安靜下來,連掉根針都能聽得到。
這個故事中,人物就“立起來”了,也“各具特色”。既有學生的放縱,也有圍觀者的隨性,還有老師的暴怒,人物個性鮮明,躍然紙上。兒童有兒童的特點和個性,老師有老師的樣態(tài),要讓故事中的人物能夠“立”起來,不能“千人一面”,要像站在讀者面前一樣,讓讀者也像故事發(fā)生的見證者一樣。
教育敘事要有“特別的味兒”,必須關注敘事的細節(jié)。英國畫家約翰·韋伯說:“細節(jié)使得普通變?yōu)榉欠??!奔毠?jié)寫得好,能讓故事錦上添花。有這樣一個故事:
小張和小馬因為一塊橡皮打架了,小張憤怒得像一頭獅子,跳上凳子用手指著小馬狂喊:“你憑什么拿我的橡皮?誰給你的權利!”滿臉通紅的小馬也不甘示弱:“我就拿了,怎么了?就知道你是一只會叫的狗?!毙堃宦牐ⅠR從凳子上跳下來,用盡全力狠狠地踹了一下小馬的屁股,毫無準備的小馬一下子踉踉蹌蹌地趴在了地上……等班主任王老師來的時候,小張正捂著肚子在喊疼。原來,小馬因為被小張踹了一腳后,這個小霸王哪能忍受得了,就爬起來朝著小張的肚子來了一個左勾拳……
這個教育敘事的片段就關注了細節(jié)描寫,讀來讓人身臨其境。當然,細節(jié)的描寫也要有所取舍,方能凸顯故事的精髓、突出人物的特點,讓敘事更有一定的故事性。我們在描寫故事的時候必須用恰當?shù)姆椒?,既要會講故事,也要能帶著讀者進入故事情境。
教育敘事要有“特別的味兒”,也要關注敘事的方式方法。不管是采取順敘、倒敘還是插敘的方法,都要關注敘述者的視角、被敘述者的表現(xiàn)以及故事演繹的策略,還要注意敘述的節(jié)奏性結構描寫。依據(jù)表述的需要,調整故事情節(jié)的前后順序、情節(jié)表現(xiàn)的密度和故事的走向,要采用比較合適的場景描寫、行為狀態(tài)的敘述,甚至人物的細節(jié)描畫都要做到恰到好處。不僅關注敘事本身,也要關注故事中的人性,以及教育所想表達的理性的思考。這樣做才不會讓教育敘事顯得主題不集中,才能真正做到“淡妝濃抹總相宜”。
教育敘事要有“特別的味兒”,還要關注事件本身隱藏的教育意義。寫教育敘事,不能漫無目的,隨便寫寫,必須有所思考,要關注敘事的目的性,也就是我為什么要描寫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具體細節(jié)帶來的含義是怎樣的,這些都是要認真關注的。寫真故事不要采取說教的形式,甚至不需要表達自己直接的觀點,而是由讀者去悟,效果會立竿見影。教育敘事要有一定的啟迪性,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表述自己在工作中所聽、所見的案例,向讀者傳遞自己內心的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要深刻審視自己的教育言行、檢視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斷反思和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從而發(fā)現(xiàn)和體悟教育教學的真正內涵和現(xiàn)實價值,進而改進、優(yōu)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要讓讀者既能入故事,又能跳出故事思考,這是教育敘事的上位思想。
我很喜歡閱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窗邊的小豆豆》等著作,這些書中的故事簡單而有意義,角度獨特而又立意新穎,讀后能夠引人深思。所以,教育敘事要有“特別的味兒”,要力爭在真故事上落筆、在敘事中寓情、在分析中表理,將這些蘊含智慧和意義的教育事件通過敘述的方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教育敘事成為傳遞教育智慧的載體,成為激起同人教育思考的催化劑,成為教育百花園中一道純真又感人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