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生涯中,鄧小平屢任要職。除了“鄧小平同志”這一最正式的官方稱呼之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他的職務不一、稱呼不同。本文結合他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稱呼,披露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參加革命后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主要稱呼——鄧政委、鄧書記
鄧小平,原名鄧先圣,1920年夏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夏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7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1月,到蘇聯(lián)學習,1927年初回國后,受派遣到馮玉祥的國民聯(lián)軍所屬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工作,任政治處處長、學校中共黨組織書記;大革命失敗后,改名鄧小平,8月7日在武漢參加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年底隨中央機關遷往上海,后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29年夏,鄧小平作為中央代表前往廣西領導起義,先后發(fā)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任紅7軍、紅8軍政治委員和中共前委書記。這是鄧小平第一次被人稱為“鄧政委”,時間大約一年多一點。1931年夏,鄧小平到達江西中央蘇區(qū),先后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會昌中心縣委書記、江西省委宣傳部長。這一時期,鄧小平也是首次擔任地方黨組織的書記,被稱為“鄧書記”,但時間也不長。當時由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占據(jù)主導地位,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受到錯誤批判。鄧小平由于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被撤銷職務,受到黨內“最后嚴重警告”處分,后被下放到樂安縣南村區(qū)委當巡視員。
1933年春,鄧小平先后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報主編;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并參加了遵義會議,后任紅1軍團(后改稱紅1軍、紅1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長,紅1軍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其間,每個任職時間都不長。
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鄧小平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第129師東渡黃河抵達抗日前線不久,129師政委張浩即患了嚴重的腦病,難以堅持正常工作。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決定安排張浩回延安療養(yǎng),由鄧小平接任129師政治委員。大名鼎鼎的“鄧政委”就是從這時開始被人熟知。
鄧小平和師長劉伯承率部深入華北敵后,創(chuàng)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據(jù)地。1942年9月,鄧小平兼任太行分局書記。由于鄧小平在八路軍第129師政治委員和太行分局書記崗位上的不凡表現(xiàn),在朱德、彭德懷、劉伯承等八路軍高級將領均離開華北前線到延安參加整風運動的情況下,1943年10月,中央決定,鄧小平代理北方局書記,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鄧小平在艱苦的條件下?lián)撈痤I導華北敵后抗日根據(jù)地黨政軍的全面工作。劉伯承、鄧小平領導建立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jù)地是中共領導的最大抗日根據(jù)地之一。
解放戰(zhàn)爭時期,鄧小平任晉冀魯豫軍區(qū)、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中原軍區(qū)、中原野戰(zhàn)軍、第二野戰(zhàn)軍政治委員,華東軍區(qū)第一政治委員,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中原局、華東局第一書記。1947年夏,鄧小平和劉伯承率部挺進大別山地區(qū),揭開了人民解放軍的全國性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在解放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階段,鄧小平擔任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書記,指揮了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解放了南京、上海和蘇、浙、皖、贛等廣大地區(qū)。
1949年9月,鄧小平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參加了開國大典;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隨后和劉伯承率第二野戰(zhàn)軍向西南地區(qū)進軍,實現(xiàn)了中國大陸的完全解放。此間,他任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qū)政治委員。從1949年12月率部進駐重慶至1952年7月調離,這一時期,鄧小平作為主政大西南的第一書記,也有不少人稱鄧小平為“鄧書記”。
戰(zhàn)爭年代和新中國成立之初,鄧小平擔任和兼任的職務很多。但從抗戰(zhàn)初期起一直擔任政治委員一職,從八路軍129師到晉冀魯豫軍區(qū)、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中原軍區(qū)、中原野戰(zhàn)軍、第二野戰(zhàn)軍、華東軍區(qū)、西南軍區(qū),時間長達15年。因此,“鄧政委”的稱呼最廣為人知。
1952年7月調往中央工作之后的主要稱呼——鄧副總理、鄧小平總書記、鄧副主席
1952年7月,鄧小平調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后兼任財政部部長等職;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組織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1960年代,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期間,鄧小平先后5次代行總理職務,主持國務院工作。
“文革”開始后,鄧小平受到沖擊,后被下放到江西勞動。1973年3月起,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鄧小平以國務院副總理身份參加外事活動。1974年4月6-19日,鄧小平副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聯(lián)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鄧小平等12人為副總理。鄧小平在副總理中排序第一位。而此時的周恩來正身患癌癥,需要治療。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支持下,鄧小平實際上開始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
粉碎“四人幫”以后,隨著外交工作新局面的打開,鄧小平也以副總理的身份出訪多個資本主義國家。1978年1月至1979年2月的一年間,鄧小平相繼訪問了緬甸、尼泊爾、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美國。這一系列出訪,特別是對美國和日本的訪問,初步形成了通過實行改革開放促進中國與世界共同發(fā)展、互利共贏的戰(zhàn)略大思路。從1980年起,鄧小平即開始做退休的準備工作。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決議,接受鄧小平辭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的請求。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鄧小平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此后10年間,他負責黨中央大量日常工作,為探索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克服經濟困難提出許多正確主張,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間,黨內、國內及同社會主義國家政黨交往中大都稱呼其為“鄧小平總書記”。不過,在同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交往中一般還是稱“鄧副總理”;在同社會主義國家政府領導人交往中也大都稱“鄧副總理”。
中共八大以后,鄧小平以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身份主持中央黨政軍日常事務,深受毛澤東賞識。1959年4月5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七中全會的講話提綱中提出“權力集中常委和書記處,我為正帥,鄧為副帥”。毛澤東的這句話也充分反映了鄧小平在黨內的突出位置。
從19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蘇兩黨圍繞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發(fā)生分歧、展開爭論,到最后進行公開論戰(zhàn)。鄧小平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多次率領代表團去莫斯科同蘇聯(lián)共產黨進行談判,堅持維護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1989年5月,鄧小平對來華訪問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談道:“從1957年第一次莫斯科會談,到六十年代前半期,中蘇兩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我算是那場爭論的當事人之一,扮演了并非無足輕重的角色?!?/p>
1975年1月,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主持黨、國家和軍隊的日常工作。之后一個時期,鄧小平在黨內、國內的主要稱呼是“鄧副主席”,畢竟在黨內、國內中央副主席的職務要比副總理高,直到中共十二大取消中央主席、副主席設置。另外在軍內,“鄧副主席”的稱謂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指的是鄧小平任職中央軍委副主席,直到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976年初,他再度被錯誤地撤銷一切職務。粉碎“四人幫”后,在廣大干部群眾的迫切要求下,鄧小平恢復了原來擔任的職務。
晚年的主要稱呼——鄧主席、鄧主任、小平同志、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經過這次全會,鄧小平成為第二代中央領導7f15614e32207e2eae507afdcc0574d1集體的核心。從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起,他的主要稱呼有鄧主席、鄧主任、小平同志、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1981年6月28日,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之后,黨內、國內一般稱其為“鄧主席”。1983年6月,鄧小平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軍事思想,開創(chuàng)了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大后,鄧小平保留唯一的公職就是中央軍委主席。此后一段時間,對內對外都稱其為“鄧主席”。1989年5月,他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身份會見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鄧小平辭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的請求,江澤民接任主席。1990年4月,鄧小平辭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顧問委員會(簡稱“中顧委”)。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解決領導干部新老交替問題而提出設立的一個獨特機構。擔任委員的都是具有40年以上黨齡,對黨有過較大貢獻,有較豐富的領導工作經驗,在黨內外有較高聲望的老同志。鄧小平親自擔任主任。隨后一個時期,“鄧主任”也是鄧小平在會見外國客人時的經常稱呼。1984年3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訪問中國;4月,美國總統(tǒng)里根訪問中國;1986年10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菲利普親王訪問中國。鄧小平先后會見了他們,新華社的報道稱鄧小平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1986年9月2日,鄧小平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華萊士采訪。新華社的報道稱鄧小平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華萊士提問時也稱鄧主任。在1987年秋召開的中共十三大上,陳云接任中顧委主任。
而在鄧小平眾多的稱呼中,晚年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小平同志”這一稱呼。第一次使用“小平同志”這一稱呼其實是在1984年4月,武漢冶金設備制造廠的一位普通職工給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主席和中顧委主任的鄧小平寫了一封申訴冤案的信,信中寫道:“小平同志:我這樣的稱呼,似乎不太禮貌,若有不妥之處,請給予責備?!编囆∑介喓螅凇靶∑健眱勺稚嫌眉t筆圈閱批示:“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稱呼,我很喜歡!”
鄧小平被稱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由歷史形成的。核心的最早提出和陳云有關。據(jù)時任陳云秘書的許永躍回憶:1989年5月26日,中顧委召開常委會,這是陳云擔任中顧委主任后主持的唯一一次中顧委常委會。他說,社會主義江山來之不易,我們應該珍惜,但現(xiàn)在有人要另起爐灶,我提議我們要堅決擁護以鄧小平同志為“頭子”的中國共產黨黨中央。5月2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的消息稱“要堅決擁護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6月8日,陳云還在一份中央報告上批示:“倡導改革開放的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6月16日,鄧小平在同江澤民、李鵬等中央領導談話時指出:“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毛主席……第二代實際上我是核心?!敝螅暗诙醒腩I導集體核心”的說法才正式出現(xiàn)在中央文件里。
鄧小平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也有一個過程。1985年7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出訪美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鄧小平主任(指的是鄧小平時任中顧委主任)是中國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边@是“總設計師”的提法第一次公開出現(xiàn)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中。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開,此時的鄧小平已從第一線退了下來,僅保留中央軍委主席一職。這使一些不了解中國政治的外國記者,對鄧小平在十三大后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表示困惑。為澄清各種疑惑,11月1日,十三大新聞發(fā)言人朱穆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鄧小平對黨和國家的功勛是人所共知的。他在我們黨和國家中起重要的領導作用,并不是因為他擔任了什么職務,而是由于他思想正確而決定的。粉碎‘四人幫’以后,他沒有擔任黨的主席,也沒有當總書記,但是仍然是黨的政策的總設計師?!?/p>
1989年6月24日,江澤民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指導者是鄧小平同志?!边@是中央全會上黨的總書記首次使用“總設計師”來稱呼鄧小平。9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召開,會議公報對鄧小平作出了這樣的評價:“鄧小平同志是當之無愧的總設計師?!敝链?,“總設計師”的提法在中央全會的文件中正式確定下來。1992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正式稱鄧小平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摘自《黨史博采》水新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