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霞
新課標明確了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边@里凸顯的是“表達方式”,當然運用哪種表達方式,沒有嚴格的限定。
但是,縱觀近十年的鎮(zhèn)江中考作文命題,如“那令我心動的潛臺詞”(2013年)、“走近了才知道”(2014年)、“補”(2015年)、“又見_____,真好”(2016年),“偏偏是_____(我、你、他、她、它)”(2017年)、“那一刻,我沒有回頭”(2018年)、“難得這樣”(2019年)、“查”(2020年)、“只是數(shù)字/不只是數(shù)字”(2021年)、“其實是特點/其實是優(yōu)點/其實是缺點”(2022年)、“天氣牽動_____的心”(2023年),雖然明確“文體不限”,但從命題內(nèi)容和要求看,基本上都適合寫記敘性的文章。
一、山重水復疑無路——處處皆困境
新課標明確要求:寫記敘文,要做到內(nèi)容具體。如果用字數(shù)衡量,即不少于600字。然而,區(qū)區(qū)600字,對于有些學生而言,比擠出600個腦細胞還艱難。這種“難”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很多學生拿到文題,常感到頭腦空空,即使搜腸刮肚,也無從下手,沒有可寫的內(nèi)容,從而陷入無盡的冥思苦想中,最后不得已,就應(yīng)付而作,只能抄寫搬運別人的文章,也不管對不對題,只為湊字數(shù);二是有些學生只會簡要概述事件,記敘平淡,缺乏必要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深度,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寡淡無味。
這樣的問題屢屢發(fā)生,教師感慨無奈之余,往往又束手無策。教師的作文教學方式單一,教學通常按照學生寫、教師評的形式,按部就班地進行,甚至還有寫前不指導、寫完就拉倒的不作為行為。作文教學缺乏完整而規(guī)范有序的體系,沒有具體可行的指導方法,困在瓶頸之中,找不到突破口。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教材是范本
教師如果能巧妙地挖掘并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掌握寫作技巧,那么對教材的使用就是合理有效的突破,也給作文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抓手”。這樣,學生就能將讀與寫緊密結(jié)合,以讀促寫,有效遷移,從而讀有所用。
事實上,寫作需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所以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積累了什么材料,還要了解他們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給予他們積極的評價,引導他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材料。其實,教材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真真實實的寫作范本,是指導學生寫作的第一手資源,如果能用好它,何樂而不為呢?
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散步》為例,談一談寫記敘文的方法和技巧?!渡⒉健肥悄獞哑莸慕?jīng)典散文,文質(zhì)兼美。教學時,很多教師特別重視“親情”“人性”“生命”這三個因素對人心靈的影響,把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作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但我覺得把《散步》作為引導學生寫記敘性文章的經(jīng)典范文,實現(xiàn)寫作教學的目標更為重要。那么,《散步》能帶給學生怎樣的啟迪呢?
1.生活——素材的源頭
記敘性的文章講究內(nèi)容真實,要寫出具體的事件?!吧⒉健边@個題目點明了本文的中心事件,寫一家人散步的過程。作者在談到本文的選材時,這樣說道:“這是一次真實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細節(jié)),這樣,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較之純粹的虛構(gòu)更有實感?!鄙⒉绞侨粘I钪凶顬槠匠2贿^的小事,作者巧取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入題,可謂平常而自然。不需刻意雕飾,不必冥思苦想,只是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由此可見,寫作不是刻意地創(chuàng)造素材,只是把生活中經(jīng)歷過的事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寫作源于生活,只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離開生活,作文猶如無米之炊、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做生活的主人才是寫好作文的關(guān)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而現(xiàn)在學生每天都生活在學校與家庭的兩點一線間,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很多人常以此為借口,慨嘆沒有豐富的生活,缺乏具體的寫作素材。事實上,現(xiàn)在的學生接觸的事物要比我們想象的豐富得多。哪怕是兩點一線間,也有地點的轉(zhuǎn)換,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段,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同的人、事、物,會發(fā)生各種精彩紛呈的故事。有讓人感動不已的,有讓人感慨萬千的,有讓人義憤填膺的……不同的人對故事的敏感度不同,生發(fā)出的感觸也不盡相同。由此看來,時空可以多維,生活也可以很精彩。只要沉浸其中,自然能品出生活的諸多滋味。
寫作材料的準備工作十分重要,教師要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他們通過觀察、調(diào)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發(fā)現(xiàn)“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精彩。對于每天發(fā)生的相同或者不同的事,不能看成白開水一樣平常,否則寫作的源頭也如一潭死水,會日漸枯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養(yǎng)成隨時隨地記錄生活的好習慣。假以時日,這些生活細節(jié)和片段堆積在腦海深處,越積越多,特定的情境將會喚醒這些沉睡的記憶,為寫作打開記憶的閘門,還用擔心言之無物嗎?
2.描寫——表達的秘訣
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惫湃藦娬{(diào)文采的重要性,而對于記敘文而言,描寫不僅能增添文采,還能豐富內(nèi)容。姜洪根老師說過,描寫是記敘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表達方式,描寫是記敘性文章取勝的關(guān)鍵?!渡⒉健芬晃碾m然以表現(xiàn)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和中年人所肩負的使命感為重點,但作者的思想情感還是依托事件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寫表現(xiàn)的,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
文中的景物描寫最為精彩,雖僅有兩處,卻有作者匠心獨運的斟酌。第一處是第4段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看起來只是輕描淡寫,卻為一家四口的散步提供了美妙的場景。經(jīng)過一個漫長的冬季,終于迎來了陽春美景,踏著美景出行,其樂融融,別具情趣。第二處描寫是第7段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是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散步途中有了景的加入,景致豐富了,明麗了,散步就不會是單調(diào)無聊的事,走小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一家人的幸福就延伸了。兩段景物,雖然著墨不多,卻著實豐盈了文章內(nèi)容,不僅為散步提供了活動背景,也滿足了讀者多層次的閱讀心理需要。
文中的人物形象雖不如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突出,但人物的思想情感還是在細節(jié)化的情節(jié)中展現(xiàn)出來。在祖孫之間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分歧中,要“我”這個關(guān)鍵人物來調(diào)解,于是“我”在這個時候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動,細致入微,從而做出最后的決定,說出“走大路”這番鏗鏘有力的話語,可謂深思熟慮,把我對母親的尊重和孝順充分表現(xiàn)出來。文中其他人物形象,如慈愛的母親、賢惠的妻子、天真的兒子,也呼之欲出,鮮活生動,使普通的散步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味,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融洽。細節(jié)化的刻畫與描寫相得益彰,不僅使文章內(nèi)容具體充實,更使文章意蘊無窮。這就是《散步》一文蘊含的寫作智慧,教師要發(fā)現(xiàn)并挖掘出來,引導學生掌握這些寫作技巧,學會生動地描寫景物、刻畫人物,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3.立意——作品的生命
記敘性的文章講究深度,立意是根本。生活如此多嬌,寫作的源泉豐盈不竭,那為什么有的學生的作文總是蒼白無力呢?比如針對考場作文題目“秘密”,學生十之八九寫的是小時候隱藏了弄壞東西的秘密,千篇一律。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對生活缺乏敏銳的洞察力,沒有獨立的思考和體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缺乏新意。不能做到新鮮脫俗,文章當然就索然無味了!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作文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以《散步》為例,為什么作者就能寫出這樣的經(jīng)典之作?因為這是他的人生體驗,他有感而發(fā),有深刻的思考。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心,應(yīng)寫出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生活認識或體驗,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散步》的內(nèi)容雖然簡單,但意蘊豐富,耐人咀嚼,回味無窮。由此可見,深刻的立意才是作品永葆活力的根本,是作品的靈魂。鼓勵學生在作文中表達對生活獨有的認識和感受,養(yǎng)成愛思考、重思想的寫作習慣,才是提高其作文水平的根本所在。
《散步》又是如何表達深遠的意蘊的呢?通過閱讀文本,大多數(shù)學生感受到了一家人的幸福,但這樣的認識顯然不夠深刻。這個時候,我適時引導學生細細揣摩文末的語言:“為什么說‘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含義深刻,突出了中年人對于幼小生命及年邁生命的責任感、使命感,意在言外,“責任與生命”這個主題躍然紙上。原來,文末的只言片語,要做到畫龍點睛,提升文章的意蘊,此為一法,最為有效。其二,要圍繞中心立意巧設(shè)矛盾,突出主要內(nèi)容,提升文章的深度。文中小小的分歧就是為文末立意設(shè)置的關(guān)鍵情節(jié),借此夸大了“我”的決定作用,幫助讀者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讀懂他的責任感。其三,其他文字,緊扣中心表達,立意會更鮮明。還是以文中的兩處景物描寫為例,可以看出字字彰顯生命力,這“新綠”“嫩芽”“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展現(xiàn),彰顯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謳歌,是對生命的禮贊。原來,景中也蘊含著作者的情感。細細咀嚼其他文字,也是如此。文章的思想就在一點點的累積中,在文末噴薄而出,集中而明確。寫作時,要把立意當作根本,學會集中筆墨表達,巧妙地點睛,何愁作文水平得不到提升?
4.構(gòu)思——思維的訓練
記敘性文章講究技巧,構(gòu)思要謀全篇。清代袁枚曾說“文似看山不喜平”,這句話是說,好的文章在情節(jié)的展開和場面的描寫上要有變化,這樣顯得波瀾起伏,搖曳多姿,更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相反,文章若一味地平鋪直敘,沒有起伏變化,像流水賬,容易讓人感到單調(diào)、乏味,很難贏得讀者的喜愛。曲折多姿、引人入勝的作品離不開作者的整體構(gòu)思。構(gòu)思的水平,取決于作者的思維能力。
《散步》在謀篇布局上的技巧,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是作者思維能力的精彩呈現(xiàn)。文章篇幅雖然短小,卻也是尺水興波,一波三折。如此簡單的事情,作者將它寫得饒有興味,發(fā)人深思。全文以我和母親的關(guān)系為主線描寫了幾個細節(jié):首先點明散步對象,寫“我”說服母親出來散步;接著交代散步時一前一后兩對母與子的組合;然后出現(xiàn)選擇大路小路的分歧,“我”權(quán)衡后以母親的意見為重;接著寫祖母順從孫兒意見,決定走小路;最后特寫“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的動人情景。其中,“分歧”這一細節(jié)最生動精彩,因為有分歧,就有了矛盾,矛盾使情節(jié)曲折生動,解開矛盾的過程自然就推進了故事的進程。因為事情有故事性,文章才引人入勝,才會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另外,開頭對四人身份的交代,看似簡單,實則寫出“我”的鄭重其事;散步時,兒子發(fā)現(xiàn)有兩對母子,寫出了生命的傳承;祖母順從孫子的意見,并對“我”提出背著走的要求,為下文的收束巧妙做了鋪墊……處處可見作者的匠心獨運,構(gòu)思精巧。寫作時,要通盤考慮文章結(jié)構(gòu),進行整體設(shè)計。當然,謀篇布局的技巧很多,不同的文章大相徑庭,但都能展現(xiàn)作者的思維能力,在此不再贅述。
只要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總有一天,學生就能坦然面對寫作,輕松地說出:作文,要說愛你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