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四篇關于門閥士族的研究名作

2024-07-12 12:34譚童予
關鍵詞:特色

譚童予

摘 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以門閥士族為中心的時代,門閥士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重要統(tǒng)治階層。門閥士族的形成、發(fā)展及其衰落是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唐長孺、胡如雷、韓昇、嚴耀中四位學者對此各抒己見,雖觀點與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又存在一脈相承、相互啟發(fā)的關系。梳理他們的四篇名作,對于史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門閥士族;特色;一脈相承;相互啟發(fā)

中圖分類號:K235;D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4)06-0031-04

門閥士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統(tǒng)治階層,門閥士族的形成、發(fā)展及其衰落是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門閥士族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孫麗《魏晉時期瑯邪王氏崛起原因初探》[1]與李俊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武威賈氏》[2]兩篇文章在魏晉南北朝的總體視野下分別選擇瑯琊王氏和武威賈氏為個案進行探究。魏晉南北朝時期區(qū)域性的政權頗多,門閥士族具有地域性的特點??滓鉡3]、張金龍[4]、劉國石[5]等學者對北方地區(qū)的士族進行探究;孫中旺《吳姓士族與劉宋建國》[6]、李兆成《蜀漢政權與益州士族》[7]、王光照《梁季江陵政權的始末及江東士族的社會的變遷》[8]則是圍繞南方地區(qū)的士族而展開。近年來,用多學科的觀點綜合考察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的興衰史是一大趨勢。《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與政治秩序》[9]《淺析士族在前趙及石勒前期不受重用之原因》[10]《魏晉時期的特權法與士族門閥制度的形成》[11]《門閥士族的衰落與衰亡原因》[12]《從兩晉南北朝士族的婚姻心態(tài)看門閥勢力的衰落》[13]等學術文獻均從政治學或社會學的角度展開探討。思想文化是士族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于瑞琦[14]、邰三親[15]等學者選擇從思想文化角度論述門閥士族的興衰。

本文選擇唐長孺、胡如雷、韓昇、嚴耀中四位學者的研究論文進行探究,試圖通過梳理四篇具有代表性學術論文的觀點與行文結構,分析、比較四位學者研究的異同之處。《士族的形成與升降》《門閥士族興衰的根本原因及士族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遷徙與社會變遷》《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演變中的“成本”因素》四篇學術文獻對于門閥士族興衰因素的研究涉及了經(jīng)濟、政治、文化、地緣等方面,文章的觀點和側重點既有重疊又有不同,并且存在互相補充及拓展的情況。

一、各抒己見,存在異同

對于門閥士族的興起與衰落這一主題,唐長孺、胡如雷、韓昇、嚴耀中四位學者先后發(fā)表文章,從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史觀來抒其見。

唐長孺先生在《士族的形成與升降》這篇文章中重點論證了九品中正制度對于門閥士族的作用。九品中正制是為士族服務的,通過這種制度可以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世襲特權。魏晉所重者是父、祖官爵,時代懸隔的遠祖對于定品高低在魏晉時期并無重大關系,品之高低決定于一時權勢。簡單來說,中正考慮的主要是“當代軒冕”,而不是“冢中枯骨”。因而九品中正制度首先保證的是當代顯貴家族的世襲特權。段灼譴責尚書臺用人只據(jù)中正品第,劉毅論九品有八損疏,第一條就是譴責中正不公。中正官接受賄賂,趨炎附勢,出現(xiàn)“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xiàn)象。即使是士族高門,一旦失勢,中正就會使這一家的子弟降品。唐長孺提到聯(lián)姻皇室對于一些家族的地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胡如雷先生在《門閥士族興衰的根本原因及士族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用經(jīng)濟史觀來闡釋門閥士族興衰的原因。漢末商品經(jīng)濟的嚴重衰落是導致門閥士族產生的主要社會根源。門閥士族政治地位穩(wěn)固的根源是其經(jīng)濟地位長期相對穩(wěn)定,而經(jīng)濟地位的長期穩(wěn)定則取決于自然經(jīng)濟的強化。漢末商品經(jīng)濟衰落,永嘉之亂后城市破敗不堪,商品貨幣關系被削弱,農民無法棄農經(jīng)商,破產農民只能選擇投靠于塢堡主和大族地主,人身依附關系隨之加強,而大族地主又穩(wěn)定地占有土地,這便是門閥政治存在的主要基礎。這體現(xiàn)出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特點。同時,他也強調要注重禮法門風的維持,以此來維系和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保證政治勢力不衰。士族走向嚴重衰落的原因是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廣開了農民“舍本逐末”的出路,均田制的推行也使得部分依附農民成為受田的編戶齊民。這使得大族對勞動者的占有趨向不穩(wěn)定,超經(jīng)濟強制出現(xiàn)日漸削弱的傾向。土地買賣頻繁,由聚族而居走向分戶析產,因官徙居的現(xiàn)象日益普遍,宗族血緣聯(lián)系不再緊密,人們的鄉(xiāng)土觀念日漸淡薄。士族禮法門風的敗壞,同樣影響到了門閥士族的政治地位。

韓昇先生的《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遷徙與社會變遷》,從文化和經(jīng)濟兩個角度分析士族政治長期延續(xù)的原因。他認為魏晉南北朝士族政治的堅強有力,根源在于士族在鄉(xiāng)里擁有巨大的社會及文化勢力。在和平時期,狹窄的官吏選拔途徑只能以文化為考察的標準。具有家學淵源的世家大族在文化成本昂貴的時代占據(jù)絕對的優(yōu)勢。魏晉動亂造成國家文化中心地位的喪失是社會長期分裂的深層文化原因。士族能夠對政治產生重大影響,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治理國家。而士族文化凝固成的“士業(yè)”門風,非一時風氣流轉就能改變。士族的強大勢力根源于其宗族聚居的大家族形態(tài),貴族豪強占有土地,擁有大量依附人口,加強了以鄉(xiāng)村為根基的私家大族勢力。而士族衰落的原因則是:國家重建新的統(tǒng)治體制;科舉制、國子六學教育體制等的創(chuàng)立,重建了國家對文化的主導權,科舉制打破了地方士族對國家用人的影響操縱;均田制瓦解,城市作為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而繁榮,促使士族加速向城市移動,逐漸遠離鄉(xiāng)村,城鄉(xiāng)呼應的士族政治形態(tài)瓦解。

嚴耀中先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演變中的“成本”因素》一文中論證了門閥士族存在的合理性。成本因素在歷史的演變中發(fā)揮著無形的作用。門閥在其鼎盛時期的東晉甚至能與皇權共天下,“這種情況之產生的原因是當時社會經(jīng)濟承擔不起高度專制集權的行政系統(tǒng)之結果”[16]。權力都有著“控制欲”的天性,那些體現(xiàn)權力的機構規(guī)模都有著自我發(fā)展的傾向。魏晉時期的戰(zhàn)亂導致人口大量減少,以致朝廷的行政資源空前匱乏,承擔不起一個強大行政機器所需的各種費用負擔。門閥士族擁有私家部曲,當這些家族的代表人物被委任軍職時,其所屬部曲自然而然也就擁有了官兵的身份。例如,祖逖麾下的軍隊骨干全是他的族人和部曲賓客,所以他死后祖約能代其軍繼續(xù)成為東晉北部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門閥士族能夠使朝廷在軍事上大大節(jié)約開支,從而使國家財政的支出與收入相匹配。因此門閥政治在當時的存在就顯示了一定的合理性。

總的來說,四篇文章最大的差異便在于選擇的切入點與學者研究角度的不同。角度、史觀影響結論,正是因四位學者選取研究的角度與史觀的不同直接導致了觀點的差異。唐長孺先生是從當時社會的政治制度即九品中正制為切入點,運用政治學說來強調士族地位與當朝顯赫之間的關系。胡如雷先生從商品經(jīng)濟與自然經(jīng)濟此消彼長的角度揭示士族政治的根本變化動因。韓昇先生從士族向城市遷居的角度切入,綜合分析文化、經(jīng)濟等因素。而嚴耀中先生運用經(jīng)濟史觀,從成本問題切入,探討了制度興衰背后成本因素所發(fā)揮的作用。

學者在士族定品的標準、宗族分化的緣由等具體方面的觀點上存在著差異。在士族定品的標準上,唐長孺先生在《士族的形成與升降》一文中提到魏晉南北朝的“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基礎是九品中正制,而九品官人是以郡望為基礎的;而胡如雷先生則認為九品中正制首先保證的是當代顯貴家族的世襲特權。在宗族分化的緣由上,胡如雷先生認為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瓦解了宗族的血緣紐帶;《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遷徙與社會變遷》中提及士族遷往城市的主要動因是任官。

不可否認的是,四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具有相同之處。四位學者都是持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認為歷史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也是歷史研究的主要著力點。四位學者的文章都運用了豐富的史料,不存在孤證,而文章的語言簡明且富有學科特點。在文章內容上,學者均認為大族聚居是門閥士族興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士族重視禮法門風的維持。

二、各有特色,相互啟發(fā)

唐長孺、胡如雷、韓昇、嚴耀中四位學者的研究方法各具治學特色。唐長孺先生獨創(chuàng)性強,善于從一手史料中提煉自己的觀點,并且在論證時注重舉例,以此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與可信度。例如,在論證“魏晉時期定品標準主要是新貴”這一觀點時,列舉了《晉書·崇讓論》與《晉書·段灼傳》兩個例子相互印證。胡如雷先生主要運用的是經(jīng)濟史觀,其非常注重經(jīng)濟在歷史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韓昇先生注重對比,突出強調豪強與士族之間存在的差異,從而體現(xiàn)士族注重文化的特點。嚴耀中先生用“財務計算成本”的眼光分析士族存在的合理性,注重分析政府行政成本的高低。

盡管四位學者在分析、論述時選擇的切入點和研究方法不同,但四篇文章之間存在一脈相承、相互啟發(fā)的關系。

胡如雷、韓昇、嚴耀中三位學者在文章中均提到了大族聚居。胡如雷先生認為正是因為許多地主聚族而居,占有大片土地,才具備了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條件;韓昇先生認為士族勢力的根源就在于宗族聚居;嚴耀中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了大族聚居能組建軍隊,具有家兵色彩。唐長孺先生的《士族的形成與升降》對于胡如雷先生和韓昇先生的史學研究產生影響,具有啟發(fā)意義?!堕T閥士族興衰的根本原因及士族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提到:“唐長孺先生早已指出,九品中正制最初出現(xiàn)時,統(tǒng)治者創(chuàng)立此制只是為了把私人月旦評議變作官設中正的品第,只是以后才為門閥士族所操縱利用。只要士族這一具有生命力的階層已經(jīng)登上了歷史舞臺,實行任何選官制度都會被他們把持利用的?!盵17]因此,他認為不應夸大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將其估計得很高是錯誤的。韓昇先生在文章開篇中提到:“漢代士族與魏晉以后的士族變化很大,唐長孺先生在《士族的形成與升降》一文中曾經(jīng)做過探討?!盵18]由此,他認為不能把魏晉以后的士族視為漢代士族的簡單延續(xù),于是他分析了魏晉南北朝士族的鄉(xiāng)村社會權力根基。

在談及門閥士族衰落的原因時,韓昇先生和胡如雷先生均認為農民起義并非主要因素,并未起到推翻士族階層的作用。胡如雷先生在文中強調注重禮法門風的維持,韓昇先生同樣提及士族的禮法文化。韓昇先生在文中提到文化成本因素的影響,即科舉考試并不一定就會對下層寒門有利,因為在古代讀書的文化成本很高,這一點與嚴耀中先生全篇圍繞的成本因素相呼應。

三、探其緣由,溯其淵源

四篇文章存在相同之處的原因,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是史學通行的基礎研究方法和史學大家必備的史學素養(yǎng),其中包括史料的廣泛運用、靈活的時界處理、歷史辯證法的運用、創(chuàng)新的學術視野等。而上述所重點分析的四篇文章之間存在的一脈相承、相互啟發(fā)關系亦是原因之一。

四篇文章在士族定品的標準、宗族分化的緣由上存在分歧點,這與學者研究方法、關注的細分領域和個人治學特色有關。史學研究受到研究者個人的立場、情感、經(jīng)歷、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響,本文所探討的四位學者的治學觀念各有側重,而治學觀念會影響到學者研究角度,從而影響結論。

唐長孺先生被認為是中國大陸六朝士族研究的奠基人,他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詳盡地占有資料,考證流變,溯其淵源。他承考據(jù)學之精華,開唯物史學之學術先河。這種將唯物史觀與實證史學相結合的治學理念,是唐長孺先生區(qū)別于其他幾位學者治史的一大特色。

胡如雷先生善于將歷史研究與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其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學”具有極強的中國特色。文中多處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以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jīng)濟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做法,利用社會基本矛盾解釋社會變遷,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重要體現(xiàn);胡如雷先生在文中肯定了士族建立了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莊園生產方式,同時肯定了他們對于南方地區(qū)開發(fā)所做出的貢獻,他并不是一味地批駁士族并將士族定義為保守反動勢力,這里不難看出辯證法中強調的一分為二看待問題被胡先生吸收內化,此外這里也體現(xiàn)了唯物史觀所強調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理念;胡先生指出只有隨著社會進一步發(fā)展,士庶界限模糊,假冒士族的人數(shù)增多,社會輿論才不會再對士族抱有敬仰,社會中仰慕士族的風尚會有所改變,這里體現(xiàn)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韓昇先生曾經(jīng)說過,研究一個紐扣,并沒有多少意思,但把紐扣放在一件衣服上研究,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具體的歷史細節(jié),很多并不說明什么,但把它放到整個歷史脈絡里面研究,就有了深遠的意義。我們不難看出韓昇先生在探討魏晉時期門閥政治的時候有著極強的連續(xù)性,十分關注細節(jié)與整體脈絡之間的關系。例如,他在論述士族遷往城市這一過程當中,將遷徙這一過程放置在整個科舉任官歷程當中去。

嚴耀中先生認為史學研究的對象應是包羅萬象的,凡是過去發(fā)生的一切都是歷史。嚴先生本人是十分喜歡理工科,他的史學研究往往存在跨學科傾向,他注重學科間觀察視角與方法的交叉融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演變中的“成本”因素》中,他運用了經(jīng)濟理論和計量經(jīng)濟學來闡述門閥士族的興衰歷史演變過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其形成、發(fā)展和衰落是研究這一時期歷史的關鍵課題。唐長孺、嚴耀中、胡如雷和韓昇四位史學大家的名作頗具個人治學風格,從不同的視角展現(xiàn)出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興衰歷程,反映出經(jīng)濟、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綜合的影響效應,其中又存在著繼承與相互啟發(fā)的關系。

——————————

參考文獻:

〔1〕孫麗.魏晉時期瑯邪王氏崛起原因初探[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103-107.

〔2〕李俊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武威賈氏[J].史學月刊,2008(7):125-128.

〔3〕孔毅.東魏北齊的文士及其命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8-11.

〔4〕張金龍.河西士人在北魏的政治境遇及其文化影響[J].蘭州大學學報,1995(2):139-145.

〔5〕劉國石.鮮卑慕容氏與趙魏士族[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5):67-71.

〔6〕孫中旺.吳姓士族與劉宋建國[J].蘇州大學學報,2000(3):109-113.

〔7〕李兆成.蜀漢政權與益州士族[J].四川文物,2002(6):7-15.

〔8〕王光照.梁季江陵政權始末及江左士族社會變遷[J].安徽大學學報,2005(6):6-11.

〔9〕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與政治秩序的變遷[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43-49.

〔10〕袁方.淺析士族在前趙及石勒前期不受重用之原因[J].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4):345-346.

〔11〕薛菁.魏晉時期的特權法與士族門閥制度的形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9):56-59.

〔12〕寧志新,朱紹華.門閥士族的衰落與衰亡原因[J].河北學刊,2002(5):126-130.

〔13〕劉少虎.從兩晉南北朝士族的婚姻心態(tài)看門閥勢力的衰落[J].益陽師專學報,1994(3):101-102+116.

〔14〕于瑞琦.東晉士族的君主觀念[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3):99-102.

〔15〕邰三親.六朝河東裴氏的家學家風[J].運城學院學報,2008(3):17-20.

〔16〕嚴耀中.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演變中的“成本”因素[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27(2):18-22+28.

〔17〕胡如雷.門閥士族興衰的根本原因及士族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J].唐史論叢,1987(2):62-108.

〔18〕韓昇.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遷徙與社會變遷[J].歷史研究,2003(4):49-67+189-190.

(責任編輯 王大奎)

A Brief Analysis of four Famous Studies on the Gentry

TAN Tongy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dong 510630, China)

Abstract: The period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as centered on the aristocratic gentry, which was an important ruling class in the period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the gentry are important subject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Four scholars, Tang Zhangru, Hu Rulei, Han Sheng and Yan Yaozhong, expressed their own opinions on this issue, although their views and emollience are differen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of mutual inspiration. Sorting out their four famous wor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history.

Keywords: The Aristocrats; Features; Inherited in one Continuous Line; Mutual Inspiration

猜你喜歡
特色
中醫(yī)的特色
幼兒園的特色課
一座文化特色館點亮一個村
特色種植促增收
特色“三四五六”返貧監(jiān)測幫扶做實做細
中醫(yī)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黨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溫州市特色街創(chuàng)建 初見成效
《傲慢與偏見》的藝術特色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