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希堂和養(yǎng)心殿兩個名稱一脈相承,其寓意是宋儒心性義理的集中反映,是修養(yǎng)論的準確表達,亦是中國古代正統(tǒng)思想的傳承。宋明理學的核心就是心性義理?!靶募蠢硪病?,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世界的本源即“誠”,亦是“心”。理學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p>
關鍵詞:養(yǎng)心殿;三希堂;修養(yǎng)論;宋明理學
三希堂,是北京故宮養(yǎng)心殿內的一間斗室——西暖閣,面積不足8平方米。它最早是大殿內用作皇帝取暖和讀書的地方,所以也稱溫室。自從乾隆皇帝為它題寫了“三希堂”匾額后,遂改叫此名。
說起故宮養(yǎng)心殿,它在紫禁城內舉足輕重,取名頗有番來歷。明清時期的皇帝大都崇尚宋明理學,明嘉靖皇帝朱厚熜,自幼聰慧過人,父親教讀詩書幾乎過目不忘。他還是興獻王世子時,已通讀《論語》《大學》《孟子》等書籍,也對心性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深諳修身齊家治國之道。他崇尚孟子的“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之說,推崇北宋思想家周敦頤“予謂養(yǎng)心,不止于寡而存耳,蓋寡焉以至于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圣也。是圣賢非性生,必養(yǎng)心而至之”的境界,認為要成為圣賢或明君,就必須修養(yǎng)心性。朱厚熜14歲承繼大統(tǒng),也曾是一位開明皇帝。為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他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諸如厘革宿弊、振興綱紀、下令退還被侵占的民田、裁撤軍校匠役10萬余人等,史稱“嘉靖新政”。乾清宮是皇帝起居辦公的地方。為了有個清靜的修身養(yǎng)性之地兒,朱厚熜在故宮建成52年之際,也就是嘉靖十六年(1537年),又在乾清宮西側建造了一個大殿,取名“養(yǎng)心殿”,用作皇帝閑居讀書、靜心、養(yǎng)性的一個偏殿。
為什么養(yǎng)心殿后來又成為紫禁城內的政治活動中心呢?這還得從清朝雍正皇帝說起。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駕崩,梓宮停寢在皇帝起居辦公的正殿乾清宮。雍正帝接位后,為了表達對康熙帝的孝道和敬重,將守喪之時的起居移至乾清宮旁的養(yǎng)心殿,得住“苫次”之地。從此,養(yǎng)心殿便具備了“政寢合一”的特點,8位皇帝在此起居,成為清朝中后期實際上的政治中心。其同時見證了這之后清朝歷次權力更迭、內政外交。乾隆皇帝入住養(yǎng)心殿后,對“養(yǎng)心”二字更有了一番體會,特地為此殿寫下一篇《養(yǎng)心殿銘》,其中有云:“人心惟危,在閑其邪。道心惟微,在培其芽。其閑其培,皆為所養(yǎng)?!B(yǎng)心之方,存誠主敬?!彼倪@番言論分明是在闡釋周敦頤和程頤的理學思想,提出養(yǎng)心的目的,就是要守住真心,回歸到宇宙的本源“誠”上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在寧壽宮后又新建了一座養(yǎng)性殿,并寫下《題養(yǎng)性殿》:“養(yǎng)心期有為,養(yǎng)性保無欲。有為法動直,無欲守靜淑?!辈浑y看出,清朝雖為滿洲貴族統(tǒng)治,但統(tǒng)治者的思想卻完全歸附到了中華大一統(tǒng)的道統(tǒng)上來。乾隆帝已將宋明理學融化在了自己血液中。他認可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即在修身的過程中,不僅要養(yǎng)心,而且還要養(yǎng)性。何謂養(yǎng)心?《黃帝內經》中有“恬淡虛無”,即擁有平淡寧靜、樂觀豁達的心境?!睹献印分杏校骸梆B(yǎng)心莫善于寡欲。”而周敦頤的《養(yǎng)心亭說》認為,修心養(yǎng)性不能只像孟子所說止于寡欲,而是最后要達到無欲的境界。這里所說的欲,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欲望,而是指私心雜念、利欲熏心、損人利己等非分之欲。寡欲以至于無欲,是指要去掉一切非正常的欲望。人非圣賢,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望,但通過修心養(yǎng)性,就可以克制甚至去除非分之欲,就可成圣成賢。作為聰慧的“十全老人”,乾隆帝已參悟到養(yǎng)心的目的在于“誠立、明通”,誠立明通之后,就會希望有所為;作為帝王來說就是勤政不怠,推行仁政;養(yǎng)性的目的在于保無欲,即孔子所言老者戒之在得,放下過度的物質追求,守住靜淑之心,通過不斷地自我反省和感悟,達到無欲的境界,“立人極焉”。這就是有宋以來新儒家思想以“誠”為本、“主靜”的修養(yǎng)方法,以求達到“內圣外王”的境界。
那么,偌大個紫禁城,共有房屋9000余間,不乏豪華的宮殿和舒適的樓閣,富敵四海的乾隆皇帝卻為什么偏偏對養(yǎng)心殿里這間不足8平方米的西暖房情有獨鐘呢?在世俗人的眼里,他們更多的看到是物外的東西,認為這里存放有乾隆皇帝所珍愛的3件稀世珍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跋!笨勺魍佟跋 弊謥斫?,于是人們紛紛揣度,乾隆帝將3件流傳了1500多年的絕世珍寶存放在這里,故匾額題名“三希堂”就順理成章了。
而有學養(yǎng)、有內涵的人,則會走進乾隆帝的內心世界,讀出三希堂暗含“內圣”“外王”的思想。三希堂空間雖小,卻蘊藏著乾隆帝博大的精神世界。乾隆皇帝御題《三希堂記》有云:
內府秘籍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養(yǎng)心殿溫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夫人生千載之下,而考古論世于千載之上,嘉言善行之觸于目而會于心者,未嘗不慨然增慕,思與其人揖讓進退于其間。羲之清風峻節(jié)固足尚;即獻之亦右軍之令子也,而王珣,史稱其整頹振靡、以廉恥自許。彼三人者,同族同時,為江左風流冠冕。今其墨跡經數(shù)千百年治亂興衰、存亡離合之余,適然薈萃于一堂,雖豐城之劍、合浦之珠,無以逾此。子墨有靈,能不暢然蹈忭僻而愉快也耶?然吾之以三希名堂者,亦非盡為藏帖也。昔聞之蔡先生名其堂曰二希。其言曰: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或者謂余不敢希天,余之意非若是也。嘗慕希文、希元之為人,故曰二希,余嘗為之記矣。伹先生所云非不敢希天之意,則引而未發(fā),予惟周子所云,固一貫之道,夫人之所當勉者也。若必士且希賢,既賢而后希圣,已圣而后希天,則是教人自畫、終無可至圣賢之時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人人有盡心知性之責,則人人有希圣希天之道,此或先生所云非不敢希天之意乎。希希文希元而命之曰二希,古人托興名物以識弗忘之意也。則吾今日之名此堂,謂之為希賢希圣希天之意,可也。慕聞之先生之二希,而欲希聞之之希亦可。即謂之王氏之帖誠三希也亦可。若夫王氏之書法,吾又何能贊一辭哉。
乾隆帝將此堂命名為三希堂并非只是因為藏帖。其命名的真正內涵當來自周敦頤《通書》中的“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的修養(yǎng)論。在周敦頤的思想體系中,人的修養(yǎng)被劃分為不同層次和境界;在不斷的努力中,人最終要達到與天同體的“誠”之境界,就是學做圣人。這一過程用周敦頤的話描述就是“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后人將之稱為“三希真修”。翻譯成白話文即士人渴望成為賢達之人;賢能的人希望成為圣人;圣人則希望可以成為知天命之人,天人合一,達到與天同體的境界。
乾隆帝自己曾說過:“朕自幼生長宮中,講誦二十年,未嘗少輟,實一書生也?!盵1]作為一位文人皇帝,儒家“內圣外王”的思想才是他人生的追求,以修養(yǎng)心性而達“內圣”境界是他的最高精神追求。因此,盡管他將三帖視為“雖豐城之劍、合浦之珠,無以逾此”,但最終還是化用周敦頤的“三希為內圣外王之依,正符養(yǎng)心”,來承載自己“三?!敝尽?
周敦頤《通書》希望君王能修圣德,純其心。他在《順化第十一》中說:“故圣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天道行而萬物順,圣德修而萬民化?!边@里的圣人,應是有修為的明君。由明君治理的天下,將是萬物順、萬民化的升平天下。接著,他又在《治第十二》中進一步闡明純心的作用:“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心純則賢才輔,賢才輔則天下治。純心要矣,用賢急焉”。也就是說,帝王心純才能得賢才的輔佐,有了賢才的輔佐就能治天下。因此,修身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純心和用賢。隨后,他又在《孔子下第三十九》中提出了圣人的標準,說:“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敝祆鋵χ茏舆@一章點評道:“道高如天者,陽也;德厚如地者,陰也。教化無窮如四時者,五行也??鬃悠涮珮O乎!” 他們都認為,道德修養(yǎng)深厚無比,教化作用無窮無盡,精神境界堪比天地,并與四季輪回(五行生克)相呼應,這樣的典范唯有孔子能夠達到。周敦頤希望賢達之人、明君都能以這樣的pCBXhAeY9zIUrK5TX2pRlPzGs6i+Gspi82w6g9tUlFA=標準來修煉自己。
所謂“士希賢”, 是說士的修養(yǎng)應該以賢為榜樣。在周敦頤的思想中,“士” 并不指“四民之首” 的士人或知識分子,而是指一切進德修業(yè)、學道習藝的普通人。而所謂“賢”, 是指相對于“圣” 的不同層次的修養(yǎng)境界,歸納周敦頤《通書》中《志》《顏子》《過》等章節(jié)的論述,可以看出他把賢人分為三種:即以伊尹為代表的任事型賢人;以顏淵為代表的潔身型賢人;以子路為代表的改過型賢人。周敦頤說:“伊尹、顏淵,大賢也?!敝芏仡U希望學者“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有了正確的修養(yǎng)方向就不會誤入歧途,修養(yǎng)成果也勢在必得,只是成果大小不同:超過伊尹、顏淵的就能成為圣人;趕上伊尹、顏淵能成為賢人;就是暫時還沒能達到他們的境界,但照此去做了,也會落下好名聲,不失為“令名”之士。
乾隆帝正是在這樣的正統(tǒng)理學環(huán)境中長大的,他的爺爺康熙帝就非常崇拜周元公(周敦頤謚號“元”),曾寫下一首盛贊周敦頤的詩:“自漢迄宋初,道昏人如醉。偉哉無極翁,粹然秉道氣。學不由師傳,理已臻極致?!薄盁o極翁”是周敦頤的代稱,因為他曾寫下第一個闡釋宇宙生成論的《太極圖說》。康熙帝詩中所指的“道”,即道學(理學)?!端问贰肥琢ⅰ暗缹W傳”,周敦頤被后人稱為道學宗主?,F(xiàn)代學者劉立夫、黃小1PAUA+x5FIwfk8AuCd0SL4FT5a+Owf99slfRPcpGr1I=榮在《周敦頤何以被尊為“道學宗主”》一文中對周敦頤在宋明理學中的貢獻歸納有三:“一是恢復了儒家中斷近千年的‘道統(tǒng)’,即性命之學’;二是積極提倡和踐行‘孔顏之樂’;三是敢于打破‘三教’壁壘,大膽引佛釋道入儒,開創(chuàng)了重要的理學方法論。周敦頤不僅為‘理學’貢獻了諸多原理與方法,也為‘理學家’提供了一個內在的超越境界。他賦予了儒學哲學的涵義,給了儒學第二次生命,具有‘革命性’的意義?!盵2]實際上,康熙帝早已領悟了這些,并用前述那首詩作了最好的詮釋。乾隆帝受其影響,在《欽定精義》的按語中這樣寫道:“治統(tǒng)原于道統(tǒng),學不正則道不明。有宋周程張朱諸子,于天人性命、大本大原之所在,與夫用功節(jié)目之詳,得孔孟之心傳,而于理欲公私義理之界,辨之至明,循之則為君子,悖之則為小人。為國家者,由之則治,失之則亂,實有裨于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所謂入圣之階梯,求道之涂轍也。學者精察而力行之,則蘊之為德行,學皆實學;行之為事業(yè),治皆實功。此宋儒之書,所以有功后學,不可不講明而切究之也。”從乾隆帝這些話中不難看出,他對宋之道學推崇備至。他透徹地認識到,心性義理之學若能很好掌握,就能教化民眾,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就能修己改變人生命運,甚至能踏上修身成圣的階梯。學懂弄通的人就會心明眼亮,遵循去做的人就是君子,悖之則為小人。而且他還把它上升到了治國理政的高度來看:“為國家者,由之則治,失之則亂。”因此,他勸誡學者要深學精修,修養(yǎng)到家了就是德行,照此行動就會成就事業(yè),運用得好就會取得功績。
另外,乾隆帝與他的老師蔡世遠不同。蔡世遠也知道周子的“三?!闭f,但卻沒有那樣的胸襟,認為知天之人的境界遠非常人所能及,自己既未曾有周子那般的學問,又不曾有諸葛亮般的事跡,因此不敢與圣賢比肩。正如蔡世遠自己所說:“或者謂予不敢希天,予之意非若是也?!彼挥芯囱霰彼畏吨傺停ㄏN模⒛纤握娴滦悖ㄏT┑臑槿肆?,遂將齋號取名為“二希堂”,以紀念二人。然而,對于乾隆帝來說,則志存高遠,希望自己將來能修為成一個知天之人,因此他說:“予惟周子所云,固一貫之道,夫人之所當勉者也?!币舱浅鲇谶@樣的考慮,西暖閣這處溫室才被乾隆皇帝定名為“三希堂”,這自有鞭策之意。
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傳承了宋明理學,而宋明理學的核心就是心性義理?!靶募蠢硪病?,意思是本心即天理。理學有幾句名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在認識論上,理學家提出 “致良知”學說,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歸本心(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乾隆皇帝不僅是這些正統(tǒng)思想的傳播者,更是這些修為理論的踐行者。他一生清心寡欲,行為有制。他雖貴為天子,卻生活簡單,每餐只一葷,菜不過三五道,而只食七分飽。他雖處深宮,后宮佳麗三千,但從不縱欲,所以他在中國歷代皇帝中是屈指可數(shù)的高壽皇帝,在位時間也最長,承前創(chuàng)造了“康乾盛世”?!梆B(yǎng)心殿”及其“三希堂”正是這個盛世的一處思想回翔之所。
注釋:
[1]《清高宗實錄》卷五“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一日清高宗諭旨”,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第一冊第4頁。
[2]劉立夫、黃小榮:《周敦頤何以被尊為“道學宗主”》,《船山學刊》2018年第5期。
作者: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