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記憶通過對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重現(xiàn)和闡釋,從中提煉出約束集體成員的共同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通過反復使用的文本,可以確立和鞏固集體內(nèi)每位個體成員的身份意識。揚 ·阿斯曼在《文化記憶》中指出,鞏固群體身份認同的文化記憶包含規(guī)范性和定型性兩個方面,規(guī)范性文化記憶是價值和規(guī)范,教會人們?nèi)绾闻袛嗍欠牵该髡_行事的道路;定型性文化記憶包含關于部落的神話、英雄的故事以及族譜等,實現(xiàn)對自我的定義和校驗認同。《詩經(jīng)》不僅是以韻文講述的歷史,還是展現(xiàn)中國文化記憶與文化認同的最佳文本,但是當前學術界對《詩經(jīng)》文化記憶的研究還非常少,而且研究范圍多局限于《詩經(jīng)》的祭祀禮儀上。本文將從規(guī)范性和定型性兩個方面對《詩經(jīng)》里的文化記憶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整理,以增強我們對中華民族文化記憶的集體認同的認識。
一、《詩經(jīng)》中的中華民族規(guī)范性文化記憶
道德規(guī)范作為《詩經(jīng)》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xiàn)了儒家“仁孝”的倫理觀念,也為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一)仁愛之心
《詩經(jīng)》倡導仁愛之心,在政治上體現(xiàn)為崇德貴民的人本思想。天命是不斷變易的,它只會輔助有德的人;民心同樣沒有常主,只是懷念仁愛之主,因此周人不斷告誡后代“聿修厥德,永言配命”(《大雅 ·文王》),這成為關于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重要古訓。《詩經(jīng)》中的仁愛之心,不僅是為政者要對百姓實施“仁政”,還體現(xiàn)為先民們熱愛自然生態(tài)的思想,要把對人們的愛推及自然萬物,這是中華民族先民們具有的熱愛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情懷?!缎⊙拧な蛎纭氛f的就是召伯在治理的過程中,把高田低洼都修葺平整,使河流清澈透明,使都城具有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洞笱?·旱麓》把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上升到關乎國計民生的高度,“瞻彼旱麓,榛楛濟濟。豈弟君子,干祿豈弟”。這兩句以旱山山腳茂密的榛樹和楛樹起興,喻周邦之民獨豐樂者被其君德教,意為君子“以有樂易之德施于民,故其求祿亦得樂易”(《鄭箋》)。
(二)孝悌之道
在古代社會,孝道被視為倫理道德的核心,它不僅是家庭和諧的基礎,也是社會穩(wěn)定 的基石?!缎⊙?·蓼莪》中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莪”喻人成才且孝順,“蒿”喻不成才且不能盡孝,詩人借以自責不成才又不 能終養(yǎng)盡孝;“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表達父母養(yǎng)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囤L ·凱風》中有“凱風自南,吹彼棘心”,以此開篇,把母親的撫育比作溫暖的南風;“母氏圣善,我無令人”則是表明與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相比,自己無以為報?!对娊?jīng)》要求人們不僅要孝敬父母,也要尊重愛護兄弟姐妹,《小雅 ·棠棣》中有“棠棣之華,鄂不韋華韋華”,以棠棣之花喻比兄弟,詩中提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缎⊙?·角弓》中有“此令兄弟,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為愈”,用兄弟之間善與不善的兩種不同結(jié)果說明兄弟之間關系的重要性。
(三)愛國敬業(yè)
在《小雅 ·采薇》中, “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不乏“天下興亡,匹D/sRuRiht2vrpLNdGcFagPITctijfuzLBUXDLmTxh4Q=夫有責”的責任感?!多{風 ·載馳》描述了一位女子為國家的興亡而奔波,在強烈的矛盾沖突中表現(xiàn)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末句“大夫君子,無我有尤”反映她的救國之志、愛國之心始終不渝。
中華民族提倡和弘揚勤于職守、為民請命的敬業(yè)精神,表達敬業(yè)精神的“夙夜在公”這一成語,出自《召南 ·采蘩》和《召南 ·小星》?!墩倌?·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諸侯夫人親自參與采蘩,用以供奉祭祀,這是當時諸侯夫人的職責?!墩倌?·小星》中有“肅肅宵征,夙夜在公”,表現(xiàn)了一位普通的基層官吏匆匆夜行,為公事奔忙操勞的敬業(yè)形象。
(四)誠信友善
在《詩經(jīng)》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關于誠信的詩句,它們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誠實。這種誠信觀念不僅體現(xiàn)在個人交往中,也貫穿于國家政治、社會倫理等各個方面?!缎l(wèi)風 ·木瓜》中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人通過對贈予和回報的描寫,展現(xiàn)了人際交往中的誠信和友善?!缎l(wèi)風 ·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乘彼垝垣,以望復關”,登乘垝垣,期子偕良媒,日后的生活哀苦也罷,幸福也好,女主人公想要的不過是一個家?!洞笱?·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作者強調(diào)語言的謹慎,白玉上的污點還可以磨掉,我們言語中有毛病就無法挽回,這是告誡人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語,必須講誠信。
《詩經(jīng)》倡導人們和睦相處、互相幫助,有助于構(gòu)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缎⊙?·鹿鳴》開篇的“鹿鳴呦呦”鳴唱出友好善交之情,全篇的宗旨是“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賓客親近主人之好,主人設宴以展示睦賓之情,彼此相敬以領會相安之道。這些詩篇通過生動的形象和細膩的情感,展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和道德關系。這種和諧共處的氛圍,有利于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和良好的社會風氣,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詩經(jīng)》的中華民族定型性文化記憶
定型性文化記憶是一個民族的神話,神話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與民族認同同步,神話敘事具有普遍性與未來性,是民眾的智慧結(jié)晶,促進各族人民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一)神話傳說
以神話傳說來敘述部族起源乃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中國及世界上其他國家均有這種情況?!渡添?·玄鳥》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這是宋國祭祀商代祖先武丁的頌歌,記述了一段“玄鳥生商”的傳說。一個叫簡狄的女子吞食玄鳥蛋后,生下了契,即傳說中的商之始祖。后來典籍中對該神話故事有相當多的記載,如《楚辭 ·天問》中有“簡狄 在臺,嚳何宜?玄鳥致詒,如何喜”。商部族以鳥作為氏族的圖騰,圖騰崇拜是產(chǎn)生于原始氏族社會的一種古老宗教形式,這種原始崇拜將本氏族的產(chǎn)生同某一種動物或植物聯(lián)系起來,認為自己的氏族與它之間存在著血緣關系,進而將它當作自己氏族的祖先、保護神或標記。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nóng)業(yè)大國,我們的農(nóng)耕始祖后稷留存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大雅 ·生民》一詩贊美了始祖后稷的誕生神話。“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后稷的母親是遠古帝王帝嚳的妃子姜嫄;“履帝武敏歆”,姜嫄踩著天帝的大腳指印,心情非常愉悅,于是就懷孕了;“載生載育”,十月懷胎之后生下后稷。姜嫄心生恐懼,便忍痛割愛將后稷拋棄, 可神奇的是,“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后稷被拋棄在小巷里,就有牛羊以乳喂養(yǎng);被遺棄在山林中,又被樵夫救起;被遺棄在寒冰上,又有大鳥用它們的羽翼護他周全。后稷率領眾人去邰地定居,教他們稼穡,“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糜芑,是任是負”,整個邰地都布滿了黑黍白谷,而周人也從游牧的生活進入了定居農(nóng)耕的生活。
(二)英雄故事
《詩經(jīng)》中的文化記憶還體現(xiàn)在其對祖先和英雄的頌揚上。許多詩篇都以祭祀和歌頌祖先為主題,敘述了部族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贊頌了先人的德業(yè)。這些詩篇不僅有對祖先的敬仰和緬懷,也有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大雅 ·公劉》描繪了公劉率領周人遷徙,后來定居的生活。后稷之子即公劉的祖父不窋做首領時,西北黃土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不斷南下侵擾,渭北平原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到破壞,不窋率眾北遷,在涇水中游一帶,堅持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后來公劉擴大耕地,整治農(nóng)田,生產(chǎn)蒸蒸日上,貯積的糧食堆滿倉囤,很快就發(fā)展成為一個繁庶興旺之邦。接著“弓矢斯張,干戈戚揚”,他們擴充武力,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隨著生產(chǎn)發(fā)展的需要,他們涉過渭水采掘礦石,“取礪取鍛”,改進生產(chǎn)工具和武器。《史記 ·周本紀》載“周道之興自此始”,公劉時期為后來周人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洞笱?·文王》也體現(xiàn)了民族精神,朱熹《詩集傳》解曰:“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國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痹娭小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新變革精神;“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言王朝由于人才眾多才得以世代繼承;“宜鑒于殷,駿命不易”“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告誡子孫要以殷為鑒,順應天命施行德政,效法周文王的德行,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詩經(jīng)》中的規(guī)范性文化記憶涵蓋了孝道、家庭倫理、誠信、友善、愛國精神等多個方面。這些道德規(guī)范不僅是古代社會生活的準則,也為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对娊?jīng)》中的定型性文化記憶通過對先王功德的頌揚,強調(diào)了忠誠、勇敢、堅韌等品質(zhì),這些都是構(gòu)成民族氣節(jié)的重要元素。它們通過生動的描繪和深情的詠嘆,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忠誠勇敢的精神風 貌,為后人傳承和發(fā)揚民族氣節(jié)提供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應該深入挖掘《詩經(jīng)》等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的道德規(guī)范,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基金項目:2024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立項建設項目“古代漢語”,項目編號:2024KCSZ03。
[作者簡介]方光柱,男,漢族,江蘇宿遷人,河池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古代漢語和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