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錦旗
摘 要:地理研學活動作為戶外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重要形式,對學生地理學習和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文針對目前地理研學中存在的資源開發(fā)程度低、課程目標淺層化、主題內容碎片化、評價指標模糊化等問題,以象山海洋主題研學為例,依據研學要素間的內部關系,構建研學資源開發(fā)鏈、目標培育鏈、線路擴展鏈、主題衍生鏈、成果展評鏈“五鏈共生”的地理主題研學活動開發(fā)模式及設計要領,并進行活動實施。
關鍵詞:地理研學;海洋地理;研學設計;地理實踐力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8-0065-05
一、當前地理研學活動設計存在的問題
地理課程改革一直強調理論學習要與實踐相結合,在真實情境中感知世界、學習知識、鍛煉技能、習得素養(yǎng)。地理研學活動基于真實地理環(huán)境,發(fā)現真實地理事象,探究真實地理問題,對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理解地理原理、應用地理技能、提升地理素養(yǎng)等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地理研學方案設計趨向成熟,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1.資源開發(fā)利用程度低
依托鄉(xiāng)土地理資源開發(fā)研學課程,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符合學生認知且具有加強學生家國情懷培養(yǎng)等優(yōu)勢[1]。當前地理研學普遍以研學基地、景區(qū)、農莊、工廠等鄉(xiāng)土資源為載體開展地理研學活動。這些研學資源往往重視趣味性、體驗性,但教師的課程開發(fā)意識和能力相對欠缺,對研學資源專業(yè)知識的挖掘不全面、不專業(yè),需要整合資源和深度開發(fā)。
2.課程目標設計淺層化
地理研學旅行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體驗生活,學習身邊的地理,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認同、實踐內化、身心健康、責任擔當等意識和能力[2]。地理研學目標設計既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素養(yǎng)基礎,更要根據野外動態(tài)變化的地理環(huán)境要素靈活變通。由于多數教師缺乏野外地理實踐教學經驗,難以在真實地理環(huán)境中有效把握教學契機,研學目標設計簡單寬泛、層次性不強、育人指向不明、重知識輕素養(yǎng)等問題普遍存在。
3.研學主題內容碎片化
地理研學主題是開展研學實踐活動的基礎,新穎的主題及內容能夠調動學生參加地理研學的積極性并直觀感受地理學的魅力。但一方面,研學基地或機構在設計地理研學主題時存在線索不清晰、內容甄別性不強、知識結構破碎,甚至學段、校情、學情等方面差異不顯著等問題;另一方面,地理教師過于重視課程標準的解讀和教材知識的遷移應用,而忽視了研學優(yōu)勢資源基礎上的主題重構和內容衍生。
4.研學評價模糊化
地理研學評價顯然不能照搬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地理研學實踐成果也應區(qū)別于單純的野外學習心得或旅游活動收獲。在當前地理研學課程評價中,多以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為主,評價內容模糊、考核量表簡單、素養(yǎng)導向不明甚至缺失,難以對地理研學成果進行有效梳理和總結。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連續(xù)三年組織學生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開展海洋研學活動,探討地理主題研學要素的深度設計,以期為地理研學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提供參考。
二、“五鏈共生”海洋主題研學活動設計與實施
1.深挖海洋研學資源,延長地理資源開發(fā)鏈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作為國家級海洋經濟發(fā)展示范區(qū)主體功能區(qū),是中國開漁節(jié)的萌發(fā)地,擁有豐富的海岸地貌、海洋生物、漁牧文化、特色產業(yè)、建筑藝術、海洋空間、海洋礦產等地理研學資源。通過對象山海洋資源的信息搜索,了解海洋資源的空間分布位置,查閱相關書籍和論文,掌握研學資源的開發(fā)現狀。組織核心團隊成員開展野外考察,深入挖掘研學點的景觀、文字、標記等物象信息,歸納海洋研學資源類型、所包含的地理元素、分布的主要研學地點,為確定研學主題、確立研學目標、設計研學線路等后續(xù)工作做研學匹配,形成綜合評估報告(圖1)。
2.凸顯區(qū)域時空特征,架構空間線路擴展鏈
遵循規(guī)范性、便捷性、應用性三大原則,突出“區(qū)域—時空”特征,通過將研學資源、課程內容兩者相互融合,形成若干研學點課程;根據不同的研學時間和研學目標,科學規(guī)劃研學線路,形成若干條主題線路;通過不同區(qū)域空間跨越,將若干條研學線路整合相連,形成點、線、面三域空間研學線路設計圖(圖2)。
點域定位強調對實地考察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加工,確定該研學點涉及的課標、教材內容,將真實情境與相關知識一一對應,形成研學點的前置課程內容、研學預設問題、研究性學習課題等,并預估該研學點所需的時長。研學線路串聯著研學大主題和小主題,大主題體現本次研學活動的主旨、目標和意義,如山海研地、漁港尋理;小主題則強調各研學點形成的主題知識結構和真實情境問題,突出知識性、探究性和可達性。面狀鋪開是當若干條研學線路中的研學點、線較為集中時,可開展長時間(一般為兩天或兩天以上)的區(qū)域面狀深度研學,研學面的設計以地理要素綜合性、地理知識深入性、地理技能培育性為主,使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更完整地完成地理課標、教材的實踐內容。在象山海洋主題研學中,涉及象山跨海大橋、紅巖東旦沙灘、石浦漁港及石浦古城、花岙島4個研學點(圖3),根據前期考察的點位資源分布情況,合理規(guī)劃線路走向,形成兩天一夜的象山南部沿海片區(qū)海洋主題深度研學線路。
3.解讀地理課程標準,明確素養(yǎng)目標培育鏈
高中地理新課標作為指導高中地理課程教學計劃的綱領性文件,以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統領,提升了課程內容結構化和課程目標的系統性,并有效指導了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施。其提出的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四大素養(yǎng)成為校內外地理教學的基礎,對海洋地理研學課程內容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筆者根據多年來地理研學活動的經驗,結合課標要求,形成“四級遞進”的地理研學素養(yǎng)培育鏈(圖4)。
通過明確地理研學的素養(yǎng)目標培育鏈,將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進行融合分層,形成象山海洋主題研學4個點位的培養(yǎng)目標(表1),并在研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4.整合課程綜合要求,確定主題內容衍生鏈
根據前期對象山海洋研學資源來源的整合梳理發(fā)現,象山海洋主題研學包含了海岸地貌、水循環(huán)(海陸間循環(huán))、海水性質、海水運動、氣象災害(臺風、風暴潮)、地域文化(漁文化、海防文化)、海洋空間資源開發(fā)、海洋安全戰(zhàn)略、海洋災害、海洋污染、海洋權益等新課標所要求的內容??紤]到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知識儲備、綜合能力等現狀基礎,以及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研學地點資源稟賦的匹配度,將大主題定為“山海研地·漁港尋理”,并衍生“海山半島——探跨海大橋”“紅巖丹霞——辨海岸地貌”“石浦漁港——尋古鎮(zhèn)漁跡”“花岙鹽場——論海洋開發(fā)”4個小主題。通過研學主題串聯和衍生,將具體研學內容、研學實踐方式、知識結構框架等融入研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yǎng),形成研學內容衍生鏈(圖5)。
5.聚焦地理核心素養(yǎng),拓展研學成果評價鏈
研學成果評價分為集體評價和個人評價。研學集體評價以研學小組為單位,以項目式學習主題為基礎,開展研學答辯活動。研學答辯需要學生確定課題名稱、說出選題目的以及描述探究過程、解決問題方式、得出的結論及存在的疑惑等,并以PPT演示和現場課題答辯相結合的方式展示小組成果[3],并由學科教師、研學導師、各小組組長組成的裁判組按照規(guī)定要求進行打分(表2)。
研學成果個人評價聚焦地理測量、社會調查、區(qū)域認知、區(qū)位評價、問題分析、探究應用、社會發(fā)展和人地觀念等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的地理思想生成、地理思維發(fā)展和實踐技能提升,形成互動性、過程性、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并設定具體指標和評價權重(圖6)。在海洋主題研學中,尤其要培養(yǎng)學生在國家安全、領土主權、海洋權益等方面的認識和意識,使其形成正確的海洋觀。
三、結語
象山海洋主題地理研學活動以海洋資源的深度開發(fā)為基礎,通過對地理研學素養(yǎng)目標鏈的構建和具體目標的闡述,合理設計研學線路、綜合架構主題內容、多維開展研學評價,形成了以核心素養(yǎng)培育為導向的“五鏈共生”地理研學開發(fā)模式。在研學課程實施前,教師應提前對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設備熟悉程度、身心健康狀況等進行了解,必要時可在校內開設研學前置課程。在研學實施過程中,師生需要敏銳捕捉新的地理情境(如日暈、鹽堿、暴雨等),及時在真實情境中展開地理問題探究,從而提高研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鐘曉曼,牛東風,鄂崇毅.基于鄉(xiāng)土地理資源開發(fā)的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以湛江市為例[J].地理教育,2021(12):47.
[2] 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J].地理教學,2019(5):4-7.
[3] 周澤甬.中學地理研學旅行手冊的設計與編訂——以甬城地理課程研學手冊為例[J].地理教學,2021(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