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肖恩·卡羅爾
人類的心臟每分鐘跳動60~100次。按平均壽命算,人一生大概有30億次心跳。30億,這個數(shù)字不算大。你要用這些心跳做什么呢?
作為活著、思考著的生物,運動和動機塑造了我們。要活著,我們就必須一直運動,一直處理信息,一直與環(huán)境互動。
我們總是渴望著什么。好奇是渴望的一種,助人為樂、創(chuàng)作沖動也是。一旦飲食和居住條件滿足了生存的基本要求,我們立刻就發(fā)明了游戲、謎題和競賽。我們以這些輕松、愉快、富有樂趣的方式表達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渴望:我們樂于挑戰(zhàn)自我,樂于實現(xiàn)成就,樂于在生命中找到能為之自豪的東西。
渴望本身是一種關懷:關心自身,關心他人,關心世界上發(fā)生的事。從演化的角度來說,這相當合理。對自身情況毫不關心的生物,跟那些關心自身、家庭和族群的生物相比,在生存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
作為起點,個人的關懷可能只是關注自身,但以此為基礎,我們能構建出指向外部、遍及更廣闊世界的價值觀,在比自身更宏大的事物中尋找意義。
生命的有限性讓人生的意義變得更為深刻動人。在每個心跳的瞬間,我到底是誰,又應該如何行動,是每個人都要做的抉擇。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這樣說:“我們都是星塵,但我們用雙手抓住了自己的命運?!?/p>
(李金鋒摘自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大圖景:論生命的起源、意義和宇宙本身》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