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伽達默爾詮釋學中的“理解”

2024-09-21 00:00劉尚超
美與時代·下 2024年8期

摘 要:伽達默爾繼承前人優(yōu)秀的詮釋學理論并形成了自己的哲學詮釋學看法,他不僅提出“理解是被理解東西的存在”這一重要觀點,而且在闡釋理解內(nèi)涵和發(fā)生過程以及其作用上具有深刻的認識。他通過把哲學詮釋學體系化以此揭示了科學之外的種種經(jīng)驗方式的合理性和真理性。

關(guān)鍵詞:伽達默爾;理解;詮釋學;語言;存在

伽達默爾對詮釋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哲學精神和人生實踐統(tǒng)一在這樣一個問題上:對話和理解如何可能是此在(Dasein)的一種存在方式。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對話和理解,他的教學和著述也都是在與聽眾的對話中展開的。詮釋學(Hermeneutik)最初的動因明顯是為了正確解釋《圣經(jīng)》中上帝的語言,所以它是一門關(guān)于理解(Verstehen)和解釋(Auslegung)的學科。經(jīng)過施萊爾馬赫等幾代哲學家的努力,詮釋學成為現(xiàn)代西方不可忽視的重要哲學思潮,而伽達默爾是當之無愧的詮釋學集大成者。他完成了詮釋學由方法論轉(zhuǎn)向本體論的根本轉(zhuǎn)變,并建立了詮釋學哲學體系。他認為“理解是屬于被理解東西的存在?!辈⒃诖嘶A(chǔ)上提出“效果歷史”“前理解”“視域融合”等相關(guān)概念。本文將著重對伽達默爾闡釋“理解”的概念和理解的發(fā)生過程以及其揭示真理的作用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chǔ)上探討其詮釋學思想。

一、從傳統(tǒng)詮釋學到

哲學詮釋學中的“理解”問題

詮釋學(Hermeneutik)本是一門研究理解和解釋的學科,其最初的動因顯然是為了正確解釋《圣經(jīng)》中上帝的語言。詮釋學一詞的希臘文詞根赫爾默斯(Hermes)本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的職務(wù)是通過他的解釋向人們傳達諸神的消息。因此當教父時代面臨《舊約圣經(jīng)》中猶太民族的特殊歷史和《新約圣經(jīng)》中耶穌的泛世說教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而需要對《圣經(jīng)》作出統(tǒng)一解釋時,人們發(fā)展了一種神學詮釋學,即一種正確理解和解釋《圣經(jīng)》的技術(shù)學,而以后當這種理解和解釋的學問被用于法律或法典時,便產(chǎn)生了相應(yīng)的法學詮釋學。但詮釋學作為一門關(guān)于理解和解釋的系統(tǒng)理論,是由19世紀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1768-1834)和狄爾泰(Dilthey,1833-1911)繼承發(fā)展而來的。施萊爾馬赫認為詮釋學的出發(fā)點是誤解,“詮釋學是用來避免誤解的,誤解會自發(fā)出現(xiàn),因此無論何時理解都應(yīng)該被訴求”[1]。當我們與文本接觸時,他認為我們并不是直接理解,而是誤解,而且這種誤解是帶有普遍性的,他的一句有名的話就是“哪里有誤解,哪里就有詮釋學”,所以他將詮釋學定義為“避免誤解的技藝學”[2]58。而正是有誤解的產(chǎn)生,所以施萊爾馬赫認為,“誤解是自行產(chǎn)生的,并且在每一點上我們都必須追求和尋找精確的理解”[2]59。他認為,我們理解文本的意義就在于重構(gòu)作者的思想,我們通過語法解釋和心理學解釋置身于作者當時的處境,并努力“設(shè)身處地”地體驗并還原作者的的心理狀態(tài)和思想意圖。因此,“對施萊爾馬赫來說,理解作為一門藝術(shù)是對文本作者之心靈過程的重新體驗”[3]115。

狄爾泰關(guān)于“理解”曾下過一個這樣的定義:“我們把這種我們由外在感官所給予的符號而去認識內(nèi)在思想的過程稱之為理解?!被颉拔覀儼堰@種我們由感性上所給予的符號而認識一種心理狀態(tài)——符號就是心理狀態(tài)的表現(xiàn)——的過程稱為理解”[4]。很顯然,他所謂的理解是一種通過外在的符號而進入內(nèi)在精神的過程,而符號或形式正是作為理解的對象,即精神的客觀化物,而不是直接的自然事物。同時在他看來,理解是間接性的,人是具有歷史性的,生命意義會隨時間而不斷變化,我們必須通過“體驗”來感受生命的外在表現(xiàn),進而去理解生命?!绑w驗也是與理解者共同持有的,理解乃依據(jù)類似的體驗而得以實現(xiàn)?!盵3]149由此我們得出,狄爾泰的詮釋學模式是由體驗到表達再到理解。他以生命體驗的客觀化為目標,使理解的對象相對固定,客觀有效理解成為可能。

理解不屬于主體的行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在海德格爾這里,“理解完全不是這樣,理解就是在一個人生存的生活世界脈絡(luò)中去把握他自己存在可能性的能力,理解并不是進入他人境遇的特殊能力,也不是在更深意義上把握某種生命表達的能力,而是此在在世存在的一種基本方式”[5]。他明確指出:“理解”不屬于主體的行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人從生下來無時無刻都在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不是讀者通過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過程,而是讀者依據(jù)自身的歷史性而使文本的意義得以不斷創(chuàng)生和流動的過程。海德格爾借助于其所實現(xiàn)的詮釋學“本體論轉(zhuǎn)向”,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一個“讀者中心論者”。

二、理解是屬于被理解東西的存在

“我的探究目的決不是提供一種關(guān)于解釋的一般理論和一種關(guān)于解釋方法的獨特學說,有如E·貝蒂卓越地做過的那樣,而是要探尋一切理解方式的共同點。”這句話表明伽達默爾想要做并不是通過歸納總結(jié)方式怎樣去理解,而探討的是理解何以成為可能。由此他完成了詮釋學由方法論根本轉(zhuǎn)向本體論的目標?!安⒁砻骼斫猓╒erstehen)從來就不是一種對于某個被給定的‘對象’的主觀行為?!边@句話表明理解并不是被給定“對象”的單方面理解,那么結(jié)合伽達默爾的核心思想,他在《真理與序言》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是“問題不是我們做什么,也不是我們應(yīng)當做什么,而是什么東西超越我們的愿望和行動與我們一起發(fā)生”。洪漢鼎先生認為,這里所謂“與我們一起發(fā)生”就是指我們作為理解者或闡釋者,與所要理解或闡釋的對象發(fā)生相遇或碰撞,結(jié)果以“事件”而出現(xiàn)。由此我們得出他認為理解是主客體之間的相互理解,是一種相向的行為?!岸菍儆谛Ч麣v史(Wirkungsgeschichte),這就是說,理解是屬于被理解東西的存在(Sein)?!盵6]被理解東西之所以存在就在于理解,比如一幅作品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它在歷史上被歷朝歷代的人理解評價分析,這幅作品的內(nèi)涵和意義處于一個不斷流變的過程,而其內(nèi)涵和意義的不斷變化正是這幅作品存在的表現(xiàn)。

我們要理解這句話必須要知道“效果歷史”的概念。伽達默爾認為,“真正的歷史對象根本就不是對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統(tǒng)一體,或一種關(guān)系,在這關(guān)系中同時存在著歷史的實在以及歷史理解的實在。一種名副其實的詮釋學必須在理解本身中顯示歷史的實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這樣一種東西稱為‘效果歷史’。理解按其本性乃一種效果歷史事件。”關(guān)于歷史的看法有主客觀兩種說法:第一種,歷史不是客觀的——歷史總是人所理解的歷史,比如當年明月根據(jù)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寫出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第二種,歷史不是主觀的——它先于人的反思,預(yù)先決定了反思的對象和方向。歷史事實本身是存在的,不是我們編造出來的。所以伽達默爾認為涵蓋主客觀關(guān)系的歷史叫做“效果歷史”。人對歷史的主觀理解,同時也是歷史造就的客觀效果。比如《明朝那些事》是作者對明朝歷史的一個個人化的理解,但是他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歷史基礎(chǔ)上書寫的。“效果歷史”為理解活動提供了存在論基礎(chǔ)。他從海德格爾哲學中吸取關(guān)于存在的歷史性思想:歷史性是“此在”存在的根本特征。同時每個人也都具有歷史性,因此,“此在”所理解的歷史——“效果歷史”,是有人理解的歷史。事實上,西方哲學家梅洛-龐蒂的表達理論與解釋學有著密切關(guān)系———所有表達都經(jīng)歷了一次重新閱讀,“意義在每次特定的閱讀中都會重生和改變,而這種閱讀為重復、改變和重新結(jié)晶提供了可能性”[7]。類似地,在伽達默爾解釋學那里,理解是思辨性的,涉及重復與差異的相互作用,一切理解活動都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和再理解。顯然,梅洛-龐蒂的“表達”與伽達默爾的“理解”同屬于“解釋學超越”(Hermeneutic Transcendence)的進程[8],二者構(gòu)成了一體兩面并富有張力的辯證關(guān)系。

三、語言是人存在、理解的媒介

關(guān)于理解和解釋的關(guān)系,有解釋先于理解的觀點,該觀點認為解釋是理解的手段,理解是解釋的目的;也有理解先于解釋的觀點,該觀點認為只有理解后才能進行解釋。伽達默爾對此反駁,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guān)系,他認為理解就是解釋,理解的實現(xiàn)并不是解釋的結(jié)束,理解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過程,這一過程要通過語言媒介才能得以進行,有很多東西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新的理解。伽達默爾認為,翻譯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語言在理解過程中的媒介作用,它是兩種語言相互轉(zhuǎn)換融合的過程,譯者要在理解過程中將原文的語言和自己熟悉的語言融合形成語言的統(tǒng)一,所以譯者對文章的翻譯其實就是形成共同語言的過程。理解的過程是一個語言融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現(xiàn)在和過去互相交流對話,語言也因此獲得新的生命力。

人在語言的世界中成長,那在理解過程中,語言如何工作呢?伽達默爾區(qū)分了三點關(guān)于語言的工作:“首先是講話具有本質(zhì)上的自我遺忘性”[9]188。人在投入一場對話時不會意識到語言本身,因為在融入話語之中,談話者不會關(guān)注自己說話怎樣遣詞造句才符合語法規(guī)則,而更注重“言外之意”。

伽達默爾在此批判繼承了海德格爾的“器物上手論”。如果我們將“語言”比作“工具”,那么我們可以用海德格爾提出的“上手”這個概念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給“上手”作了類似定義性的說明。在用錘子說明何謂“打交道”、何謂“在世的煩忙”時,海德格爾說:“煩忙使自己從屬于那個對當下的用具起組建作用的‘為了作’。對錘子這物越少瞠目凝視,用它用的越起勁,對它的關(guān)系也就變得越原始,它也就越發(fā)昭然若揭地作為它所是的東西來照面,作為用具來照面。錘本身揭示了錘子特有的‘稱呼’。我們稱用具的這種存在方式為當下上手狀態(tài)?!盵10]首先,“在手性”(Vorhandenheit,亦譯“現(xiàn)成狀態(tài)”),其意思是使用者不能得心應(yīng)手地使用在手的“工具”,它存在且產(chǎn)生阻礙,兩者達不到物我交融的狀態(tài)。其次,“上手性”(Zuhandenheit,亦譯“應(yīng)手狀態(tài)”),它的意思就是:當你在使用工具的時候,如果這個工具使用得非常順手,那么它就會好像消失了一樣,與你的意識融為一體。這是一種非常得心應(yīng)手的狀態(tài),稱之為工具的“上手性”。人生活在語言之中,一般情況下人在講話時不會意識到自己在說話。也存在例外的情況,比如當一個人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的觀點、遇到表達困難時,會不停地琢磨如何用恰當?shù)恼Z句去表達,這時他會有語言的意識。人在語言過程越是清晰流暢,就越?jīng)]用語言的意識。語言在理解的過程中存在,在它所描述的事件中存在。

其次是語言存在的無他性。理解過程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講話者為了讓傾聽者可以聽懂需要用恰當?shù)脑~語去表述,如果講話者的語言不能讓聽者明白暢達,那么理解事件就無法進行。所以對話過程要求對話雙方存在共同性,并且在語言上取得一致,這樣對話才可以展開?!暗谌齻€因素,我想把它稱為語言的普遍性”[9]191。語言在這里不是指口頭說出的話語,而是指人生活在語言世界中,無時無刻不在說話。海爾格爾在《在通向語言的途中》一書中提到“人說話。我們在清醒時說話,在睡夢中說話。我們總是在說話。哪怕我們根本不吐一字,而只是傾聽或閱讀,這時候,我們也總是在說話”[11]。

人在語言的世界中成長,語言不是一種工具,可以在被用過之后就放置一邊。語言不可能離開個體而存在。伽達默爾關(guān)于語言的看法啟發(fā)了同時代的梅洛-龐蒂,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解釋學超越”。正如梅洛-龐蒂所說:“每一幅畫、每一個動作、每一個人類事業(yè)都是時間的結(jié)晶,是超越的密碼。”[12]語言的超越是一種身體的實踐,真正的表達是主體成為一個富有表現(xiàn)力的身體,能夠與凝固的手勢痕跡互動,通過將它們帶入自己的表達軌跡,重新賦予它們生命。人處在語言的家中,語言是人存在、理解的媒介,人們應(yīng)該去傾聽一切與自身有關(guān)的事物的訴說。

四、“理解”在伽達默爾詮釋學中的重要地位

詮釋學是關(guān)于理解和解釋的學問,而理解又是其核心問題,它在幾代哲學家的努力下經(jīng)歷了由技藝到方法再到存在方式的過渡。施萊爾馬赫把詮釋學從獨斷論的教條中解放出來,他之所以認為理解是普遍現(xiàn)象,是因為他認為誤解無處不在,使之成為一種解釋方法的普遍詮釋學。十九世紀面臨哲學危機,由于自然科學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哲學失去了科學的地盤;由于歷史主義的發(fā)展,歷史意識消融了眾所周知的哲學概念。狄爾泰畢生努力就是希望為精神科學(人文科學)奠定認識論基礎(chǔ),使詮釋學成為精神科學的普遍方法論。狄爾泰強調(diào)人的歷史性,人是歷史的一部分,所以他將理解的對象從文本擴展至整個歷史,通過理解的方式探究歷史世界。海德格爾認為理解是此在存在的基本方式,詮釋學開始轉(zhuǎn)向哲學詮釋學,而理解也被認為是人存在的方式。

現(xiàn)代科學使得真理與存在、知識與生命產(chǎn)生了嚴重的疏離,也就是說,在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有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一方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不是真理;另一方面,真理沒有生命的意義,與生命無關(guān)。換言之,我們存在的基本狀況不屬于真理,反之亦然。所以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聲明:“下列研究始于這種反抗,它要在現(xiàn)代科學內(nèi)部抵制科學方法的普遍性要求。它關(guān)心的是在有真理經(jīng)驗的地方探尋這種超出科學控制范圍的經(jīng)驗,并根據(jù)這種經(jīng)驗來追問它自己的正當性?!辟み_默爾關(guān)于詮釋學以及理解的看法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伽達默爾與其老師海德格爾的思想一脈相承,他在繼承并發(fā)展中認為,“一方面真理被理解為此在的展開狀態(tài),另一方面真理又被理解為存在自成事件,這應(yīng)是伽達默爾接受海德格爾的重要成就”[13]。任何藝術(shù)作品的再現(xiàn)——不論是閱讀一首詩,觀看一幅畫,還是演奏一曲音樂,演出一場戲劇—在伽達默爾看來,都是藝術(shù)作品本身的繼續(xù)存在方式,因此藝術(shù)作品的真理性既不孤立地在作品上,也不孤立地在作為審美意識的主體上,藝術(shù)的真理和意義只存在于以后對它的理解和解釋的無限過程中。按照伽達默爾的看法,這就是一種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的溝通,我們永遠無法窮盡藝術(shù)的真理與意義,它們只存在于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的無限中介過程中。“自古以來,詮釋學意指通過理解性的解釋而發(fā)現(xiàn)真理?!盵14]5伽達默爾對于真理的看法是:他認為通過理解走向真理,真理在理解中產(chǎn)生,認識存在的過程是一個尋求真理的過程,人在理解事物時,其實是在試圖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理,理解就是一個求真的過程。例如,在他看來,讀者對文本的解讀并不是一種向作者原意的回溯運動,相反,它是一種借助于文本而實現(xiàn)的“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的過程,實際上是讀者從自己的歷史性出發(fā)去解讀文本,并在與文本的思維性溝通中形成文本意義的過程。簡言之,理解的過程也就是意義的創(chuàng)生過程。伽達默爾將認識與真理相聯(lián)系,認識即是理解,此在的理解成為通達真理的關(guān)鍵?!八o他的《真理與方法》一書規(guī)定的任務(wù)就是,通過深入研究理解現(xiàn)象去使我們承認藝術(shù)真理和一般傳統(tǒng)的真理的合法性。”[14]187

五、結(jié)語

解釋學與其說是在“解釋”,不如說是在參與一場對話,而對話的每一方都需承認自己的可錯性以保持開放,正如伽達默爾說:“我們所屬的對話是永無止境的對話,沒有一個語詞是最終的語詞,每個語詞自身始終是一個回答,并且總意味著一個新問題的提出?!盵15]施萊爾馬赫把詮釋學從獨斷論的教條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一種解釋方法的普遍詮釋學。他明確表明詮釋學不再是使我們接近上帝或人的真理,而是應(yīng)發(fā)展那種有助于我們避免誤解文本、他人講話和歷史事件的方法。狄爾泰通過歷史學派繼續(xù)走著施萊爾馬赫的道路,力圖把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詮釋學發(fā)展成精神科學的普遍方法論。在海德格爾以及之后的伽達默爾那里,詮釋學包含一個更加廣泛的意義,因為他們主張,不僅我們關(guān)于文本和精神產(chǎn)品的知識,而且我們自身的發(fā)展都依據(jù)于某種理解,理解不是主體的行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伽達默爾繼承海德格爾存在論的思想提出“理解是被理解東西的存在”這一重要觀點,并認為理解是一種效果歷史事件。語言是人存在、理解的媒介,“一切超出語詞的理解形式都回歸到在講話和相互對話中得到擴展”[9]235。一切理解都是語言性的。我們可以通過理解揭示真理,證明了藝術(shù)經(jīng)驗和歷史經(jīng)驗的合理性及真理性。伽達默爾將理解的范疇由認識論轉(zhuǎn)為哲學,理解的意義及影響從藝術(shù)領(lǐng)域擴展到社會生活,在我們的研究領(lǐng)域中逐漸彰顯其重要性。

參考文獻:

[1]伽達默爾.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267.

[2]施萊爾馬赫.詮釋學講演(1819—1832)[C]//洪漢鼎.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jīng)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3]帕爾默.詮釋學[M].潘德榮,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115.

[4]狄爾泰.詮釋學的起源(1900)[C]//洪漢鼎.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jīng)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76.

[5]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fā)展(修訂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509.

[6]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第2版序言(1965)[M]//洪漢鼎.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jīng)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174.

[7] Donald A.Landes.Merleau-Ponty and the Paradoxes of Expression[M].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2013:36.

[8]See Nicholas Davey.Unquiet Understanding,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180-230.

[9]伽達默爾.詮釋學Ⅱ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188.

[10]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熊偉,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86.

[11]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1.

[12]Maurice Merleau-Ponty.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1959—1960)[M].trans. Alphonso Lingis.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0:208.

[13]格朗丹.詮釋學真理?論伽達默爾的真理概念[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142.

[14]洪漢鼎.理解的真理[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15]洪漢鼎.論哲學詮釋學的闡釋概念[J].中國社會科學,2021(7):114-139,206-207.

作者簡介:劉尚超,鄭州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