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象”的含義
意象是“意”和“象”的統(tǒng)一體?!耙狻保╥mage)即人的主觀情感,“象”(symbol)即表意的符號及形象。意象,指寫作者的主觀情志和外在物象的結(jié)合,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感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寫作者借物抒情,以“象”表“意”,創(chuàng)作出具有個性特征的文學形象。讀者通過作品中的意象,品味其中之意蘊,獲得美的享受。
意象具有鮮明的文化特性。不同的文化常常呈現(xiàn)不同的物象;相同的物象在不同民族的語言中往往被賦予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和聯(lián)想意義,成為具有獨特文化內(nèi)涵的文學形象和文化意象。如中國文化中的“梅蘭菊竹”等植物意象代表了堅毅正直,是歷代士大夫所追求的高 尚的品格。而在西方文化中,玫瑰象征著愛情,康乃馨象征母愛或敬意。典型的意象體現(xiàn)了特定文化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
意象是詩歌的主要文學手段。詩歌多用生動典型的意象、簡潔濃縮的語言表現(xiàn)復雜而含蓄的情感。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活動,在再現(xiàn)源語的語義信息和文體風格的同時,也要準確地傳遞源語的文化信息,從而實現(xiàn)信息傳真和功能對等。為此,在詩歌翻譯中譯者應當注重源語和目標語意象的文化差異,選擇適當?shù)姆g策略,讓目標語讀者從譯文中所獲得的信息和聯(lián)想與源語讀者從原文中所獲得的信息和聯(lián)想等同或大體相同。
二、《詩經(jīng)》及其意象
《詩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和中華文化元典之一,有305首詩歌,流傳于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中原等地,經(jīng)采集編纂成冊?!对娊?jīng)》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帮L”即國風,共160首,為民間歌曲,記錄了十五個諸侯國的風土人情,真實反映了勞動人民樸素廣闊的社會生活?!把拧卑?括大雅、小雅,為宮廷樂歌,主要反映貴族階層的生活?!绊灐笔亲趶R祭祀的歌曲,內(nèi)容多為歌頌祖先功業(yè)。
作為最初的民謠式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充滿了各種各樣生動鮮活的意象。這些意象是《詩經(jīng)》的靈魂,是《詩經(jīng)》傳情達意、制造意境的重要媒介。它們所呈現(xiàn)的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生活畫面,表達了先民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賦予《詩經(jīng)》以直觀而又含蓄的意 蘊美?!对娊?jīng)》中的意象可分為自然意象(植 物、動物等意象)、社會意象和神話意象三大類。其中很多延續(xù)至今,成為典型的文化意象。
三、《詩經(jīng)》意象翻譯的對比研究——以《關雎》為例
(一)《關雎》中的意象及其翻譯
《關雎》中有八大意象,即雎鳩、河、洲、荇菜、琴瑟、鐘鼓、窈窕淑女、君子。它們的英文翻譯見表1。
關雎,意即和鳴的雎鳩。雎鳩是一種兇猛的魚鷹。理雅各和韋利將它譯為ospreys (鶚),龐德譯成fish-hawk(魚鷹),與原文語義相一致。詹寧斯和汪榕培譯為waterfowl(水禽),許淵沖譯為turtledoves(斑鳩),語義與原文略有出入。高本漢翻譯成ts’u-kiu bird(雎鳩鳥),部分音譯。再有是荇菜的翻譯。荇菜是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葉子呈 圓形或卵圓形,漂浮于水面,根生在水底,花朵為鮮黃色。荇菜具有觀賞價值,也可入藥,還是上古的美食。理雅各將其譯成duckweed,意為浮萍,可食用,但并非荇菜。詹寧斯的譯文waterlilies,意為睡蓮。睡蓮葉類似荇菜,但屬于不同的植物類別。許淵沖譯為cress,即水芹,一種常見的長在水邊的植物,形狀與荇菜 相異。汪榕培和高本漢分別譯作watergrass和waterplant,意為水生植物,意思比較籠統(tǒng)。
詩中另有琴和瑟兩個意象。據(jù)傳,伏羲發(fā)明了琴瑟兩種樂器。琴初為五弦,后為七弦,古代置于貴賓前彈奏,客人靜默凝神賞樂。瑟較大,共二十五弦,置于屏風之后彈奏背景音樂,客人常圍坐閑談宴樂。兩樂器可合作演奏,音調(diào)豐富調(diào)和,成語“琴瑟和鳴”因此而來。譯文中琴瑟的翻譯有五種,理雅各、龐德、許淵沖將其譯作lute(古琵琶);韋利譯為zither(齊特爾琴);詹寧斯譯為luteandharp(古琵琶和豎琴);高本漢為guitarsandlutes(吉他和古琵琶);汪榕培將琴瑟略去不譯。
詩中還有兩個人物形象,即“窈窕淑女”和“君子”。這兩個意象更是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已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典型意象。它們意指外表青春年少、美麗英俊的人,以及擁有純潔、善良、溫婉的個性和美德。這兩個意象在幾位譯者的譯文中差異較大,折射出了不同譯者的翻譯理念和風格。
(二)影響《關雎》意象翻譯的因素分析
1.譯者的文化背景和身份
文中所列舉的七位譯者,涉及古今中外,有巨大的文化背景差異。其中,理雅各是最早英譯《詩經(jīng)》的英國漢學家,他的首個英文版《詩經(jīng)》于1871年出版,1876年出版第二版。詹寧斯是19世紀的美國漢學家,其《詩經(jīng)》翻譯受理雅各的影響。韋利、龐德和高本漢則 是20世紀的漢學家,分別來自英國、美國和瑞典。汪榕培和許淵沖是當代中國的翻譯家,母 語是漢語。比較以上幾大意象的翻譯,可以看 到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譯者在翻譯中更多地使用“歸化”的方法,更多使用譯入語中的文化負載詞,如lord(勛爵)、prince(王子)、lady(貴族夫人)是英語中貴族或王室的稱謂,lute、harp、zither和guitar則是典型的西洋樂器。反觀兩位中國的當代譯者的翻譯,意象的 選擇更接近中國文化特色,更符合現(xiàn)代人對這首古老的愛情詩的理解和文化認同。
2.譯者的翻譯觀
理雅各的翻譯觀強調(diào)對原文的忠實,而且還特別重視《詩經(jīng)》的政治性,因此他翻譯“窈窕淑女”這一意象為“th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lady”(謙遜、靦腆、品行端正的年輕姑娘),更傾向于對女子品行的描述,即《毛詩序》所說的“后妃之德”。龐德作為意象主義詩歌的創(chuàng)始人,他更重視詩歌通 過意象所構(gòu)建的生動的意境。他對整首詩的翻譯在形式與語義上改動較大。雖然在對以上意象的翻譯上他和其他譯者大同小異,但他的譯文中還添加了更多的意象,如開篇的“關關”的叫聲變成了“hid”(神秘的);中間的“darkandclear(water)”,是君子對女子美貌和品德的直接贊美和追求,將美麗貞潔的女子比作幽深清純的河水;后面輾轉(zhuǎn)反側(cè)時聯(lián)想到女子的“robe”,則表明王子朝思暮想,夢見女子身披羅衣、脈脈含羞。經(jīng)過譯者的再創(chuàng)作,譯詩和原詩意象雖不盡相同,卻具有相似的意境,使這首古老的愛情詩具有了現(xiàn)代氣息。許淵沖的譯文精練工整,意象的選擇體現(xiàn)了他所提倡的詩歌翻譯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原則。
3.譯者對原詩的理解和翻譯策略的運用
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不同,呈現(xiàn)的譯文也不相同,這在《關雎》意象的翻譯中也能窺見一斑?!对娊?jīng)》里的詩歌創(chuàng)作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及生產(chǎn)生活方式和現(xiàn)在大相徑庭?!对娊?jīng)》中的古漢語也給理解詩歌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關雎》的翻譯中,英譯呈現(xiàn)多樣性,“雎鳩”的翻譯有五種,“荇菜”的翻譯則有七種,各不 相同??赡苁菫榱艘?guī)避誤譯,有的譯者采用音譯、上義詞或不譯等翻譯策略,如高本漢的“ts’u-kiubird”“hingwaterplant”,汪榕培的“watergrass”及對“琴瑟”“鐘鼓”意象詞的省譯。
四、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詩經(jīng)》中的首篇詩歌《關雎》的不同譯文的比較,指出不同譯者對其意 象翻譯的異同,淺析產(chǎn)生翻譯差異的主要原因。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是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途徑?!对娊?jīng)》這部中華文化經(jīng)典自19世紀始,被西方漢學家英譯,得以與英語為母語的讀者見面,架起了一座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古典詩歌翻譯,作為跨文化傳播的手段之一,須注重其中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傳譯,更須注重其文學審美價值的保留。意象作為詩歌的靈魂和文化的符號,在詩歌翻譯中有重要的地位,其跨文化傳播的價值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簡介]阮金菊,女,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和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