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近年來研究生的考試報名人數、實際錄取人數和畢業(yè)就業(yè)人數都在持續(xù)增加。相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部分“雙一流”大學的本科生畢業(yè)人數和研究生畢業(yè)人數已經出現“倒掛”現象。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進之路上,作為教育強國的重要支撐,研究生教育已然“飛入尋常百姓家”。與此同時,涉及導生關系的熱點新聞時常出現,并引發(f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甚至導致極其負面的社會影響。
如何正確處理并構建理想的導生關系,是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導師的必修課、必答題。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近年來在指導各類研究生的過程中,既有經驗,更有教訓。基于此,筆者就“如何構建和諧有序的導生關系”這一主題分享一些個人的親身經歷和心得體會,希冀為廣大高校教師提供有益的幫助與啟示。
明確研究生導師的身份和定位
明確研究生導師的身份和定位,是厘清導生關系邊界的首要前提。任何一位研究生都要經過統(tǒng)一錄取并按照相關規(guī)定進行培養(yǎng),絕不是導師個人的科研助手或雇傭員工。同樣,導師也是根據相關規(guī)定選拔和選聘產生的,立德樹人是人民教師的根本宗旨和奮斗目標。但在實際的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導師的身份和定位卻經常發(fā)生缺位與錯位。
所謂缺位,主要表現在導師對學生缺乏必要的指導和關心,更有甚者直接當起了“甩手掌柜”,長期不與學生交流、聯系。這類情況在指導學生數量較多的工科導師群體中相對普遍,學生稱導師為“大老板”,將課題組內的年輕教師稱為“小老板”。研究生的求學之路,本應由導師直接參與培養(yǎng)指導,結果卻異化為“大老板”轉包給“小老板”,“小老板”再轉包給高年級的研究生。最后往往是依靠學長學姐的幫助,學生才得以艱難完成學業(yè)。這類缺位的導生關系,最終產生了大量的矛盾。
所謂錯位,主要表現在導師對學生的培養(yǎng)存在越位和越權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形。第一種,將學生視作自己的科研助手,在不與學生溝通的情況下,直接將自己的研究任務分配給學生完成,學生淪為“科研民工”。第二種,將學生視作自己的日常秘書,頻繁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要求代課、送材料、迎來送往;在某些極端案例中,導師甚至要求學生打掃衛(wèi)生、接送孩子、輔導功課等。以上兩種情形,已經嚴重違反國家對于高校教師的職業(yè)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應當完全杜絕、嚴厲懲處。
除此之外,第三種情形則更具有爭議性。曾經有位研究生和我交流時反映,導師要求學生在各類場合皆稱其為“師父”,并希望學生成為導師學術研究的“衣缽傳人”。在某種意義上,學術譜系內的“師承關系”是一把雙刃劍。導師對學生學術研究能力的期待過高,一方面可能會影響學生真實的研究興趣和職業(yè)選擇,研究于部分學生而言漸變?yōu)樨摀菢啡?,最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另一方面導師“愛之深、責之切”,學生在辛勤付出后得不到足夠的正向反饋,往往會產生各類矛盾,最終導致“師生反目”,甚而“老死不相往來”。
作為導師,要明確身份和定位,既要有成為“經師”“人師”的崇高追求,又不能一廂情愿地對學生的培養(yǎng)越位、越權。導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充分尊重學生研究興趣和個人規(guī)劃的前提下,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學術指導、生活幫助和情緒價值。譬如在我所指導的多位研究生中,既有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從事學術研究的,也有畢業(yè)后直接參加工作進行專業(yè)實踐的,還有對未來迷茫選擇暫時延期答辯的,等等。我對他們的人生規(guī)劃都表示充分的理解與尊重,并適時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目前,絕大多數研究生都面臨多重壓力,明確研究生導師的身份和定位,有時候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減法”。不要過度干預學生的學業(yè)規(guī)劃,不能強迫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不必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過于“杞人憂天”。導師應該學會做一個熱心、及時而又溫暖的“旁觀者”,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靜待花開。
提升研究生導師的育人能力
提升研究生導師的育人能力,是厘清導生關系邊界的重要基礎。古人云:“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近年來,隨著各類導生矛盾事件的頻發(fā),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研究生導師的崗位培訓工作。以我所在的高校為例,研究生導師的崗位培訓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導學關系和基本原則的介紹、師德師風和警示案例的教育、優(yōu)秀導師育人經驗的分享、研究生培養(yǎng)相關規(guī)定的說明。這些內容,基本覆蓋了研究生培養(yǎng)的全過程、全鏈條和全環(huán)節(jié)。但是,厘清導生關系邊界的重要基礎,仍然極大地依賴于導師育人能力的不斷提高。
研究生導師育人能力的提高可以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部分。對內的育人能力,即導師要對自己的專業(yè)能力、職業(yè)規(guī)劃、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等方面有充分、準確的認知,特別是要意識到自身的不足。部分高校實行“非升即走”的人才選聘模式,個別青年教師在面臨職稱晉升和職業(yè)發(fā)展的壓力時,非但沒有能力、時間和精力認真指導研究生的各項工作,反而將學術發(fā)表的考核任務“轉嫁”至所指導的研究生身上,與學生爭搶學術發(fā)表權,最終產生嚴重的學術不端和師德師風問題。因此,高校對于研究生導師的選聘,不僅要有資格審查,更需要進行能力考核。
對外的育人能力,即導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總體規(guī)劃、具體安排和學業(yè)關鍵節(jié)點等問題有整體性、全局性的部署,特別是要注重溝通技巧以及關注偶發(fā)事件。相較于自然科學,人文社科領域的跨學科報考現象更為普遍,研究生缺乏專業(yè)研究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情況并不鮮見。正因如此,導師需要在培養(yǎng)過程中注重方式方法,需要因材施教,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必須保持足夠的熱情和耐心。
比如在我所指導的研究生中,針對專業(yè)基礎較好的學生,我不會過多干預他們的研究興趣和論文選題,僅會在學生遇到困惑和難點問題時,提供一些前沿資料和參考文獻,幫助學生解決研究的“梗阻”問題。在這類學生完成相關研究論文后,會鼓勵他們以獨立作者的形式向專業(yè)刊物投稿。但是,針對部分專業(yè)基礎較弱的學生,我會從經典文獻閱讀開始手把手地指導,在明確讀書筆記寫作的基本規(guī)范前提下,要求學生定期閱讀指定書目并撰寫讀書筆記。在學位論文開題前的半年或一年,我會將部分研究選題與學生溝通,指導學生盡快確定研究方向和寫作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對學生的偶發(fā)事件,如家庭變故、個人意外、人際關系等,導師必須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我曾經發(fā)現某位學生突然將微信簽名和頭像替換為消極和灰色的圖案,便立刻與其溝通。交流后得知,該生的爺爺剛剛過世,個人情緒受到了較大的影響。針對這樣的情況,我一方面表達關心,寬慰學生要好好生活;另一方面,減輕學生近期在學業(yè)上的壓力,并組織師門集體活動。
當然,我也有過失敗的培養(yǎng)案例。我曾經指導過的一位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開題前,突然要求更換研究生導師。更換研究生導師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學院必須進行相關調查。調查后發(fā)現,溝通不暢是我們之間發(fā)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此后,我通過學院思政教師再次了解該生的情況后得知,特殊的家庭情況導致學生負擔過大,使得學生在專業(yè)學習、學術研究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均遇到了明顯的障礙。一方面該生將大部分的時間投入于親人照料,需要經常往返于學校和家鄉(xiāng)之間,與教師、同學們的聯系都不夠密切;另一方面,因為時間分配不足,該生在課程學習和論文寫作方面均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論文發(fā)表和開題考核的壓力迫在眉睫。但是,由于當時信息不對稱和溝通不暢,我錯誤地認為該生對學業(yè)不夠重視,而該生則誤會我不夠善解人意且要求過高過嚴,最終向學院提出更換導師的訴求。作為導師,這些情況我本應提前知悉,并相應地調整培養(yǎng)方案。但是,由于涉及個人隱私和其他規(guī)定,學院并未主動向我告知相關情況。不過,這一案例仍然反映出研究生導師的育人能力和經驗不足,特別是對外的育人能力不足。
提升研究生導師的育人能力,是構建理想導生關系的重要保障。這種育人能力的提升應該是持續(xù)的、多維的,應當根據培養(yǎng)對象的不同,有所側重、有所取舍。在提供給學生“一杯水”的學術訓練前,導師自己必須有“一池水”的能力儲備。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順利畢業(yè)并獲得成功、成就,是導師最大的榮耀。
追求亦師亦友、共同成長的理想導生關系
研究生導師和學生亦師亦友、共同成長,是最理想的導生關系。在和學生相處時,我更愿意與其真誠相待、平等交流。每一位導師都是從學生成長起來的,今天學生所面臨的問題,在導師曾經的求學之路上,或許也發(fā)生過。在學術研究和專業(yè)學習上,導生存在一種不對等的關系。但是在日常的交流和溝通上,導生應處于對等的位置。例如導師在與學生見面交流時,應提前約定時間和地點,提前準備好交流的內容和材料;在指導學生開展學術研究活動前,應當了解清楚學生近期的工作和安排;在研究生培養(yǎng)的關鍵性節(jié)點上,如開題、預答辯等,必須重視學生的精神狀況和心理承受能力。
導生間的理想關系可以分為基礎層次和進階層次兩個維度。在基礎層次維度,面對學生,導師首先是老師,其次是朋友,未來也可能會成為同行、同事,合作伙伴或是競爭對手,甚至不排除是領導、上司。比如我曾經指導的一位碩士研究生成了我導師的博士生,曾經的學生成了同門師妹。在進階層次維度,導師首先要以身作則、教學相長,其次追求導生間亦師亦友、互通有無、共同成長的狀態(tài)。
導師對學生,必須坦誠相待并傾囊相授。學生對導師,在校時應共同完成培養(yǎng)計劃、順利畢業(yè)工作,離校后繼續(xù)保持聯系、共同成長。在我和學生的相處過程中,無論是我晉升職稱還是學生的工作進步,大家都會在師生微信群里互相報告、共同慶祝。我指導的研究生,不管是選擇深造攻讀博士學位,還是直接進入社會參加工作,他們都會不定期和我交流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類難題和困惑。每一年的研究生入學后,我也會在各種假期,把所有在讀和已畢業(yè)的學生聚在一起,相互交流、釋放壓力、彼此鼓勵。
總體而言,作為研究生導師,厘清關系邊界并構建理想的導生關系,需要在五個方面進行提升。第一,研究生導師要明確自身的身份和定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導師的崇高責任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培養(yǎng)自己學術研究的“衣缽傳人”。第二,研究生導師要鍛造育人的能力,包括職業(yè)操守、學術水平、溝通技巧、共情能力等等,甚至還包括經費保障,以減輕部分學生求學的物質壓力。第三,研究生導師要平衡好短、中、長期的培養(yǎng)計劃,根據輕重緩急,及時引導學生的研究進度和求職擇業(yè)的階段性側重點。第四,研究生導師要對學生坦誠相待、傾囊相授,同時多與班主任、輔導員和其他導師交流,以便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突發(fā)情況。第五,研究生導師要學會總結、學會自省、學會做“減法”,甚至學會放手,當自我能力已經無法滿足研究生導師的各項要求時,應該主動提出暫緩、暫停招收研究生的申請。
相聚是緣分,導生關系的建立更是一種幸運的相遇。導生雙方應明確身份,提升能力,亦師亦友,共同成長,在包容中追求個人的自由,在錘煉中實現境界的提升。在厘清關系邊界的前提下,構建一種正確且舒適的理想導生關系。
【本文系2023年度上海學校德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專項研究項目“利用大數據分析提高思政課政治效能研究”(2023-dycx-2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