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燈在中國的歷史不過也就一百多年,中國的第一盞電燈于1882年7月26日在上海點亮。幾十年前,不少人尚有在煤油燈下讀書的經(jīng)歷。而在整個古代中國,“一篝燈影夜窗寒,靜展青編子細看”(宋伯仁《觀書》),是讀書人最熟悉的場景。讀書燈,陪伴著讀書人度過漫漫長夜,自少至老,永不相棄。如張商英《讀書燈》所云:“自小共寒熱,相親如友朋?!?/p>
據(jù)宋代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南宋京都臨安有四百四十行,其中就有一行為“讀書燈”。限于物質(zhì)條件,書燈所用照明材料,主要為蠟燭和燈油。蠟燭非普通人可以承受,故多用燈油。北宋黃徹認為蠟燭不適合用來讀書,其《溪詩話》云:“杜《夜宴左氏莊》云:‘檢書燒燭短。’燭正不宜觀書,檢閱時暫可也?!鼻宕鷦⒙暷驹凇度O楚齋續(xù)筆》中還專門記述了其少時讀書,只準(zhǔn)用油,不準(zhǔn)用蠟燭的往事:予自十一歲至廿八歲,在書房讀晚書,每晚青燈一盞。先文莊公嚴禁點燭,并言從古至今,只有書燈而無書燭,如欲點燭才念書,終身必不能念出書來。其事雖小,極為讀書不讀書之關(guān)系。后來聲木以先文莊公之諭,驗之他人,果然如此,始信先文莊公當(dāng)日嚴禁之有由也。
雖說無“書燭”之稱,并不意味著,讀書燈不可用蠟燭。陸游在《齋居紀事》中就記載了讀書用的蠟燭和燈油如何使用更加簡便節(jié)儉:“照書燭必令粗而短,勿過一尺。粗則耐,短則近。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盎最省油。蜀有夾瓷盞,注水于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燈檠法,高七寸,盤闊六寸,受盞圈徑二寸半,擇與圈稱者?!毕灎T粗則耐燒,長度短則燈光可靠近書本,太高了反而容易燈下黑。
明代王佐《新增格古要論》則記錄了燈油的使用方法:讀書須用麻油點燈,蓋麻油無煙,不損眼目,但恨其易燥。每香油一斤,入桐油二兩和之,則難干,又辟鼠耗。若蔓菁、罌粟油、紅花油,每一斤入桐油三兩,以鹽少許置燈盞中,亦可省油。以生姜擦盞邊,可不生滓暈。以蘇木煎燈心,曬干炷油,可無燼。
上述記載都傳達出一個共同點,即節(jié)儉。
劉克莊在《書燈》詩中深情地回憶了與書燈相伴的歷程:“喚回少年夢,照見古人心。每對忘甘寢,頻挑伴苦吟。與君交到老,莫慮棄墻陰。”看到童子新糊就的書燈,喚起了劉克莊對少年歲月的回憶,書燈“照見古人心”,“照破三千年外事”(劉鑒《書燈》),“圣賢事業(yè)雖千載,盡向光明照得來”(李存《讀書燈》)。想起曾經(jīng)的苦讀時光,詩人挑燈夜讀,不知疲倦,“看書到曉那能眠”(韓愈《短燈檠歌》)。因為使用油燈,所以需要不斷挑起燈芯,使火光明亮。詩人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還得時刻關(guān)注燈火,“頻挑伴苦吟”。最后,詩人向書燈申明:“與君交到老,莫慮棄墻陰?!倍鴹墘﹃幙峙乱彩遣簧贂鵁舻淖罱K命運。錢時在《讀書燈》就曾描繪了書燈被詩人遺忘的遭遇:“幾年來,味無味,并與青編共捐棄。半身淪落浙江濆,壁角破圈塵沒鼻。”所幸,詩人又重新喚起讀書的興趣,“新春忽爾思起廢,頃刻工夫依前具。提入山翁結(jié)草廬,永夜虛窗照天地”,書燈脫離了墻角積塵的命運。
元代陳櫟《書燈銘》云:“義所讀書檠令予銘之,因書其罩。銘曰:雪平跧窗,月仄踞屋。昔人無燈,如許勤讀。今我有燈,篝幕熒熒。不顯其光,用晦而明。非雪而炤,不月而曜。陋彼囊螢,徒千其爝。敢有不勤?籟沉更深。燭奸雄膽,洞圣賢心?!比缃?,我們不用在微弱的書燈下閱讀,較之前人的條件可說優(yōu)越。昔人無燈,尚且勤奮讀書,為了能夠夜讀,想盡各種辦法。在照明已經(jīng)不是問題的今天,敢有不勤?
選自《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