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受事主語句作為古代漢語中的一種重要的句法結構,對該類句型的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文獻和歷史文化。該文以從論元理論為視角,對《布洛陀史詩》第四章“稻作之源”語篇中的受事主語句進行語義分析,以期深入闡釋中國古代漢語的語言結構和功能,為語言在實際應用中的優(yōu)化提供新的可能。同時,該研究通過對比分析《布洛陀史詩》中漢語受事主語句在英語和越南語中的翻譯策略,提出受事主語句翻譯的注意事項,旨在促進新時代背景下布洛陀文化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提高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力量。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同語種的翻譯中,由于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的差異,漢語受事主語句的翻譯往往需要調整語序或增加額外信息以確保譯文的流暢性和準確性。
關鍵詞: 受事主語句;論元結構;語義分析;《布洛陀史詩》;“稻作之源”;漢英越翻譯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8(a)-0001-0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 -Vietnames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tient Subject Sen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guments
—Taking "Origin of Rice" in The Epic of Bacuqloxgdoh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patient subject sentence is an important syntactic structure in ancient Chinese, the study of this type of sent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culture. Taking "Origin of Rice" in The Epic of Bacuqloxgdoh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the Chinese patient subject sen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guments. The aim is to provid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nd to provide new possibilities for optimizing languag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Meanwhile, this study also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oth English and Vietnamese translation of this type of sentence and show some attention point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it, with the aim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of Blotuo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so as to promote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The study shows that due to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habits,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tient sentences often requires the adjusting of word order or the adding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o ensure the fluency and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Key words: Patient subject sentence; Arguments; Semantic analysis; The Epic of Bacuqloxgdoh; "Origin of Rice"; English - Vietnamese Translation
《布洛陀史詩》中的“稻作之源”主要講述了壯族始祖布洛陀為壯族先民傳授種稻知識,使人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1]。該故事體現(xiàn)了壯族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傳承,也進一步說明了駱越古民族是最早培育水稻并創(chuàng)造了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2012—2018年,《布洛陀史詩》(壯漢英對照)及廣西人民出版社編譯的《壯族典籍譯叢》(5 卷)相繼出版,以壯語、漢語為基礎,用英語、印尼語、泰語、越南語、緬甸語、老撾語等6國語言對照翻譯了《布洛陀史詩》。這反映了布洛陀文化體系日漸成熟,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為調查分析布洛陀文化的對外話語現(xiàn)狀提供了成熟的話語文本。
作為一部長篇史詩,《布洛陀史詩》的漢語譯文具有明顯的上古漢語的語言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句子結構上,即受事主語句句型。董秀芳指出,省略主語的現(xiàn)象常見于上古漢語語篇中,很多小句主語的省略是因為與語段話題同指,這一語篇組織策略可能形成“受事主語句”這一句法結構。基于此,本文從論元結構研究視角,對“稻作起源”篇章中的漢語受事主語句進行分析,并對比其對應的英越翻譯,以期揭示漢語受事主語句在兩種不同語言系統(tǒng)中的翻譯特點,進而提升漢語受事主語句在英越翻譯中的準確性和自然度。
1 “稻作起源”中的受事主語句
漢語中的各類受事主語句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發(fā)展演變起來的,當受事處在動詞前面充當主語,該類句型被稱為受事主語句[2]。受事主語句強調動作行為的直接承受者,有助于強調描述事件或事物的狀態(tài)、目標或者結果,凸顯客觀事實和實際情況。目前,對受事主語句的跨語言對比研究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國內外學者通過對比不同語言的受事主語句,探討語言共性和個性,這對于深入理解語言的本質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以下為筆者在“稻作起源”篇章中搜集到的3組受事主語句,詳見表1。
壯族先民以稻米為主食,水稻為壯族的繁衍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所以壯族人民對稻作文化推崇備至[3]。組1中的例句①②體現(xiàn)了壯族稻作的起源,反映了駱越古民族在資源匱乏的環(huán)境中,盡可能地尋找可食用的植物來維持生命,體現(xiàn)了該民族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同源同構,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組2中的例句③④⑤⑥體現(xiàn)駱越古民族對于水稻培育過程的經(jīng)驗總結,水稻的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在干旱季節(jié)需要及時灌溉,同時也要注意防止水淹。例④中的“鱉山”是壯族神話傳說中的山名,是洪荒時期未被洪水淹沒的高山,這句話的意思是稻谷需要種植在高山上,其反映了水稻種植的土壤環(huán)境要求,也從側面解釋了中國江南山嶺地區(qū)依山而建“梯田”的由來;例⑥中的“巖州”是壯族神話傳說中生長野生稻的神山,這句話的意思是稻谷需要貯存在高處,其體現(xiàn)了稻谷需要防潮貯存的特點;例⑤中的“郎漢”在壯語中的原意為領頭雁,是傳說中具有神靈品格的首領,這句話的意思是稻谷收割之后都貯存在首領處,從這句話可以窺探駱越時期壯族人民群居生活的社會管理制度。
組3中的例句⑦⑧⑨⑩展示了駱越古民族的水稻的種植技術,體現(xiàn)了水稻培育中的育苗、育秧和移栽3個重要技術環(huán)節(jié)。在育苗階段中,“浸種”是將處理過的種子浸泡在適量的水中,使其充分吸水膨脹;在育秧階段中,需要將浸泡過的種子放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促使其快速發(fā)芽;在移栽階段中,當秧苗長到一定高度時要進行插秧,避免禾苗因密度過大無法正常生長,同時移栽能夠促使禾苗根系更加發(fā)達,從而提高水稻的單位面積的產(chǎn)量。
上述例句展現(xiàn)了壯族人民在長期的水稻種植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稻作文化現(xiàn)象。李斯穎[4]認為,以《布洛陀史詩》為代表的口頭傳統(tǒng)從多方面深刻映現(xiàn)了壯族先民在經(jīng)濟、文化、政治上吸收、借鑒其他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漫長歷史過程。因此,對《布洛陀史詩》的語言及翻譯的研究將會對增進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2 論元視角下漢語受事主語句的語義分析
論元是句子中名詞性成分與謂詞之間的關系或聯(lián)系,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tài)的涉及對象。根據(jù)語義關系,可以將論元分為施事(agent)、受事(patient)、感事(experiencer)等類型。Alexander Williams[5]指出,語義概念的核心內容是廣義的論元關系(thematic relation)。每個動詞都有自己的論元結構,規(guī)定哪些論元是必需的,哪些是任選的,規(guī)定論元的語法功能(如主語、賓語等),以及論元與動詞的語義關系(如施事、受事等)。由于受事主語句更注重動作行為的影響而非動作的執(zhí)行者,因此這種句型通常用于描述復雜或模糊的動作行為。同時,對受事主語句的理解往往依賴于上下文語境,因為僅憑句子本身可能無法明確理解動作的具體執(zhí)行者。
比如,組1的例①和例②的論元關系分析如下:
受事:坡上野草、喂牛雜草
感事:飯、餐
這兩個例句中的“吃”“食”是行為動詞,“當”是途徑動詞。在句子中,這兩個動詞的施事 “人們”被省略掉,受事“坡上野草”和“喂牛雜草”在句子中充當主語成分,是“吃”這一動作的承受者;“飯”和“餐”作為感事,是途徑動詞“當作”這一心理活動的直接客體或對象。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坡上野草和喂牛雜草被人們拿來當作食物充饑。
組2的例句③④⑤⑥論元關系分析如下:
受事:稻谷
處所:香爐邊、鱉山上、郎漢家、巖州處
這4個例句中的行為動詞分別是“栽”“種”“貯”“貯”,動詞的施事 “人們”被省略掉,受事“稻谷”在句子中充當主語成分,是動作的承受者;“香爐邊、鱉山上、郎漢家、巖州處”分別是幾個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地點。
組3中的例句⑦⑧⑨⑩論元關系分析如下:
受事:谷子、種子、秧苗
目標:備做種、催芽、播
處所:稻田
這4個例句中的行為動詞分別是“浸泡”“浸”“拿”“移栽”,施事“人們”被省略掉,受事“谷子”“種子”“秧苗”在句子中充當主語成分,是行為動詞的承受者;“備做種、催芽、播”是行為動詞所追求、所期望達到的目標;“稻田”是行為動詞發(fā)生的地點。這4句話的意思是“谷子被拿來浸泡以作種子備用,種子被拿來浸泡以達到催芽的目的,發(fā)芽的種子被拿來播種,秧苗被移栽到稻田里”。
以上3組受事主語句的語義分析體現(xiàn)了《布洛陀史詩》漢語譯文的上古漢語特色,即受事主語句的大量使用。這些例句都省略掉了動作的施事者,董秀芳[6]指出,古漢語中由于可以直接省略與話題不同指且在話語中不重要的施事主語,因而受事有可能直接出現(xiàn)在動詞之前,并使得動詞在語篇中獲得一種類似于被動的含義。
3 漢語受事主語句的英越翻譯對比
受事主語句中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動作的執(zhí)行者。這種句型在漢語和越南語中很常見,但在英語中卻相對較少。因此,在翻譯受事主語句時,需要特別注意兩種語言的句型結構和表達習慣,表2為3組受事主語句的英越翻譯對比。
通過英越兩組譯文對比,筆者發(fā)現(xiàn)越南語譯文[7]基本保持漢語原文受事主語句的論元關系,如例⑤的越南語譯文中行為動詞是 “tr[?][`]ng”,這一行為的受事為稻谷“C[?] [a]y lúa” ,動詞發(fā)生的處所為“núi Ngao S<E:\工作2\文化\文化24年8月上22期四校\8a--文學藝術--1.jpg>n”,該例句的越南語譯文保留了漢語原文中受事主語句對應的論元結構。相比之下,英語譯文[8]采用的翻譯策略就比較多樣,具體分析如下。
一是轉換成施事主語句。如例①中的行為動詞是“吃”,施事是“人們”,雖然原文中的施事被省略,但為了保證符合譯文的句型結構和表達習慣,譯者在譯文中增加了動作行為的執(zhí)行者,使之變成施事主語句,意思是“他們把野草當作食物”。
二是使用被動句翻譯受事主語句。如例⑤的英語譯文是一個被動句,“rice”是被動者,是該句原來主動句中謂語動詞“store”的賓語,也是論元關系中的受事者,“the house of Langzhanq”是地點狀語,也是論元關系中的處所,其英語譯文的意思是“稻谷被貯存在漢郎家”。
4 受事主語句翻譯的注意事項
通過《布洛陀史詩》“稻作之源”中受事主語句的漢英越三語的對比分析可知,在翻譯和理解時,需要特別注意理解動作的實施者和受事者,以及動作行為對受事的影響。對于某些特定的語言,如英語,作為衛(wèi)星框架語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9],其主要的句子成分(主語、謂語等)被視為“衛(wèi)星”,而更次要的成分(賓語、補語等)被視為“中心”。在這種結構中,中心成分通常支配著衛(wèi)星成分,即衛(wèi)星成分的語義和語法功能受到中心成分的影響或控制。由于英語特殊的句子結構,在翻譯中可能需要借助于語法結構和上下文語境來確定動作行為的執(zhí)行者,必要時可以采取增加施事者的方式,使用主動語態(tài)來翻譯受事主語句,以強調動作對主語的影響。同時,還可以使用被動句來翻譯受事主語句,在選擇被動句時,需要根據(jù)語境和表達習慣進行選擇,以使譯文更加自然、準確。
越南民族與漢文化及漢字有著特殊深遠的聯(lián)系,因此越南語早期的文字系統(tǒng)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在越南的生長[10]。作為均等框架語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s)[11],越南語和漢語一樣,其主語、謂語和其他句子成分在語法和語義上都具有相對平等的關系。在這種結構中,不同的成分可以相互支配和影響,沒有明顯的中心和衛(wèi)星之分,因此越南語和漢語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比較接近。在翻譯過程中,越南語譯文可以保留原文受事主語句的使用,也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美感,具體表現(xiàn)為句子結構的對稱、和諧和平衡的美感,它們是均等框架語言在漢語和越南語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體現(xiàn)。
5 結束語
從論元的視角來看,英越兩種語言在處理漢語受事主語句時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英語中,受事主語句通??梢酝ㄟ^被動語態(tài)或名詞化結構來表達,更強調施事者的存在。在越南語中,受事主語句的表達方式與漢語較為接近,通常直接將動作行為的承受者作為主語,更傾向于突出受事者的地位。在進行英越翻譯時,需要根據(jù)具體語境選擇適當?shù)姆g策略,以傳達原文的語義信息和文化內涵。同時,這種對比研究也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特點和差異,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構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
參考文獻
[1] 楊杰宏.多元化的南方史詩類型思考:基于創(chuàng)世史詩《布洛陀》與《崇般突》比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45(4):133-140.
[2] 金克中.語法手段表全量的受事主語句的歷史演變[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4):90-97.
[3] 許瑩瑩.布洛陀傳統(tǒng)文化中稻作文明的生態(tài)審美探析[J].品位經(jīng)典,2020(5):49-50.
[4] 李斯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演進:基于壯族布洛陀史詩的思考[J].民族文學研究,2020,38(5):13-23.
[5] ALEXANDER W. Arguments in Syntax and Semantic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6] 董秀芳.上古漢語敘事語篇中由話題控制的省略模式[J].中國語文,2015(4):306-314,383.
[7] 潘其旭,韋長福,衣冠品,等.布洛陀史詩(壯漢越對照)[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8.
[8] 韓家權,等. 布洛陀史詩(壯漢英對照)[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
[9] 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I: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 [M]. 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2000.
[10]劉捷.越南語言文字的流變與啟示[J].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研究,2023(2):136-144,186-187.
[11]SLOBIN D,BOWERMAN M,BROWN P,et al. Putting things in places:Developmental consequences of linguistic typology [C]//BOHNEMEYER J,PEDERSON E. Event Representation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