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的詞語是森林》是一部體現(xiàn)厄休拉·勒圭恩創(chuàng)作風格的佳作。多維立體的敘述視角模式將反殖民主義的倫理主題有機融合在星際接觸的科幻題材當中。變換式人物有限視角和多重式人物有限視角的綜合運用奠定了潛在倫理基調(diào);話語形式的差異與混雜推動了人物之間的倫理分化;而對人物視角的敘述干預則突出了核心故事事件的倫理意義。分析作品的敘述視角模式及其倫理意義,能夠管窺作家備受稱道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利于從更深層次挖掘作品的價值和理解作家的文學地位。
【關鍵詞】《世界的詞語是森林》;多維視角模式;反殖民主義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6-00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10
基金項目:2020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厄休拉·勒圭恩科幻小說敘事研究”(編號WGW20206)。
厄休拉·勒圭恩(Ursula K.Le Guin)是少數(shù)得到美國主流文學認可的科幻作家之一。著名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稱其為“被奇幻和科幻小說選擇的文體家”[1]1-2。羅伯特·斯科爾斯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認為,“勒圭恩做得最炫目的地方在于用豐富的語言將推測(幻想)和敘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2]55。然而,迄今為止,學界對勒圭恩科幻小說的創(chuàng)作風格,尤其敘事手法的關注還非常有限,這既不符合作家的藝術(shù)地位,也影響了其作品價值的發(fā)掘。雨果獎作品《世界的詞語是森林》以星際接觸為題材,以反殖民主義為主題,是“對美國在越南的屠殺進行譴責的主要科幻小說之一”[3]362,體現(xiàn)了幻想與敘事的有機融合。小說創(chuàng)作手法精妙,既不同于很多后殖民小說,也有別于多數(shù)有關星際接觸的科幻小說。本文嘗試從敘事學角度解讀這部作品,探討其敘述視角的特點及其蘊含的倫理意義。
一、敘述視角的倫理意義
敘述視角指敘述時觀察故事的角度?!敖粋€世紀以來,敘述視角一直是小說敘事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4]90以熱拉爾·熱奈特、米克·巴爾為代表的西方經(jīng)典敘事學家重點關注視角形式分類及其文本表現(xiàn)。國內(nèi)敘事學家申丹在西方敘事學家研究基礎上總結(jié)出“內(nèi)視角”和“外視角”兩大類別共九種敘述視角。[4]94后經(jīng)典敘事學誕生之后,隨著“倫理學轉(zhuǎn)向”出現(xiàn),韋恩·布斯首次建立“倫理”和“敘事”的關聯(lián)[5]10,亞當·桑查瑞·紐頓則正式提出“敘事倫理”的概念。[6]8敘事倫理研究由此成為后經(jīng)典敘事學的重要分支。在倫理視野中,敘述視角的內(nèi)涵不再局限于形式技巧層面,而是兼具倫理意義。國內(nèi)學者伍茂國認為,視角倫理根本上是指敘述者從哪種視角出發(fā),在作品中評價并在倫理價值上接受這一視角所描述的世界。[7]152江守義認為視角倫理包含意圖倫理和接受倫理兩個層面。意圖倫理主要通過作者對視角的刻意選擇、敘述者對視角的交代和敘述中的視角運用實現(xiàn)。接受倫理的實現(xiàn)與視角的修辭意義有關。[8]
二、多維敘述視角模式及其倫理意義
《世界的詞語是森林》講述了一個星際殖民的故事。公元2368年,星際殖民者來到“新塔希提”(New Tahiti)星球殖民,原住民艾斯珊人被逼為奴。后者在殖民暴政下習得暴力奮起反抗。通過多次斗爭,并經(jīng)高智生物研究專家斡旋,殖民者最終撤離。小說以人物有限視角為宏觀框架,綜合運用變換式人物有限視角和多重式人物有限視角;微觀上通過人物話語形式的差異對不同人物視角進行分化,混雜穿插自由直接引語和自由間接引語;同時對突出倫理事件進行敘述干預,構(gòu)建起多維立體的視角模式,達到了意味深長的倫理效果。
(一)人物有限視角的倫理基調(diào)
在敘述視角的選擇上,小說整體采用變換式人物有限視角。“通過不同人物從自身視角展現(xiàn)立場和價值觀,在人物立場、價值觀的比較中,傳達敘述者的倫理意圖?!盵8]一、四、七章采用殖民者戴維森的視角,二、六、八章采用原住民艾斯珊人塞維爾的視角,三、五章采用高智生物研究專家留波夫的視角,形成視角輪換。倫理立場不同甚至對立的人物被賦予平等的話語空間,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倫理平等、開放意識的張揚”[7]15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星際接觸題材中常見的異星他者在小說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內(nèi)涵和地位。塞維爾作為被殖民者,不再是被單向凝視和敘述,而是具備了與殖民者同等的觀看和言說的主體性。星際接觸也不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單向他者化,而是互為異星的雙方在第三方的溝通下走向互相理解與尊重的過程。
在人物視角變換的同時,小說融入多重式人物有限視角,對重要事件從不同視角進行多重敘述,錨定故事中軸,在螺旋式發(fā)展的敘述進程中進一步突出人物倫理立場的對照。史密斯營地偷襲和中心鎮(zhèn)夜襲是小說的兩個中軸事件。戴維森強暴塞維爾的妻子致其死亡,塞維爾不堪屈辱襲擊戴維森,潰敗后又攜同伴偷襲戴維森所在的史密斯營地。戴維森逃脫后繼續(xù)燒殺艾斯珊人,后者在塞維爾帶領下夜襲殖民堡壘中心鎮(zhèn)并俘虜當局指揮官。三個主要人物對事件的敘述各有側(cè)重,倫理立場迥異甚至對立。戴維森全然罔顧事件緣由,對遇襲耿耿于懷,燒殺行為變本加厲,事件受害者身份之下是加害者的本質(zhì)。塞維爾因屈辱而出手,為自保而反抗,兩次事件之間其個人私仇上升為民族大義。留波夫了解事件緣由,洞悉艾斯珊人夜襲計劃,但并未報告殖民地當局,其斡旋者的理性與博愛中對艾斯珊人的同情占據(jù)了上風。
總體上,變換式人物有限視角和多重式人物有限視角的綜合運用構(gòu)建起小說動態(tài)開放卻不失穩(wěn)定的敘述框架,也勾畫出小說宏觀的倫理現(xiàn)場。一方面,殖民者、原住民和人類學家的倫理立場隨人物視角輪番呈現(xiàn),動態(tài)并置,構(gòu)成平等開放的倫理景觀。另一方面,不同人物視角的多重敘述突出了故事的中心線索,錨定倫理景觀的中軸。由此,這部星際接觸題材的科幻小說呈現(xiàn)反殖民主義、反霸權(quán)主義的倫理潛勢。
(二)話語形式差異與混雜的倫理分化
如果說人物視角輪換賦予每個主要人物平等的話語空間,改變了后殖民小說中常見的殖民者對被殖民者的視角和話語霸權(quán),那么不同人物視角敘述距離上的差異則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變化。同為人物有限視角的聚焦者,塞維爾和留波夫的心理活動描寫以間接引語為主,敘述者與人物保持一定距離,而戴維森的心理活動描寫則充斥著自由直接引語和自由間接引語,敘述者附身于人物。
自由直接引語以敘述干預最輕、敘述距離最近為特點?!白髡咄耆A羧宋镌捳Z的內(nèi)涵、風格和語氣,讓讀者在無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直接接觸人物的原話?!盵4]156小說開篇,殖民者戴維森的征服野心即通過自由直接引語暴露無遺:“什么也別想壓服我們,我們可是頂天立地的男人。很快你就會領教這意味著什么,你這該死的荒涼星球?!盵9]94新塔希提與地球同屬海恩星集團,艾斯珊人是地球人的平行人種,但在戴維森眼中,“他們不過像蛇或者老鼠,腦力只有那么一點點,只懂得當你把他們放出籠子的時候轉(zhuǎn)身咬你一口”[9]90。戴維森密謀偷襲艾斯珊人,手段極為殘忍:“這個游戲很有看頭,你只管等在老鼠洞前,當一只只小老鼠從里面跑出來,覺得自己似乎已經(jīng)得救時,你再從他們腳底下往上點火,把他們燒成火炬,那綠色的毛皮燒得咝咝作響,簡直好玩極了?!盵9]95自由直接引語將殖民者戴維森的心理活動直觀生動地暴露在讀者面前,其傲慢兇殘令人震驚。而其中第二人稱的運用更模糊了心理活動與話語的界限,傲慢兇殘的戴維森仿佛直接向讀者開口說話,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倫理沖擊。
相比自由直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既能保留人物主體意識,還能巧妙表達敘述者隱性評論的口吻”[4]163。戴維森的自由直接引語中不時穿插自由間接引語,短暫拉開其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得以旁觀者的眼光做出倫理判斷。小說開篇戴維森即以“世界馴服者”自居,自帶使命感和自豪感:“他骨子里是一個‘世界馴服者’。他為人謙遜,但他知道自己的斤兩。這是他的天命。”[9]6然而,隨著敘述進程的推進,尤其在戴維森殖民暴行的反襯下,這種使命感和自豪感顯得頗為扭曲荒唐。戴維森密謀偷襲艾斯珊人,陶醉在艾斯珊人“渾身冒火、四下逃竄”帶來的成就感當中:“事實上,男人唯有在同女人睡覺,或者殺掉另一個男人的時候,才是一個完完全全、真真正正的男人?!盵9]91之后戴維森又斷言對方必定反撲,充滿個人主義的自戀:“戴維森知道這一點。他是整個殖民地唯一知道這件事的軍官。不靠什么個人的努力,他只是天生如此,知道自己是正確的?!盵9]96戴維森搶奪直升機計劃遇冷之后,其自戀膨脹到極點:“他是個天生的領袖,這不假。但他喜歡手下人有頭腦,知道自己該干什么。”[9]166自由間接引語自帶的敘述距離幫助讀者理性判斷出戴維森津津樂道的“天命”不過是征服和踐踏,樂此不疲的行動其實是焚燒和殺戮,艾斯珊人厲兵秣馬是對這些殖民行徑的反抗。其膨脹的個人主義和一意孤行的霸權(quán)主義讓讀者實難茍同。
在小說的微觀層面上,在互為對照和補充的三個主要人物的視角當中,塞維爾和留波夫的視角敘述距離較為明顯,敘述者不動聲色地報道人物的心理活動,默認其倫理立場。[10]23戴維森的視角則迥然不同,自由直接引語直觀生動地暴露其傲慢兇殘,給讀者造成強烈的倫理沖擊;自由間接引語又適時拉開其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更好地品味其自我認知的扭曲與荒唐。兩種話語形式的混雜穿插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戴維森作為殖民者的倫理立場。
(三)敘述干預的倫理強化
“敘述干預是現(xiàn)代小說敘述倫理最為直接的方式?!盵7]135敘述者打破講述故事的進程,插入對人物、事件或故事本身的有針對性的評論。小說的中心線索是一連串襲擊事件,始于塞維爾對戴維森的個人襲擊,至史密斯營偷襲擴大,經(jīng)中心鎮(zhèn)夜襲轉(zhuǎn)折,終于新爪哇反攻戴維森被俘。在對塞維爾個人襲擊和中心鎮(zhèn)夜襲的敘述中,敘述者進行了少有的兩處評論,突出了事件的倫理意義。
前文提到,塞維爾對戴維森的個人襲擊由三個主要人物先后多次敘述,詳略不一。直到第五章,事件來龍去脈才經(jīng)留波夫視角完整呈現(xiàn)。這次襲擊是塞維爾針對戴維森殘殺其妻子行為的報復。選擇從留波夫這個了解、同情艾斯珊人的高智生物研究專家的視角聚焦事件本身已具有潛在的倫理導向。這時,敘述者又進一步評論“我們其他人或許會將其視為自殺,因為作為兇手的塞維爾想殺害的是自己。他只是要一次又一次地殺死自己罷了”[9]115,引發(fā)深刻的倫理思考。艾斯珊文化中本“不存在強奸、暴力襲擊和謀殺”[9]67,但是妻子之死摧毀了塞維爾的世界觀。塞維爾的襲擊行為具有自殺意味,因為襲擊和殺戮作為根本違背艾斯珊文化的暴力行為標志著塞維爾身上文化自我的死亡,由對暴力一無所知淪為暴力受害者,再變成暴力實施者。自此伊始,塞維爾經(jīng)歷了煉獄重生般的身心轉(zhuǎn)變,化身民族解放領袖,組織大規(guī)模暴力反撲迫使殖民者撤離。同樣象征性地,和平內(nèi)斂的艾斯珊人習得了暴力,在殖民暴政下唯有先“自殺”才能自保。
有關中心鎮(zhèn)夜襲的敘述干預出現(xiàn)在對事件的敘述之前。小說先通過人物視角輪換敘述了史密斯營地偷襲事件及其影響。塞維爾的屈辱在艾斯珊人中激起廣泛共鳴,趕走殖民者的計劃也獲得積極響應。留波夫在殖民地當局大會上指出史密斯營地遇襲與當?shù)刂趁癖┱痛骶S森個人暴行有關。兩個視角的敘述在敘述話語層面對艾斯珊人反攻進行了倫理鋪墊,暗示這一“和平、無害”[9]70的民族反抗殖民暴政的正義性。在此基礎上,敘述者又從戴維森視角敘述其自信斷言后者反撲的心理活動。有關中心鎮(zhèn)夜襲的敘述干預實為對戴維森心理活動的反諷性評論:“睽嗤肯定會發(fā)動襲擊……沒有人相信他,除了他花時間說服的那些人。但其他人早晚都會明白,他是對的。他的確是對的。”[9]96畫線部分的評論突出了戴維森膨脹的個人主義和霸權(quán)主義。從情節(jié)發(fā)展看,艾斯珊人確實反攻,戴維森判斷無誤。但就事件性質(zhì)而言,其認知則謬之千里。戴維森執(zhí)著于征服新塔希提,將艾斯珊人視同老鼠和對地球的威脅。這種充滿惡意與敵意的認知使其難以理解艾斯珊這一“靜態(tài)、穩(wěn)固、整齊劃一”[9]68的社會內(nèi)部正在發(fā)生的文化裂變及其積蓄的巨大力量。此處評論奠定了即將發(fā)生的襲擊事件的倫理基調(diào),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戴維森終將為其“對的”判斷付出沉重代價。
人物視角具有有限性。從不同人物視角敘述同一事件客觀上造成倫理立場的并置和對照,同時也會產(chǎn)生一定倫理迷惑性。針對兩次襲擊事件的敘述干預有效彌補了當事人敘述視角的有限性,明晰了事件的倫理意義。在看似雙方互相攻殲的倫理對峙局面中,強化了塞維爾及艾斯珊人正義性的倫理立場。
三、結(jié)語
多維敘述視角是《世界的詞語是森林》不同于眾多后殖民小說和星際接觸小說的突出特點。西方殖民主義與科幻文學的星際接觸題材存在一定映射關系。[11]2受文化意識的局限,很多西方小說家對異族(星)文化及其代表的呈現(xiàn)都是單向的,后者即使表面上承載著同情、尊重甚至贊賞,事實上仍處于被凝視和敘述的“他者”地位,主體性被遮蔽,作品主題表達的力度也因而有限。而《世界的詞語是森林》則不落窠臼,以人物視角變換與并置的方式一視同仁地賦予雙方民族文化及其代表觀看與言說的權(quán)力,從根本上奠定了作品主題表達的倫理基調(diào)。在視角的具體運用過程中,一方面,作品通過對人物視角敘述距離的差異化處理推動視角之間的分化,在自由直接引語和自由間接引語混雜的張力中消解了殖民者一方的倫理立場;另一方面,作品圍繞具體事件對人物視角敘述內(nèi)容適時介入評論,突出了事件的倫理價值,凸顯了被殖民者一方倫理立場的正義性。作品反殖民主義、反霸權(quán)主義的主題由此得以更加有力地表達。
“不能參加美國反越戰(zhàn)大游行的沮喪感”[12]激發(fā)了《世界的詞語是森林》的創(chuàng)作。和平主義的主題動因與科幻文學的題材要素在勒圭恩筆下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勒圭恩兼具的科幻作家的涵養(yǎng)、人類學家的視野和文體家的筆觸使得這部有關星際殖民的作品超越了“西方中心主義”乃至“地球中心主義”的文化意識,啟發(fā)讀者從更廣闊的倫理維度審視人類自身。
參考文獻:
[1]Harold Bloom.Ursula K.Le Guin:Modern Critical Views[M].New York:Chelsea House,1986.
[2]羅伯特·斯科爾斯,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等.科幻文學的批評與建構(gòu)[M].王逢振等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1.
[3]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未來考古學:烏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說[M].吳靜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4]申丹.西方敘事學: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W.C.Booth.The Company We Keep:An Ethics of Fiction[M].Berkeley &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6]Adam Zachary Newton.Narrative Ethic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伍茂國.現(xiàn)代小說敘事倫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8.
[8]江守義.倫理視野中的小說視角[J].外國文學研究, 2017,39(02):20-28.
[9]厄休拉·勒古恩.世界的詞語是森林[M].于國君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
[10]Mike Cadden.Ursula K.Le Guin Beyond Genre:Fiction for Children and Adults[M].New York:Routledge, 2005.
[11]John Rieder.Coloni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Science Fiction[M].Middletown: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2008.
[12]廖暉,王建香.論反烏托邦小說中的反極權(quán)主義主題——以《世界的詞語是森林》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41(05):121-126.
作者簡介:
王敏,女,江西萍鄉(xiāng)人,華東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