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這四個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在運用STEM理念時,應注意情境構建的全面性,即保證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自始至終思考信息技術內容的實際作用。現以“while循環(huán)的應用”教學為例,對此問題展開具體說明。
一、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課題名稱:運用循環(huán)結構描述問題求解過程——while循環(huán)的應用。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目標:(1)要求學生掌握程序循環(huán)結構設計的基本流程。(2)要求學生明確Python程序設計語言循環(huán)結構的while循環(huán)通常方式,并了解其具體運用方式。(3)要求學生借助循環(huán)結構對問題求解過程加以描述。(4)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對信息技術的濃厚興趣,并促進自身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使學生順利掌握Python程序設計語言循環(huán)結構的while循環(huán)方式,并了解其具體運用方式。
教學難點:讓學生應用此結構描述問題求解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授課任務,本次以電腦機房作為授課環(huán)境,并綜合應用了任務驅動法、講授法等教法,以及自主探究法等學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可用演示方式把問題呈現給學生。
某同學今年17歲,她是在3月12日植樹節(jié)這天過生日。今年植樹節(jié),老師和大家去公園參加植樹活動。這位同學很開心,自己完成了栽4棵樹的任務,這次生日很有意義。這位同學思考:假設由下一年開始,每年這天都參加植樹活動,如果每年均較上一年多種一棵樹的話,那么我到多少歲的時候才可以栽完100棵樹呢?
(二)學生自主學習
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問題一:while循環(huán)格式是:
若想保證程序始終循環(huán),那么循環(huán)條件應當
問題二:需要利用什么條件才可確保程序始終循環(huán)下去呢?
A.True;B.1=1;C.3>5;D.4<5
問題三:如何才可以將“您好!”循環(huán)顯示出來?
問題四:隨機函數randint(1,5)形成的值有可能包括。
問題五:如果想讓出現的值處于10至20之間(包括10和20),那么隨機函數需要如何寫randint( )。
在導入之后,教師安排學生自主學習教材內容。
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可在獨立思考后給出答案,或者稍稍留置,待本次教學全部完成后再做補充。
(三)以導入問題為載體的知識講授
教師以導入問題為載體,向學生講授知識。要求學生領會Python之中的while循環(huán)結構。教師在向學生說清本事例后,提出:是否可以用for循環(huán)來解決這個問題。接下來師生共同分析問題:假設年齡是age,種樹總數是tree,那么tree能夠表示為tree=4+5+6+…,與之相對應的age=17,18,19…,據此可將本問題轉化成當tree>=100時,求age的值。分析至此,學生可從信息技術領域的while循環(huán)應用視角重新審視這一實際應用問題,明確:解決本問題時的while循環(huán)屬于當型循環(huán),也就是把while翻譯作“當……時”,若條件得到滿足便可以不斷循環(huán),若條件得不到滿足便跳出循環(huán)。在每次循環(huán)時,均為執(zhí)行完循環(huán)體語句之后回到表達式處重新進行判斷,并做表達式值的重新計算。此時可出現兩種情況,若為假便跳出循環(huán),若為真便使循環(huán)體語句繼續(xù)執(zhí)行。
代碼示例為:
在此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繼續(xù)以案例為載體,思考可否以while循環(huán)求得1~100之和,要求學生先觀察for循環(huán),再觀察while循環(huán),發(fā)現其中所蘊含的知識要點。
(四)以項目任務為導向的知識引導
教師利用項目任務搭建能夠體現STEM理念的引導框架,圍繞學生常遇到的問題進行相應的項目設計與使用。
給出項目任務之前,教師先與學生做基礎知識梳理。如教師提出問題:while循環(huán)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可根據自學與教師講解回答:先判斷表達式,再執(zhí)行循環(huán)體。同時表示:循環(huán)體可以是任意類型語句;有下列情況出現時退出while循環(huán),即條件表達式不成立(為零);循環(huán)體內遇break,return,go to;無限循環(huán):while(1)循環(huán)體。
接下來,教師要求學生圍繞現實中具有普遍性的點名現象,完成隨機點名程序的設計開發(fā)工作。
由于處理實際問題較單純學科問題更為復雜,教師給出的引導問題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本例中,教師可基于此程序設計要求,先由最基礎性的學號抽取啟發(fā)學生探究,要求其探索:怎樣以Python語言產生班級里全部成員學號盒子,并做到隨機抽取呢?學生思考后再引導:如果需進行多次抽取,在無法明確抽取次數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利用這個程序來實施控制呢?因為不知道抽取次數,則無法運用for循環(huán)語句來回答,此時學生便自然接受通過條件控制的while循環(huán)語句,并對其進行使用。
在學生進行以項目任務為導向的探究時,教師應引導其注意一些事項。例如,教師應及時提出:若循環(huán)體包括多于一個的語句,則需要用復合語句“”形式。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給出:
程序段1:
程序段2:
并同步思考程序段1與程序段2執(zhí)行后i、sum的值。此類問題對學生完成STEM式的探索任務具有借鑒意義。與之類似,教師也可提出“在循環(huán)體中應有讓循環(huán)趨于結束的語句”等問題。
教師在任務研究中給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做好此程序學號隨機抽取以后,怎樣進行本學號所對應學名關聯(lián)呢?怎樣把全班范圍內的學生姓名順利導入程序內并生成姓名列表呢?這些問題可讓學生獨立或者協(xié)作了解文件讀取等拓展方面的知識,使既有知識體系得以持續(xù)鞏固,不斷完善。
(五)為學生提供獨立練習問題
在教師講解學生傾聽、學生分析教師引導兩個環(huán)節(jié)之后,教師給學生提供獨立練習問題,讓其基于已經掌握的while循環(huán)語句使用知識,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多項練習任務。本次教學時,教師給學生提供的課堂練習任務包括以下幾個。
任務1:如果k是整數,下面所列while循環(huán)執(zhí)行次數是同次嗎?
任務2:請完成基于本問題的編程:一張白紙大約有0.05毫米厚,將其對折1次它有多厚?在對折多少次之后,白紙厚度將超過1米?學生將得到:
任務3:已知S=1+2+…+N,請找到一個最大整數N,滿足S<30000的條件,試以編寫程序的方式解決本問題。學生獨立分析問題,明確答案,以for語句進行驗證,分析答案是否正確。
(六)重視總結與展示交流
教師以板書設計的形式總結。在此之后,教師通過展示交流幫助學生優(yōu)化算法。
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分享機會,使其能夠在小組內部、小組之間互相學習的狀態(tài)下,感受到不同的問題解決思路。從教學整體效果看,展示性評價是一個可起到較好教育引導作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表述作品設計思路能使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升,而與之相對應的評價工作則有助于學生了解其他人的思路,從而加強學習與自我反思,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善,在持續(xù)優(yōu)化程序期間深化理解while循環(huán)與循環(huán)控制語句。
為了取得良好的展示交流評價效果,教師設計以學生計算思維素養(yǎng)發(fā)展為核心的評價表,在評價表的引導下,學生完成組評與自評,再由教師總評。評價表中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項:情感態(tài)度,對本次的編程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好奇心;思維品質,能夠客觀理性分析與while循環(huán)的應用有關問題,并善于做出總結反思;合作學習,可以主動參與到小組合作活動中去,有效解決教師提出的練習題。除此以外,評價量表中還包括更為具體的內容,如能夠分析復雜問題,可借助流程圖的描述抽象出問題解決過程;可編寫解決問題的程序;可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可完成程序的測試、評估和解釋,等等??偟恼f來,評價量表中的各項內容與教學初期預設目標總體吻合。
三、教學總結與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知循環(huán)語句功能及格式,且可由for循環(huán)結構給出while循環(huán)語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用計算機解決一些現實問題。教材中的循環(huán)語句知識,是當學生完成三種程序框圖學習,完成輸入輸出語句和條件語句學習之后,應當面對的關鍵性內容。本節(jié)課教學需要學生基于程序框圖內的兩種循環(huán)結構的語句,即while與do語句,領會基本格式和運行方式。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次教學時,教師嘗試從STEM理念出發(fā),先基于導入案例做細致講解,再逐步使學生過渡到獨立解決問題,教學層次性較為顯著。與此同時,這節(jié)課也有不足,如這節(jié)課基于學生的認知習慣進行新知識引入,但引入資源不夠新穎,沒有充分體現出STEM理念及其應用價值;再如課堂教學形式不夠多樣化,情境構建方面的表現不夠多樣化。除此以外,本次教學還存在學生參與度不足的問題,如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模式的應用不夠明顯,未能使學生高效辨析循環(huán)結構的特點,以及給予學生操作時間不夠充分等,導致個別學生在課后依然未能理解while循環(huán)和for循環(huán)二者間的區(qū)別,且難以做到二者的快速轉換。
(作者單位:福安市第八中學)
編輯:曾彥慧
作者簡介:郭祿清(1981—),男,福建福安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