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
[ 摘 要 ]圍繞“垂線段最短”可以構建解題模型,解決線段最值問題.教學中教師應立足知識定義,開展模型探索,再結合實例強化應用.研究者結合教學實踐,開展“垂線段最短”解最值微專題設計,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 關鍵詞 ]垂線段;最短;定義;模型;最值
“垂線段最短”是初中數(shù)學的核心內(nèi)容,在數(shù)學解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可求解相關最值問題.“垂線段最短”解最值的方法較為特殊,是基于教材定義的思路構建,因此教學中教師需要精設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明晰定義,掌握構建思路,結合實例強化.下面結合教學實踐,進行具體探究環(huán)節(jié)設計.
“垂線段最短”是初中數(shù)學的基礎知識,教學中需要完成“定義講解”到“解題構建”的過渡,整個過程筆者建議結合具體圖形,直觀呈現(xiàn)解析方法、構建策略,結合具體問題來逐步強化.教學設計可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定義講解、模型構建、初步應用、拓展強化.
1.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教材釋義,定義講解
垂線段最短:在連接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的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教學預設:教學中教師首先給出上述定義,讓學生重溫定義,再結合具體圖形引導學生直觀理解.如圖1所示,分析點A到直線l上的線段,其中點B,C是直線l上的一般點,而點M為垂線段點,顯然AB> AC>AM,由此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垂線段最短的定義.
教學建議:該環(huán)節(jié)的核心內(nèi)容是讓學生直觀理解定義,因此教師設計該環(huán)節(jié)時不僅需要給出具體文字定義,還需要結合圖形來明確定義內(nèi)容,同時關注如下兩點:一是關注線段的直觀比對;二是關注垂線段的定義,即定點到垂足的距離.
2.教學環(huán)節(jié)(二)——模型構建,策略生成
“垂線段最短”可應用于線段最值問題中,尤其適用于涉及兩條線段的最值中,教學中需要教師結合具體情形來構建解析模型.
教學預設:如圖2所示,在△ABC中,M,N分別是DE,BC上的動點,連接AM,MN,求AM + MN的最小值.
利用“垂線段最短”來分析思考,顯然作出點A到BC的垂線段,則可以確定線段和的最小值.具體作圖過程如下:
過點A作BC的垂線,垂足為Q,與DE相交于點P,當M,N分別與P,Q重合時,AM + MN有最小值,即為AQ的長度.如圖2所示,顯然圖中AM + MN ≤ AQ,其中AQ即為點A到BC邊的垂線段.
教學建議:在利用“垂線段最短”模型解最值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模型的構建過程,還要讓學生掌握兩點核心內(nèi)容,一是模型的本質(zhì),即過定點作定直線的垂線段;二是明晰模型適用的問題需要具備兩大特征:①含有一個定點;②動點的運動軌跡為直線.
3.教學環(huán)節(jié)(三)——模型應用,強化練習
上述完成了“垂線段最短”定義的講解和模型構建,該環(huán)節(jié)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應用練習,問題選取不宜過難,與上述模型問題結構類似為宜.
問題1 如圖3所示,在△ABC中,AC = BC = 10,∠ACB = 4∠A,BD平分∠ABC交AC于點D,點E,F(xiàn)分別是線段BD,BC上的動點,則CE+EF的最小值是 .
教學預設:本題為關于兩線段和的最小值,探究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問題特征入手,定位方法,再結合模型進行思路構建.
題目設定C為定點,而點E,F(xiàn)分別是線段BD,BC上的動點,動點的軌跡均為直線,顯然可以利用“垂線段最短”模型來求解.
求解CE+EF的最小值,可先進行對稱轉(zhuǎn)化,再結合定義確定最值:過點C作關于BD的對稱點G,過G點作GF⊥BC交BC于點F,交BD于點E,如圖4所示.根據(jù)對稱可知EG=EC,從而可將問題轉(zhuǎn)化為EG+ EF的最小值.
教學建議:對于模型的應用教學,教師要重視兩點,一是學生剛掌握了模型方法,問題選取時要緊密聯(lián)系模型;二是教學引導要緊扣模型應用,從問題入手,定位解法,再結合模型分析推理,過程引導十分重要.
4.教學環(huán)節(jié)(四)——拓展強化,綜合應用
定義模型在綜合性問題中也有廣泛的應用,教學探究中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強化,以拓寬學生的解題視野.問題選取適當變式,可結合幾何運動,變換其中的動點軌跡條件來變式探索.
教學預設:本問題是關于直線DF的最小值探究,問題較為特殊,“讀題”階段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兩點,一是問題的特點,涉及線段旋轉(zhuǎn),讓學生結合旋轉(zhuǎn)特性推理條件;二是E為動點,其運動軌跡不確定,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先分析軌跡,再確定方法思路.
動點軌跡探究:△ABC為等邊三角形,E為其對稱軸上的一個動點,顯然可推得∠CAE = 30°,BD = 43,∠CBF = 30°,從而可確定點F的運動軌跡為直線BF.
教學建議:對于變式綜合性問題的探究教學,需要注意過程引導,且對于每一個過程均需要慎重解讀,圍繞解題過程來分環(huán)節(jié)設計.以上述教學為例,分為旋轉(zhuǎn)推理、進一步解讀、軌跡探究、最值求解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均需要教師進行細致的推理引導.
上述圍繞“垂線段最短”定義開展模型解題應用構建,整個過程從“基本的知識定義”出發(fā),構建“解題模型”,再深入“解題拓展”,整個微專題設計方案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現(xiàn)提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
建議1 立足教材基礎,整合構建模型.
“垂線段最短”是教材的基礎知識,立足該內(nèi)容開展探索構建,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能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方法構建中需要對知識進行整合,探索構建模型,形成解題策略.因此教學中筆者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教材的基礎知識,探索解題方法.
建議2 環(huán)節(jié)關聯(lián)設計,問題設問引導.
在“解題方法”專題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精設教學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緊密關聯(lián),按照知識的生成規(guī)律來編排,要引導學生從基礎知識入手,生成解題方法,再強化應用,提升學生思維.問題探索建議采用設問引導的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