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許多人在成長中都得到過貴人相助。其實,不少貴人自己也曾得益于前輩貴人的相助,貴人也會代代接力。
孫寶琦是蔡元培的貴人。1907年6月,蔡元培決定自費去德國萊比錫大學留學,但苦于手頭拮據(jù),無法成行。他聽說孫寶琦任出使德國大臣,便登門拜訪,請求勤工儉學。孫寶琦與他素不相識,但一番交談后,很欣賞他的學問見地,當即答應(yīng)。蔡元培因此得以順利完成學業(yè)。蔡元培對此念念不忘,在成功后也樂當貴人。
于是,蔡元培就成了胡適的貴人。1917年7月,胡適學成返國,尚不滿26歲。蔡元培獨具慧眼,加以援引,破格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而胡適對于蔡元培的知遇之恩刻骨銘心。
楷模在前,有樣學樣,胡適成了沈從文的貴人。胡適在上海中國公學當校長,很賞識嶄露頭角的青年作家沈從文,就力排眾議,聘請只有小學學歷的沈從文任教,使他從一個北大旁聽生一躍成為了大學教師;并對他寬容、愛護、教誨,為他的成長提供空間。沈從文為此感念終生。
見賢思齊,沈從文又成了汪曾祺的貴人。1939年,汪曾祺考上西南聯(lián)大,得知老師是著名作家沈從文,高興不已。沈從文也很欣賞這個學生,幫他修改文章,推薦發(fā)表,逢人就說,聯(lián)大有個好作家苗子汪曾祺。在沈從文的鼓勵和指導下,汪曾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越發(fā)刻苦,不斷發(fā)表作品,終成京派代表作家。
這就是貴人接力的魅力,助人成才,前赴后繼,生生不息。
(摘自《聯(lián)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