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水滸傳》中梢棒辨疑

2024-11-04 00:00:00潘雨晴
語文天地·高中版 2024年11期

[摘要]《水滸傳》里武松打虎所用梢棒形制究竟如何,學(xué)界尚無確論。從文獻(xiàn)記載以及《水滸傳》所反映的宋元社會狀況看,梢棒應(yīng)該是直徑較細(xì)、輕巧便攜的桿棒,適于出行時攜帶,或較量武藝及日常居家時使用。從版本看,梢棒是早期《水滸傳》諸版本比較正式的名稱,到金圣嘆評本則統(tǒng)一為哨棒。

[關(guān)鍵詞]梢棒;哨棒;《水滸傳》;桿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水滸傳》中景陽岡武松打虎所用的梢棒(或作稍棒、哨棒),到底是什么樣的武器,歷來讀者眾說紛紜,方家亦莫衷一是。許金發(fā)先生從用途歸納諸說,總結(jié)為挑具說、武器說、巡具說、吹具說四種,并認(rèn)為“這四種說法比較起來,前兩種更為合理一些。”[1]至于其形制,學(xué)者或釋為“行路防身的長木棍”[2],或認(rèn)為是人們“出行時用于防身的短棒”[3],還有方家認(rèn)為“它的一頭是空心的,是可以吹出聲音的”[4],種種推斷,不一而足。

實際上,《水滸傳》文本中對梢棒的信息就有所透露:“武松縛了包裹,拴了梢棒要行,柴進(jìn)又治酒食送路。武松穿了一領(lǐng)新衲紅綢襖,戴著個白范陽氈笠兒,背上包裹,提了桿棒,相辭了便行。”[5]水滸故事長期流傳于民間,盡管《水滸傳》成書尚有爭論,但它無疑保留了大量宋元時期社會生活的信息。武松行路只帶了一種防身武器,《水滸傳》先稱為“梢棒”,后又喚作“桿棒”,這當(dāng)然不是筆誤,而是說梢棒可以與桿棒混用。實際上,結(jié)合《水滸傳》中的描述,梢棒應(yīng)該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桿棒。

那么,桿棒又是什么樣的呢?桿棒在古代文獻(xiàn)中記載頗多,它是“用作武器的粗木棒”(《辭源》),也是江湖好漢出門行路最常用的防身武器,在中國古典小說、戲曲中,桿棒的身影頻繁出現(xiàn)。

石塊與木棒,是自然界中的常見物品,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兵器,正所謂“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殺獸”(《商君書·畫策》)。只不過隨著社會的進(jìn)步,人類有了種類更多、功能更全、殺傷力更大的武器,因此,威力較差的木棒只能逐漸淡出戰(zhàn)場。但是,木棒仍然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難以完全被其他武器取代。比如,木棒無需鍛造,易得易用,“不勞遠(yuǎn)求,指日可辦。比弓弩則無挽拽之能否,比刀劍則無鍛煉之工程”[6],故民間常斬木為兵——甚至官府也難以將其完全淘汰。更不用說在特殊時期,尤其是封建統(tǒng)治者嚴(yán)厲禁止民眾攜帶、使用制式的金屬兵器時,難以完全禁絕的木棒便成了民眾的不二選擇。

除軍事斗爭外,行走江湖的英雄好漢更是依賴木棒。他們一方面受官府嚴(yán)厲管制,無法使用制式武器,另一方面又要面對gQXqDMKMQXJTgTyRQqIEsw==風(fēng)波險惡,常常面臨著危及生命的武斗,因此,作為武器,桿棒是他們最主要的依仗。話本《楊溫攔路虎傳》中,楊溫出門前先向楊玉借條桿棒作武器:“告仁兄,借一條棒防路。此間取縣有百三十里來,路中多少事,卻恁的空手,去不得?!薄跺e認(rèn)尸》里喬俊遠(yuǎn)行外出,亦是“馱了衣包,手提了一條棍棒”[7]。無名氏《白兔記》及馮夢龍《警世通言》中,他們甚至將桿棒形象地呼為“護(hù)身龍”?!蹲砦陶勪洝穼⑿≌f按題材分為“靈怪、煙粉、傳奇、公案,兼樸刀、桿棒、妖術(shù)、神仙”等門類,其中,“桿棒”類小說如《花和尚》《武行者》《飛龍記》《五郎為僧》等,皆以其所持武器桿棒而得名,講述的都是英雄行走江湖的傳奇故事,最為民眾津津樂道。

武松打虎故事與桿棒的淵源頗深。在《水滸傳》成書之前,武松打虎故事便流傳已久。胡士瑩先生認(rèn)為,《醉翁談錄》中的《武行者》“當(dāng)是講說當(dāng)時民間的武松故事,為后來《水滸傳》中武松故事所從出”[8]?!蹲砦陶勪洝分袑ⅰ段湫姓摺放c《楊溫上邊》俱歸于“桿棒之序頭”,為我們依據(jù)《楊溫攔路虎傳》來推測《水滸傳》中武松打虎所使桿捧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除此之外,《錄鬼簿》里金院本有《打虎艷》,元雜劇有高文秀的《雙獻(xiàn)頭武松大報仇》,紅字李二的《折擔(dān)兒武松打虎》和《窄袖兒武松》。金院本《打虎艷》,譚正璧先生懷疑:“未知是否演《水滸》‘武松打虎’事?”[9]趙興勤先生以為“似應(yīng)補(bǔ)李存孝打虎一事”,但他仍審慎地表示:“院本究竟演何事,待考?!保?0]《折擔(dān)兒武松打虎》的內(nèi)容應(yīng)是武松打虎故事,所謂“折擔(dān)兒”,并非指武松所使武器為扁擔(dān),他仍有可能如宋元話本中英雄那樣使用桿棒。話本中桿棒也常常用以擔(dān)物,如《攔路虎傳》:“這漢子座下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前面一個拿著一條齊眉木棒,棒頭挑著一個銀絲笠兒,滴滴答答走到茶坊前過,一直奔上岳廟中去朝廟帝生辰?!保?]但不管具體情況如何,即使僅僅只是依據(jù)名目,我們也能夠看出它們與武松打虎故事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因此,《水滸傳》里武松打虎所涉及梢棒與桿棒關(guān)系,是宋元話本故事中對當(dāng)時流行認(rèn)知的正確反映。

既然梢棒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桿棒,那么,它的特殊性在哪兒呢?綜合《水滸傳》中諸多信息來看,應(yīng)該是桿棒普遍較粗,而梢棒偏細(xì),直徑較小。

強(qiáng)調(diào)桿棒為“粗”木棒,正是體現(xiàn)它在廝殺戰(zhàn)斗中應(yīng)該發(fā)揮的威力,因為木質(zhì)輕軟,只有雙手使用粗長的木棒才能獲得較大殺傷力,武器自身亦不易損毀。棍棒武器在典籍中又常被稱為棓、白梃等,“白梃,大杖也”(顏師古注《漢書》),沙苑之役時“西魏力人持大棒守河橋”[11],唐李嗣業(yè)“常為先鋒,以巨棓笞斗,賊值,類崩潰”(《新唐書·李嗣業(yè)傳》)。《太平廣記》更有江西鐘傅酒后以棒搏虎的經(jīng)歷:“傅素能飲,是日大醉……時酒力方盛,膽氣彌粗,以仆人所持白梃,山立而拒之?;⒓粗辈?,傅亦左右跳躍,揮杖擊之?!保?2]——這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唐代版的武松打虎了。

白梃是鐘傅與虎搏斗的得力武器。反觀《水滸傳》,武松初遇老虎時,雙手輪起梢棒,用盡平生氣力向老虎打去,可惜在慌亂之間,“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梢棒折做兩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且不說“枯樹”到底如何,就算它直徑較粗,但梢棒一下子就被打斷了,可見它確實不太結(jié)實。如果是粗大的桿棒,就不太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尷尬而危險的局面。與粗大的桿棒相比,正因為梢棒比較細(xì),故而在武松使出全力之下被枯樹折斷。

那么,武松為什么拿比較細(xì)小的梢棒作為行路防身的武器呢?難道他就不把自身的安危放在心上嗎?當(dāng)然不是武松粗心大意,究其原因,武松帶梢棒大概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殺傷力大的桿棒比較粗笨,不便于攜帶,俗話說,“遠(yuǎn)路沒輕擔(dān)”,要充分考慮體力并合理分配負(fù)載,而較細(xì)的梢棒既可以“拴”又可以“提”,極其方便省力。二是武松覺得回家的路途比較安全,沒有太大的危機(jī),無需加強(qiáng)戒備,“我是清河人氏,這條景陽岡上少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見說有大蟲!”事實上,從《水滸傳》中也可看出,景陽岡本是通衢,經(jīng)常有行人客商來往。有老虎出沒的景陽岡尚且如此,那其他地方更應(yīng)是坦途了。對于江湖好漢武松而言,自然無需太過于考慮安全方面的問題了。

實際上,雖然景陽岡武松打虎時“梢棒”出現(xiàn)頻率最高,但是,它在《水滸傳》中別的地方仍然不時被提及。如第三十回,武松在都監(jiān)府因“酒食在腹,未能便睡,去房里脫了衣裳,除下巾幘,拿條梢棒,來廳心里月明下使幾回棒”,后來聽說遭了賊,便馬上提了梢棒去后堂趕進(jìn)花園,結(jié)果遭到張都監(jiān)的陷害。又如《水滸傳》第三十二回,孔明“手里拿著一條梢棒,背后十?dāng)?shù)個人跟著,都拿木杷白棍?!边@兩處的梢棒,并不是人們長途行路攜帶,而是日常居家所使。武松是日常演練武藝,孔明是在比較緊急的情況下拿了一根日常使用的梢棒。因為都不是準(zhǔn)備搏命廝殺,所以并沒有刻意去拿殺傷力大的桿棒。結(jié)合《楊溫攔路虎傳》中挑選桿棒的描述,似乎也可以推想,梢棒常用常見,而桿棒收藏較為精心,不會隨意放置。

梢棒雖然直徑較細(xì),但并不算短?!段浣?jīng)總要》云,棍棒“取堅重木為之,長四五尺”[13]?!伴L四五尺”稍低于普通人的身高,與眉梢等,故而被常人們呼作“齊眉木棒”。武松后來又去“松樹邊尋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蟲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打斷了的棒橛仍可使用,可見梢棒其實并不短。當(dāng)然,長短粗細(xì)畢竟是相對而言的,各人所執(zhí)標(biāo)準(zhǔn)不同,如果跟超過身高的長槍相比,那么,稍短于人身高的桿棒實在稱不上長,所以話本《勘靴兒》里又將其稱為“齊眉短棒”。拋開模糊不清的“長”與“短”,如果以“齊眉”為標(biāo)準(zhǔn),考慮普通人的身高,則木棒大概應(yīng)是一米六至一米七左右。

梢棒因何得名,文獻(xiàn)無征,但就版本而言,李評容與堂本、鐘評本等諸本均作“梢棒”,雙峰堂評林本則寫為“稍棒”,唯有金圣嘆貫華堂本統(tǒng)一為“哨棒”(不過,李評本及鐘評本第七十三回出現(xiàn)一處“哨棒”)。原“梢”之義,《辭源》謂,“樹枝的末端”,如“眉梢”即取此義(無獨有偶,“稍”字亦可指“禾的末梢”),或許梢棒亦因此而得名。

現(xiàn)在通行的人教版語文課本將梢棒釋為“行路防身用的棍棒”,界定了它的功能,雖無大錯,卻并不確切?!端疂G傳》中的梢棒,應(yīng)是“直徑較細(xì)、輕巧便攜的桿棒”,它當(dāng)然也具備防身功能,只不過因追求輕巧而致殺傷力有所削弱。結(jié)合《漢語大詞典》中“哨棒”釋義(《辭源》中無此條),我們似乎可以修改為“行路防身等日常使用的直徑較小的木棒”。

值得稍加申說的是,此處“直徑較小”是相對于“桿棒”釋義中的“粗木棍”而言,不加限制亦無不可,但略加說明似乎更為妥當(dāng)。《五代史平話》里說朱氏兄弟“平常間吃粗酒,使大棒,交游的是豪俠強(qiáng)徒,說話的是反叛歹事”。特意強(qiáng)調(diào)殺傷力大的粗木棒以凸顯朱溫等人的勇武,可作參照。

此外,早期《水滸傳》諸本寫作“梢棒”,名實相符,金本《水滸傳》將其改為哨棒,不知何據(jù)。語文課本選自今日通行的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水滸傳》,以容與堂本為底本。但在歷史上,金本影響較大,故哨棒之名更加廣為人知,但因此據(jù)“哨”字來解釋其形義,恐有望文生義之嫌。當(dāng)然,考慮到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性,無論是“梢棒”還是“哨棒”,在閱讀《水滸傳》時都應(yīng)該依從它們的常用讀音,以免造成新的誤解。

[參 考 文 獻(xiàn)]

[1]許發(fā)金.說“哨棒”[J].語文知識,2005(03).

[2]羅竹風(fēng).漢語大詞典:第三卷[Z].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358.

[3]胡嘉辰.“哨棒”辨訛[J].內(nèi)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9(09).

[4]王國興.哨棒為何易折[J].小學(xué)教學(xué)參考,2005(13).

[5](明)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7:290.

[6](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7246.

[7]程毅中.宋元小說家話本集[M].濟(jì)南:齊魯書社,2000:125,523,126.

[8]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0:254.

[9]譚正璧著,譚尋補(bǔ)正.話本與古?。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16.

[10]趙興勤.中國古典戲曲小說考論[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43-44.

[11](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966.

[12](宋)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1441.

[13](宋)曾公亮等.武經(jīng)總要[M]//《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中國兵書集成:3-5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沈陽:遼沈出版社,1988:687.

[作者簡介]潘雨晴(1990),女,湖北省黃石市開發(fā)區(qū)·鐵山區(qū)太子中學(xué),從事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研究。

井冈山市| 兴安盟| 德保县| 日照市| 嘉兴市| 隆化县| 光山县| 青龙| 龙陵县| 双城市| 浪卡子县| 卢湾区| 永顺县| 石河子市| 潜山县| 安仁县| 宜城市| 三亚市| 巴塘县| 名山县| 伽师县| 岫岩| 嘉义县| 博乐市| 邛崃市| 滕州市| 固阳县| 开阳县| 伊春市| 三都| 都匀市| 法库县| 云安县| 泽普县| 淮南市| 马山县| 离岛区| 东台市| 江都市| 固安县| 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