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婆婆過世,我已三年不在年初一去“行年”了。
“行年”是雷州鄉(xiāng)下年初一的風俗,包含了兩部分的內容:一是到村里宮廟為家人一年的健康生計拜神祈福;二是到村里田頭四處行走,散去舊歲一年的晦氣,沾上新春好運氣。
我和先生結婚那年,春節(jié)假期回鄉(xiāng)下,作為新媳婦的我難免局促,處處謹慎。除夕夜,婆婆和我商量:“儂啊,我明早要到宮廟行年點香,十處宮廟,那籃筐有點兒重,我一個人怕是難拎呢?!?/p>
我放下手中的書,忐忑地看了一眼先生,他是村里的第一批大學生,一向以“破除封建迷信,給讀書后生做榜樣”為己任。先生皺皺眉,看看他母親卻未吭聲;我又瞄了一眼婆婆的二媳婦,她生長在農村,比我還年長幾歲,又是生了娃的婦人,健壯利落,看她在灶頭上香時,念做俱熟。可她只顧著哄娃,也沒出聲。再轉頭看看婆婆殷切的眼神,我點了點頭:“得啊,阿媽,我陪您去。但我啥也不懂,您得教我哩?!?/p>
初一一早,我一手拎著裝著香燭寶和糖果的籃子,一手挽著婆婆,在祠堂里上完香,就向十處宮廟出發(fā)。點香、點燭、上供、跪拜求福,婆婆把一家人一年的愿望向神祈求,最后燃放鞭炮。婆婆在幾十秒的時間里,把一家十幾口的姓名、職業(yè)、所在地及愿望,以竹筒倒豆子般的速度,一口氣地押著韻、毫無停滯、行云流水地說完。我雖然有那么多的不解,但挽著婆婆的手,走在年初一的煙火繁華與田野清風里,確有一種別樣的欣喜。
我也沒想到挽著婆婆的手“行年”,一行便是十多年。公公婆婆克服語言不通、習慣不同的種種困難,陪我們過著候鳥的生活,待我勝似親生閨女。平時在千里外的城市幫我們操持家務、帶小孩,到春節(jié)、清明節(jié)便回家鄉(xiāng)處理各類風俗世事。婆婆既能干、善良,又要強,我漸漸明白她的自尊與驕傲。她總是年初一大早就鄭重穿好我買的新衣,什么都料理妥當了才舍得叫我起床,一路向遇到的鄉(xiāng)鄰介紹:“這是我那個讀了許多書的大媳婦,陪我來‘行年’?!蔽铱偸遣缓靡馑嫉睾ο蜞l(xiāng)鄰們點頭問好。但我那時哪知道,這樣婆媳親如母女的福分,竟然如此短暫!公公在孫子上初中時因病去世,婆婆在孫子上大學后也離開了人世。
我們春節(jié)依舊年年回鄉(xiāng),縱然兄弟、妯娌、孫輩都在,但家里沒有老人,還是清冷許多。婆婆去世三年了,今年歸鄉(xiāng),我去老宅收拾衛(wèi)生、貼春聯(lián),想起兒子小時候偎在公公跟前,往柴火灶里添柴,我站在一旁與婆婆準備“行年”用的東西的情景,我不禁落淚。
除夕一早,我在飯桌上與先生聊天:“我覺得‘行年’吧,不能視同封建迷信。祠堂行拜,是對先人的瞻仰敬重,不忘自己來處,這個傳統(tǒng)你們都很尊重,做得很好。鄉(xiāng)里廟宇,供的是一方神靈,保一方百姓平安,寄托著先民們最樸素的生活愿景與希望,是一方土地的信仰。這種鄉(xiāng)土文化傳承,也是值得尊重與繼承的?!?/p>
看先生沉默不語,我直接宣布:“以前年年和阿媽去宮廟行年,守孝三年已過,也不應忘了阿媽留下的傳統(tǒng),吃完飯我要去市集里買明天‘行年’的香燭寶和糖果,明天一早我就要去‘行年’了!只是十處宮廟路遠,我也不怎么熟悉村里的路,那籃筐又有點兒重……”
先生應了一句:“我開車送你就是?!?/p>
人流依舊,煙火依舊,老婦人竹筒倒豆子的聲調依舊。聽各人禱詞,老人心心念念的,還都是自己一家一戶的興旺富足與平安健康。我跪在神前,仿佛又看見婆婆為兒孫喃喃祈福時仰望神靈的虔誠的臉。
我想到這一方土地上千百年的風雨,想到世世代代生活在這一方土地上勤勞勇敢的人們,想到公公婆婆的信仰與期望。去的盡管去,來的盡管來,文化傳統(tǒng)仍在,時代的車輪繼續(xù)滾滾向前,生命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