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老師
有7顆栗子,早上給猴子3顆,晚上給猴子4顆,猴子們很不開心;換一下,早上給4顆,晚上給3顆,猴子們就很高興??蓳Q來換去都是7顆栗子,那幫猴子是不是傻呀?
不是。因為結(jié)果并不是唯一的衡量維度。同樣的結(jié)果,不同的過程,效果會大相徑庭。
那兩個方案的差別到底在哪兒呢?舉個例子。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先聽哪個?好消息是你中了500萬元,壞消息是你昨天沒領(lǐng),過期了。請問這和你壓根兒沒有中獎有區(qū)別嗎?
當(dāng)然有。先聽壞消息,再聽好消息,你可能“哦”一聲就完事了;但先聽好消息,再聽壞消息,你一定會念念不忘,“這么大的獎,差一點就是我的了”??此贫际橇闶找?,但人類對收益和損失的敏感度不同,導(dǎo)致感受天壤之別。那幫猴子也一樣,朝三暮四并不是笨,雖然總量都是7,但分配的方式不同,感受就完全不同。
這種細(xì)微的差別,在營銷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比如,滿1000元減200元和滿1000元直接打8折就不一樣,前者會讓人感覺白撿了200元;直接標(biāo)價699元和原價899元但現(xiàn)價只要699元,后者會讓人感覺占了便宜;商品9.9元但是包郵和商品免費但郵費9.9元,用戶的感受也完全不同。
因為價格決策是需要錨的,我們并不知道這個東西到底值多少錢,它到底是貴還是便宜完全取決于我們的參照系是什么。比如一瓶礦泉水,有人賣4元,但馬路對面只賣2元。很多人會走到對面去買。但如果是一臺iMac,有人賣15000元,但馬路對面只賣14998元。同樣也是便宜2元,就很少有人為這2元專門走過去。
因為我們潛意識錨定的是市場價,就是其他商家都賣多少錢。同樣一瓶水,大家都賣2元,有人賣4元,價格就貴了100%,不能接受。而如果是一件奢侈品,大家都賣15000元,有人賣14998元,僅僅便宜了0.01%,那就可以忽略不計。
營銷研究的就是消費者心理,就是這種“朝三暮四”的細(xì)微差異。猴子并不可笑,它們只是我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