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在《能力:結構、成長和行動》一書中,假定人類擁有兩種類型的智力。
第一種是流體智力,卡特爾將其定義為推理、靈活思考以及解決新問題的認知能力。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先天智力,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閱讀能力、數(shù)學能力都與它有關。專事智力測試的卡特爾觀察到,人在成年后的早期階段,流體智力最強,三四十多歲時,就開始迅速衰退。
除了流體智力,我們還擁有晶體智力。晶體智力依賴于日積月累的知識,從40歲到50歲再到60歲,它會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即使會衰退,也是到晚年才衰退。
卡特爾是這么描述這兩種智力的:“流體智力,是指解決抽象問題的去語境化能力;而晶體智力,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通過文化適應和學習所獲得的知識?!睋Q句話說,年輕時,你擁有老天爺賞賜的智慧;年老時,你擁有后天習得的智慧。
如果你的職業(yè)完全依賴于流體智力,你確實很早就會到達職業(yè)巔峰,然后開始步入職業(yè)下行通道。但是,如果你的職業(yè)需要的是晶體智力,或者你成功實現(xiàn)了轉型,轉而從事需要晶體智力的職業(yè),那么,你的職業(yè)巔峰會來得晚一些,你的職業(yè)下行現(xiàn)象也會來得晚一些。如果你能從第一種智力轉至第二種智力,你就破解了成功代碼。
毫無疑問,你一定會注意到流體智力的過早衰退。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人的優(yōu)勢也不相同。隨著歲月的流逝,你失去了一種能力,卻擁有了另一種能力,后者可以幫助你重新規(guī)劃職業(yè)——從創(chuàng)新轉向指導。
有一些職業(yè)更多地依賴晶體智力。最突出的就是教師,他們需要語言技能以及解釋海量信息的能力。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的一項研究表明,大學院系里,年長的教授,其教學評分往往是最高的。在人文學科中,這一現(xiàn)象尤其明顯。
這種職業(yè)特征可以部分解釋大學教授的職業(yè)壽命較長的現(xiàn)象,3/4的大學教授計劃在65歲后退休——美國教授的平均退休年齡是62歲。我還記得,當我從研究生院畢業(yè)后擔任助理教授的第一年,有一天,我和一位年近六旬的同事閑聊,我問他是否考慮過退休。他笑著告訴我,他更希望自己能“橫著離開辦公室,而不是豎著離開”。
聽到這句話,大學的院長們可能會哭笑不得,作為大學的管理者,他們經(jīng)常抱怨,終身教授在職業(yè)生涯的最后幾十年里,其學術研究能力明顯降低——因為學術研究能力取決于流體智力,尤其是分析能力。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在于如何激勵老教授去寫更復雜的學術文章,而在于在確保其專業(y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調整他們的工作崗位,比如讓他們轉向教學崗,承擔教學任務。
(若 非摘自中信出版集團《中年覺醒:重塑生命與生活的力量》一書,本刊節(jié)選,邱 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