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村里,母親是數一數二的做鞋好手。我就是穿著母親做的布鞋長大的,即便進城以后,我依然喜歡在夏天穿著母親做的布鞋上班。
每次穿上布鞋,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憶起兒時母親為我做布鞋的情景。每年的農閑時節(jié),母親都會找出家里的舊衣服和一些平時積攢的碎布條,再用面粉熬制出一盆稀糨糊。母親先用大塊的舊衣服粘在面案上打底兒,再用碎布塊一條一塊地拼接粘貼。貼好三層后,最上面仍用大塊的舊衣服蓋住。這樣打出的袼褙結實,做出來的布鞋才耐穿。
袼褙打好后,母親把它釘在陰涼通風的墻壁上,一點一點慢慢陰干。下一道工序就是剪鞋樣兒、納鞋底兒。母親納鞋底兒常常是在做完家務后,去鄰居家或坐在村口的大榆樹下,一邊和村里的婦女們嘮家常,一邊穿針走線。納完鞋底兒,就開始剪裁鞋幫兒。上鞋是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鞋幫兒和鞋底兒縫制在一起。母親上鞋的技術是一流的,上出來的布鞋模樣周正。
近幾年,母親每年都要給我做上十幾雙布鞋。母親說,她年齡大了,眼神和體力不如以前,想趁著現在還能做,多做幾雙。聽了母親的話,我的眼淚瞬間洶涌起來。那一刻,我才徹底感悟到,母親平凡的“千層底”布鞋里,包藏著深沉的母愛。
黑龍江哈爾濱 佟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