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武 胡國華 胡紅亮 胡茶清 宋曰欽
摘要:為了解花櫚木林冠下造林效果,以1年生花櫚木實生苗在不同坡向、坡位的杉木林下進行造林,調查了花櫚木生長量,結果表明,1年生花櫚木苗木成活率高,生長良好,不同坡向、坡位的林分環(huán)境因子存在差異,但在1個生長季節(jié)內對花櫚木苗木成活和生長的影響沒有規(guī)律性,需要進行長期觀測與研究。
關鍵詞:花櫚木;林冠下造林;生長量;成活率;環(huán)境因子
Preliminary study on afforestation effect under canopy by Ormosia henryi Prain seedlings
Xu Zhenwu1, Hu Guohua1, Hu Hongliang, Hu Chaqing1,Song Yueqin2
(1.The state forestry farm of Xiuning county, Huangshan, 245100 China; 2.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41 China)
Abstract: One-year old Ormosia henryi Prain seedlings were planted under Cunninghamia laceolata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slope direction and slope position to understand the afforestation effect according to growth indica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edlings had a high survival rate and good growth, and the st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lope direction and slope position. However, the effects on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seedlings during a production season are irregular, this means that a long-term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are needed.
花櫚木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安徽、浙江、貴州、江西、湖北等地區(qū),是我國二級保護植物[1],野生資源少,且分布零散。為保護和利用花櫚木,亟需開展人工栽培。目前花櫚木相關研究主要在資源分布[2]、種子性狀[3]、種子萌發(fā)[4]、繁殖技術[5-7]等方面,在人工栽培方面,虞志軍等研究了花櫚木1年生苗在廬山野外的生長情況[8],張都海等測定了24年生花櫚木人工林的生長規(guī)律,為花櫚木人工林栽培管理提供了依據[9]。花櫚木具有根瘤,可以改善立地,同時又是耐蔭樹種,適合林冠下造林以實施林分改造,這方面的研究目前未見報道。為此我們在休寧縣國有林場嶺南分場選取了陽坡和陰坡兩個坡向的杉木林,開展了花櫚木林冠下造林試驗,為今后花櫚木造林的立地選擇及林分管理提供依據。
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休寧國有林場嶺南分場,地理位置處于東經119°10′-119°20′,北緯29°23′-29°05′,為復雜的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年平均溫為16.2℃,最冷月為1月,平均溫為3℃,最熱月為7月,平均溫為27.9℃,絕對最高溫為39.2℃,最低溫為-8.1℃,年平均降雨量2000mm,為明顯的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特點。試驗林分為間伐后的杉木近熟林,林分基本特征如表1。
2試驗方法與數據調查
2.1試驗方法
2023年2月利用1年生花櫚木實生苗進行植苗造林,穴狀整地,穴直徑為20cm,深40cm,栽植時穴底部施入30g復合肥,覆蓋一層薄土后按栽植規(guī)范進行栽植。2023年3月進行第一次調查,即調查苗木的高、地徑并標號,同時測定林地環(huán)境因子,2023年11月再次進行調查。
2.2數據調查與分析
2.2.1苗木生長量及成活率的調查
根據2次調查的結果,計算苗木成活率,并計算苗高、地徑生長量。
2.2.2環(huán)境因子調查
選擇在晴好天氣,上午6:00開始,每間隔2小時進行觀測1次,持續(xù)到18:00,共7次。
林內溫、濕度的觀測:分別在不同坡向的林內中心位置用溫濕度儀測定林內氣溫(℃)、相對濕度(%);
土壤溫濕度的觀測:將坡面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坡位,利用便攜式土壤溫濕度儀在每個坡位測定5個點的土溫(℃)、含水量(v/v),計算得到不同坡位的土溫和含水量;
光量子的觀測:在不同坡位隨機選取在10個點,用SPECTRUM光量子儀測定光量子(μmol),得到平均光量子值;
葉片溫度的觀測:在不同坡位隨機選取10株苗木,利用紅外測溫儀測定葉片溫度(℃),得到平均葉片溫度。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坡向造林成活率的比較
陽坡植苗453株,死亡25株,成活率為94.49%;陰坡植苗573株,死亡37株,成活率為93.57%。分析苗木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實生苗分化大,相同年齡的苗木生長量差異較大,苗高在2cm到15cm之間,經過調查發(fā)現,死亡的苗木全部是2-5cm高的小苗,這提示我們今后花櫚木造林用苗以2年生健壯苗木為好,苗高應在10cm以上,以確保造林成活率。
3.2不同坡向花櫚木生長量的比較
不同坡向、不同坡位花櫚木幼苗生長量如表2、表3,從表2可以看出,陽坡的上坡位苗木生長量最大,苗高生長量是中坡位的220.1%,是下坡位的228.3%,上坡位苗木的地徑生長量是中坡位的106.7%,是下坡位的133.3%。
表3表明,陰坡不同坡位的苗木生長量也存在差異,苗高生長量以中坡位為最高,是下坡位的109.5%,是上坡位的150.3%,地徑生長量以下坡位最大,是上坡位、中坡位的260%。因此從不同坡向來看,苗木生長量沒有共同的規(guī)律。
3.3不同坡向環(huán)境因子的比較
3.3.1不同坡向林內氣溫的比較
測定林內氣溫日變化如圖1。從圖1可以看出,陽坡和陰坡的林內氣溫變化有著相似的規(guī)律,即上午逐漸上升,于14:00達到高峰值,然后下降,陽坡除上午6點的氣溫低于陰坡外,其余時間點的氣溫均高于陰坡,1天內,陽坡林內的平均氣溫比陰坡高3.2℃。
3.3.2不同坡向林內空氣濕度的變化
由測定的不同坡向林分內空氣相對濕度的變化如圖2,由圖可以看出,不同坡向林分內空氣濕度的日變化規(guī)律基本相同,即林分內最初濕度較高,隨著時間的變化逐漸降低,在14:00達到最低點,隨后再次上升。
3.3.3不同坡向光量子的比較
由測定的不同坡向光量子如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坡向、坡位不同,光量子含量及其日變化規(guī)律不同。上坡位陰坡的光量子在上午10:00到達最高點后,逐漸下降,陽坡在在12:00到達高點后,14:00點暫時降低,然后在下午16:00又升高,再下降。總體來看,1天內陰坡林內光量子測定值是陽坡的261.6%。
不同坡向中坡位的光量子變化與上坡位不同,陽坡表現為單峰形式,在中午12:00達到高峰后,逐漸下降,而陰坡則從上午6:00最高值下降,在12:00的低點后又開始升高,14:00開始再次降低,中坡位陰坡測定的光量子值是陽坡的138.0%。
下坡位不同坡向的光量子變化規(guī)律與中坡位基本相同,但光量子總值的差異更大,陰坡光量子的測定值是陽坡的587.2%。
從以上不同坡位光量子的差異來看,不同坡向的光量子存在差異,同一坡向的不同坡位也存在差異,分析其原因,除光照因坡向存在差異外,還受到原有杉木個體分布的影響。
3.3.4不同坡向土壤溫度的差異
不同坡向土壤溫度的變化如圖4-5。從圖中可以看出,土壤溫度的變化總體表現為單峰曲線的形式,即無論春季或秋季,不同坡位均表現為先逐漸升高,然后降低,但春季的峰值比較明顯,且在12:00左右達到,而秋季表現較為平緩,最高點也推遲到14:00或16:00左右。總體來看,受坡向的影響,陽坡的溫度要高于陰坡。
3.3.5不同坡向葉片溫度的變化
不同坡向花櫚木葉片溫度的變化如圖6-7,從圖中的日變化來看,無論春季(圖6)還是秋季(圖7),陽坡的葉片溫度均高于陰坡,除少數時間點外,總的變化規(guī)律基本相同,即從早晨開始逐漸上升,隨后逐漸降低。從不同坡向來看,陽坡葉片溫度均高于陰坡。
3.3.6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的變化
土壤含水量是影響根系活動的重要因素,從春季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的變化來看(圖8),陽坡上坡位總體表現為逐漸下降,而陰坡除下午2:00降低外,其余基本不變的趨勢;中坡位則均表現為逐漸降低的趨勢;陽坡下坡位的變化較為明顯即先下降,在中午12:00最低,隨后又上升,而陰坡土壤含水量變化較小。
秋季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的變化如圖9??梢钥吹疥幤鲁掀挛煌猓?、下坡位的日變化較小,而陽坡不同坡位1天中變化明顯。
4.結論
由以上結果可以得到如下結論:花櫚木林冠下造林成活率高,主要影響因素是苗木質量,即合格苗造林成活率可以達到100%,短期內苗木生長主要受自身質量影響,林冠下氣溫、空氣濕度、光量子、土溫、土壤含水量等環(huán)境因子隨坡向、坡位和季節(jié)都有所不同,但目前對苗木生長的影響不明顯,估計與觀察時間短有關,今后應持續(xù)開展觀測,以便為花櫚木造林的立地選擇與管理提供依據。
主要參考文獻
[1]劉鵬,何萬存,黃小春,等.花櫚木研究現狀及保護對策[J].南方林業(yè)科學,2017(3):45-48
[2]鄒蕓,李曉輝,曹曉平,等. 上饒市花櫚木資源數量及群落學特征研究[J].2017,45(4):24-26,49
[3]胡凌峰,宋曰欽,孟俊,等.基于數量性狀的花櫚木種子多樣性分析及綜合評價[J]. 分子植物育種,2019,17(16):5504-5512
[4]江瑞敏,宋曰欽,胡重,等. 不同處理對花櫚木種子萌發(fā)影響[J].林業(yè)科技通訊,2023(6):109-112
[5]喬棟,韋小麗,李群. 珍稀樹種花櫚木組培不同外植體的無菌繁殖體系構建[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6,29(7):1719-1723
[6]楊鵬. 花櫚木不同播種育苗方式效果研究[J]. 中國林副特產,2011(2):26-27
[7]段如雁,韋小麗,張怡,等. 花櫚木容器育苗的基質篩選[J].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5,29(4):27-31
[8]虞志軍,單文,潘國浦,等. 花櫚木播種苗在廬山越冬生存適應實驗初探[J].種子,2008,27(7):55-56,60
[9]張都海,袁位高,陳承良,等. 花櫚木人工林生長規(guī)律的初步研究[J]. 浙江林業(yè)科技,2003,23(3):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